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目前包含期货市场在内的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转变。相较于从前较为单一的能力需求,目前市场上对于金融从业者的能力需求已经向多元化转变。而如何紧跟市场需求,对于现有高校辅修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成为教育从业者需要思考与讨论的关键问题。本文以金融衍生品与期货市场作为整个金融辅修教育体系改革的切入点,对目前国内外辅修教育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目前金融衍生品与期货市场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针对我国高校辅修教育模式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改善建议。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辅修教育;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冯玉成,副教授,主要从事证券期货理论与实务研究,著有《金融期货与期权实务》《中国期货市场热点研究》《中国期货市场运行与创新》等,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一、引言
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及衍生品市场涵盖了农产品、能源化工、金属、外汇、股票指数与利率等诸多领域、诸多品种,并以其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和化解管理国民经济风险的基础性功能,确立了在现代金融中的核心地位。2000年7月,时任美国财政部长H萨默斯在期货业年会上作的主题演讲《期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中指出,在美国经济过去十年成功发展的过程中,期货业发挥了关键作用;被称为“经济沙皇”“美元总统”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2年曾说,在过去的15年间,金融衍生品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发展,期货以及其他复杂衍生品的概念得以深化,加上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进步,对冲风险的成本显著降低,机会也大大增加,金融系统也因此发展得比20多年前更灵活、有效和富有弹性,世界经济因此变得更富有弹性。
中国从1990年创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始,历经培育试点、整顿、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四个阶段,用短短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150多年的路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期货市场体系。我国期货市场成交额从1993年的055万亿元到2021年的58120万亿元,增长了105572倍;期货成交量从1993年的89069万手增长到2021年的7514亿手,增长了84262倍;截至2022年年底,国内上市期货期权品种数量达到110个,其中商品类93个(期货65个、期权28个),金融类17个(期货7个、期权10个)。自2012年期货(市场)业务创新开始,期货经营机构逐渐摆脱了长期单一的经纪业务经营模式,业务结构日益多元化,期货从业人员业务需求亦呈现更加多元化的特点,证券、基金、银行、保险、私募、现货经营企业对期货及衍生品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金融衍生产品与期货市场的多样化,目前市场上对于金融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我国金融领域的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从单一学科的专业型人才向跨学科人才,甚至是具有多个交叉学科背景的系统性金融人才转变成为发展趋势。近期由人瑞人才、德勤中国发布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显示,既能掌握金融知识又能结合业务场景的复合型、交叉型的专业人才,在目前的金融市场上尤为短缺。为了应对这一人才需求的转变,早在2019年年初,证监会就与教育部联合印發《关于加强证券期货知识普及教育的合作备忘录》,以期在学校教育中大力普及证券期货知识、树立理性投资意识、提升投资理财素质、培养高端金融人才。
建设优质教育模式是系统性、深层次提高现代高端金融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措施。面对如此庞大的期货行业市场,建设优质高效教育模式,培养适应现代化金融发展的应用型金融人才,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新需求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标。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从目前情况看,绝大部分高校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培养模式,主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进行培养,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金融专业技能课堂训练和少量业务实践锻炼为主。尤其对地方高校来讲,由于目标定位不清,培养出来的学院式、应试型人才与我国金融发展对高素质、全能型、多样化、创新型和实务性的人才要求愈发不适应。
从培养路径来说,对现代金融人才的培养,本科阶段最好的办法是开设辅修专业,高效培养学生兴趣,奠定金融衍生品复合人才的培养基础。辅修教育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辅修的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高校目前专业设置以及课程设计上的不足,适应目前金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其次,辅修教育模式的深化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有利于各类新型金融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国际高校中如“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等交叉学科,都是经济学与各类传统理工科结合的产物。最后,主辅修教育模式所产出的学科人才以及科研成果可以更好地用于解决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问题,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高校辅修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一)国外高校辅修教育模式现状
国外高校对于跨学科教育的重视使其辅修教育模式较为成熟。高校通过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选择辅修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在欧洲地区,包括爱丁堡大学、伦敦国王学院等世界排名前50位的英国高校普遍开设了辅修课程,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们多元的课程选择。德国的辅修教育体系则为强制性的,即学生在完成主修课程的基础上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辅修课程作为补充。此外,德国的教育体制允许人们在工作的空闲时间辅修一门专业用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美洲地区,美国高校的辅修教育体系也已成熟,包含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在内的世界顶级名校都为在读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辅修课程,其中部分高校的辅修教育课程为强制性的,只有完成了辅修课程才会予以毕业。此外,美国对于辅修专业开始的时间、数量都有明确和详细的规定,在教学管理制度中拥有明确的全责界定。在亚洲地区,新加坡名校南洋理工大学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设立了辅修教育体系以及双学位制度,提升了辅修课程所占的比例。日本的东京大学也紧跟国际教育潮流,效仿西方顶级名校逐步开设了各类辅修课程。
总体来看,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教育模式已经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辅修教育模式的深化势不可当。
(二)国内高校辅修教育模式现状
伴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型,国内高校也纷纷开始开展辅修教育,以应对人才市场对高素质、全能型、多样化、创新型和实务性人才的需求。尤其在金融行业,多元的专业背景能够使金融从业人员对于行业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不仅可以看得懂技术,还能对企业价值有着更加准确的判断,能够把企业优势更好地传递给投资者。高标准的行业要求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隐形力量。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辅修教育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共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探索阶段,1985年,在国家出台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及了高校应该增加选修课所占课程比例这一指导性意见,为我国开展辅修教育提供了基础。在后来的推广阶段中,高校辅修的规模、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创新发展阶段,部分高校开始开展联合办学,开启了辅修教育的办学新思路。例如,包含武汉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等在内的五所华中高校曾经通过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教育。在目前的普及以及国际化阶段,地方高校也纷纷开始建设辅修教育体系,并积极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辅修模式,开展了跨国的交流与合作。
清华大学早在2000年年初就面向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开设了计算机类辅修课程。
这一举动意在应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普及,让更多同学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技术,以便在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拥有更多选择。北京物资学院在1993年成为国内首家创建期货专业的院校,在国内期货行业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被誉为“期货黄埔军校”。除了期货主修专业外,早在2000年左右就开办了期货辅修专业,因某种原因一度停办,2017年恢复辅修教育,面向全校非金融专业类学生,学制2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完成30学分规定课程,符合规定要求可获得辅修学历毕业证书;第二个阶段15学分,主要是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获得相应学分,符合规定要求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从招生情况看,除了2022年受疫情影响招生人数低于20人,其他年度学生报名踊跃,每年都在40人左右,辅修学生来源于物流工程、信息技术管理、法学、会计学、英语等专业,从知识交叉角度看,主修专业的物流管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信息处理、电子商务、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知识很好地满足了证券、期货相应业务、岗位的专业要求,起到了交叉互补的良好效果。
通过对国内高校现存辅修教育模式的研究,本文发现现如今国内开展辅修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及完善空间。从学生层面来讲,对于辅修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不足,对于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致使其无法很好地利用高校所提供的辅修教育资源完善自身技能。从学校层面来讲,有关辅修教育的考核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方高校自身实力不足,不具备开展辅修教育的能力;授课方式单一,主要是理论知识灌输,无法适应社会对于人才技能的真实需求。
三、期货和衍生品市场人才需求分析
(一)金融-数学/统计学复合背景人才
随着金融经济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金融行业对于既懂金融又懂数学的专业型人才需求巨大,甚至延伸出了“金融数学”这一交叉专业。金融数学又称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分析金融学,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学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的学科。金融数学也可以理解为现代数学与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因此,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很快,是目前十分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高校开展期货与衍生品等金融辅修专业,可以为数学专业的本科生提供从事金融行业的机会。
(二)金融-科技复合背景人才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学习信息技术可以获得金融科技、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能,增强对金融科技应用的能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金融市场变革的主导风向之一,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金融行业需要的具备金融领域专业知识和科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较为稀缺。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和标准规则体系建设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各大高校所开设的主辅修课程中,计算机与证券、衍生品等辅修专业的组合成为许多本科生的选择。
在金融科技人才能力需求分析中显示,数据分析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数字营销能力成为金融科技人才应该掌握的核心能力前3位。这意味着未来高校在设计金融辅修专业课程时,应该将培养这三种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目标。从就业方向来看,金融与计算机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可以胜任金融分析、财务相关岗位,而且可以胜任IT岗位,从事相关平台、软件的开发和测试工作,大大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选择面。
(三)金融-法律复合背景人才
金融-法律复合型人才是在经济领域中具有双重专业背景的综合性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法律功底,能够处理复杂的法律事务,还具备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为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解决方案。在实践中,金融-法律复合型人才可以从事风险管理、合规审查、金融产品创新等多方面的工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法律复合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需求逐渐增加,成为众多企业和机构争相招聘的对象。
为了弥补这一人才市场需求缺口,各大高校纷纷开始推进金融-法律的交叉融合。2023年7月,全国首家金融專门法院——上海金融法院与全国首所商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党建共建、金融法学研究、金融司法审判、高端金融法律人才培养等方面携手合作,共同打造金融司法实务与金融法学教育对接的最佳路径。
(四)金融-会计复合背景人才
会计是金融领域的核心部分,通过学习会计学可以掌握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管理的技能,提高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理解。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内各大金融机构对于人才招聘的要求大都包含了CPA(注册会计师)层面的考核。扎实的会计基础是从事期货与衍生品相关工作的必备技能。
(五)金融-小語种复合背景人才
小语种专业毕业生是金融机构全球化经营的重要人才储备。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各类内资金融机构开展跨国业务的比例逐步提升,与此同时,外资金融机构也纷纷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展跨国业务,对于英语以及小语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此外,高校开设如期货等金融辅修专业也为传统小语种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职业选择,解决了传统小语种语言专业学生就业选择局限的问题。
四、完善衍生品交叉复合型人才辅修教育的建议
(一)丰富辅修专业选择,提升专业间联动效应
各类财经类高校应该积极推动辅修教育体系的完善,不断丰富辅修专业,为各商科专业大类的学生提供符合其职业目标的课程选择。开展各类职业发展类讲座,帮助引导学生明晰其职业规划,使辅修专业发挥其效用,最终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各个专业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之间的联动效应,推进学科融合发展。例如,高校中金融与法律专业之间加强协作,可以满足新时代对于高素质金融法治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加贴近社会对于劳动力的多方位需求点。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辅修教育的认可度
推动辅修教育模式的深化发展,需要包括国家、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等在内多个层面的协同作用。首先,国家层面,教育部可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提高辅修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其次,学校应该加大力度宣传辅修专业的相关信息,将各类相关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于辅修教育的作用、制度以及各个专业的考核要求、课程设置等有更为详细、系统的了解。再次,用人单位应该予以获得辅修教育相关证书的复合型人才认可。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利用学校所开设的辅修专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三)深入调研,完善辅修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的金融与衍生品辅修课程设置应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缩短教学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在设置辅修专业的培养方案时,应该明确培养目标、考核要求、学习年限等具体细则。此外,校方应该严格把控教学质量,打造精品辅修课堂。目前,辅修课程上课时间多为周末以及节假日,学生在保证主修专业的同时,留给辅修课程的时间较少,课后消化的时间有限。为了达到辅修专业的授课效果,学校可以尝试打通选课限制,不仅可以降低辅修教育成本,还能缓解学生的压力。
应用实践是辅修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一环。包含期货与衍生品在内的金融专业又是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必须将实习实践纳入考量,这一部分具体包括案例分析与实验教学两个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期货实验室、期货知识应用大赛或在相关金融机构实习来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应用。
(四)创新辅修教育实践,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科技改变生活,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普及可以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完善传统辅修教育模式的同时,各个高校可以尝试打破校级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此外,各类高校可以采用线上授课的模式,云端输送优质教育内容,为各类在校生以及社会人士输送更为便捷的“辅修教育”。在完成规定的课时以及系统的考核后可以为其出具官方的学习证书,实现教育普及。
五、结语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各类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转变,最终达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目标。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与创新能够起到优化我国金融结构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培养衍生品交叉复合型人才是各类高校应该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开旭,袁淑芳,钱威基于多元化科技人才培养的辅修教育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视界,2023(8):65-68
[2]陈丽娥关于地方本科院校主辅修教育实践与探索的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1):191-192
[3]宿晓燕,任健康,毕冉,等多元目标导向的主辅修教育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9(7):36-40
[4]杨宗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江苏高教,2011(3):102-104
[5]么娆,刘军应用型本科高校辅修学位教育模式探究[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41(6):1-8,17
[6]李小娃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主辅修制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7(5):67-72,81
Exploring the Demand for Derivatives Cross-Composite Talents
and the Education Model of Minor Education
FENG Yucheng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 101149,China)
Abstract: Accompan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current financial industry, including the futures market, the demand for talents has changed Compared with the former single ability demand, the current market for financial practitioners ability demand has been diversified How to keep up with the market demand and reform the existing education model of college minor has become a key issue for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to think and discuss This paper takes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futures market a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reform of the whole financial minor education system, and compos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inor education mode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of the current demand for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futures market talen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minor education model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words: Financial Derivatives; Minor Education; Complex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