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6-06-16 17:20李富斌
商场现代化 2016年14期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证券市场发展策略

摘 要: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断的增多,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除去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至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金融市场也有一席之地。本文在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之上,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金融衍生品市场当下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证券市场;发展策略

一、场外金融衍生品

1.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在我国对家银行当中,柜台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相比银行间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相对显得较为薄弱。截止2011年统计,在我国一共只有30家不到的商业银行具有柜台衍生品交易业务试运行的交易资格,但是真正开展业务的银行又大打折扣,只有不到20家银行。推出的产品有外汇期权、利率远期人民币外汇掉期等诸多金融产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加大,实体企业和居民个人在面对波动的利汇率带来的风险时,选择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的人群逐渐增多,为银行柜台场外衍生品市场带来了机遇,规模也相对扩大。

2.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我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声明:凡是符合银监会受理条件的民营银行予以申请和运用。因此,我国民营银行相继在我国各大省市和地区崛起,民营银行数量的增多,银行间场外衍生品市场也水涨船高。在这之前,银行间场外金融衍生品一直以来都是以国有5大行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银行间场外衍生产品市场涉及面广泛,不仅包括期货、期权等基础衍生品,也涉及利率、汇率等方面。银行因为经营理念的不同,对市场份额的占领也存在差异。在多种类型的银行当中,以商业银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为主导,交易量占据市场份额绝大数。在2011年的数据统计中显示,银行间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量多达15.3万亿元,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其中汇率衍生品交易为12.5万亿元,占总交易量的82%,利率衍生品交易量为2.8万亿元,成交量在18%,其中又以人民币外汇掉期和币种利率互换交易为银行间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交易品种。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品种少、限制多无法满足企业需要

产品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满足客户的虚拟的、能为客户带来经济效益的产品,发展至今,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丰富,我国场内的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逐渐步入正轨。在2012年的财经新闻中披露,有29个商品期货品种在我国的多家交易所上市交易,产品涵盖的行业包括农业、建筑业和地质能源等多个行业。尽管我国商品期货品种涉猎我国多种行业,但是产品在行业内部的细化还有待完善。例如建筑行业包括房屋修建、交通设施兴建等多个层面,没有针对性的衍生品为其服务。在国际金融市场的100%份额当中,商品类衍生品的成交量只有10%左右,而金融类的衍生品是商品类衍生品的9倍,成交量多达90%。而我国由于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较少,品种单一,不能多方面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其中的缘由也不难想象,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在产品研发和销售层面上不能与国际领先国家相提并论,产品的参与者也局限于金融机构,还没有对企业和居民个体开放。并且诸如货币掉期、利率互换等衍生品的交易也主要集中在银行的市场范围之内,导致市场流动性低下。

2.对于金融衍生品限制过度,不利于市场发展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不是实物的交易产品,同实体商品一样会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监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证监会、保证金监控中心等五大金融监管机构的共同监管。而场外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多方面的监管。不管是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都受到了来自监管机构的严厉监管,发展形式严峻。虽然保障了客户的权益,但是也妨碍了金融衍生品在我国市场上的开拓。我国目前的监管体系和美国的三级监管体系相比,实际上我国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是证监会和下属机构的管理,期货协会在其中的监管作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没有尽到自身的责任。金融衍生品在产品研发还是销售在审批上同样严格,这就和以前人们到银行贷款一样,不仅手续繁多,同样程序繁多,需要一级一级向上逐层审批,最终审批落在国务院身上,国务院的最终决定才能决定该产品是否具备上市的条件。近乎苛刻的审查降低了期货市场的运行速度,也从一定程度上挫败了研发人员对产品研发的信心。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意识得不到肯定,导致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变慢,进而导致期货市场的交易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合理有效的监管能规范金融衍生品市场,减少投机的存在,能为金融衍生品市场营造好的环境,规避市场风险。但是如果过度的监管同样会遏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像手中握有一把流沙,握得太松沙子会流失,握得太紧沙子同样会流失。这无疑是对监管机构的一个提醒: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更需要是来自监管机构的鼓励性政策和措施,而不是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措施。

3.金融衍生品市场工具匮乏,不利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功能的发挥

实体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除了要面临来自同行业的压力之外,还要考虑通货膨胀对市场经济的影响。并且实体企业自身还存在管理风险,来源于采购、生产、销售等多方面环节,并且是环环相扣,而管理风险时企业自身能够把控的,因此,合适的工具(远期、期货、期权等)能帮助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和风险进行对冲。而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工具匮乏,不能满足企业的管理需求。就好比单一的解决办法不能解决多种问题,同样企业的道理:企业的非线性风险不能依靠单一的期权期货产品,风险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以2012年新加坡交易所的铁矿石掉期合约8月份的交易数据为例,当时的成交量大在1500万吨左右,持仓量在920吨左右,而亚洲钢厂和贸易商家在其中的交易量只占到了其中的13%左右,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市场还达不到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要求。

4.我国金融衍生品缺乏国际影响力

目前,在我国不论是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还是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都是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都只针对本国的居民和金融机构开放。完全没有让金融衍生产品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的打算。因此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对国际的影响力不足,不论是交易价格还是销售定价都是根据自身国情设定的,没有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金融衍生品定价,这让我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这块,在国际上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在参与国际贸易定价等方面受到限制。

三、构建我国多层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战略

1.逐渐确立市场监管主体和设立主体相分离原则

我国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特殊产品,市场还有待完善,因此我国的交易所在对监管主体和设立主体的划分上没有明确的界定,这就导致在职能上没有明确分工。归根结底是由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我国交易所成立初期没有明确的参考对象,一味的自我摸索,越往后便形成了“自家土地自家耕”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导致的,管理层凭借着管理好人才才能进一步管理好事情的思维方式作为经营理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管人、管事不分家的局面。这样的管理经营模式确实也在发展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合理有效的规避了一些风险。但是市场的发展是向前的,当衍生产品市场度过了发展初期,发展步入正轨时,这样的管理经营的弊端也随之而来,并且弊端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到衍生品市场现阶段的发展。在此情况之下,为了让衍生品市场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交易所必须对现阶段的市场监管进行改革,明确监管主体和设立主体的职能所在,并充分履行其职能,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衍生品市场进行有效的监管,给金融衍生品市场予以保障,为产品创新、销售等市场经济行为创造良好的环境。

2.研究规划先行,尽早形成完备的场内金融衍生品序列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从发展之初到现在,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2011年我国推出了首个金融期货品种:股指期货,并在同年加快了国债期货和原油期货的上市。但是在成绩的背后还是存在诸多的不足,金融衍生产品品种数量单一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市场功能的发挥还是滞留在发展初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带来契机,中国银行、银监会等金融机构要将场内金融衍生品的市场发展规划提上议事日程,切实完成工作的推进进度,健全我国的期货,多方面的满足市场上的需求。同时,注重期权交易,期权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产品,只有时机适合才会出现的一种衍射产品,因此,期权交易不仅是市场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更能为我国的实体企业和诸多的投资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保护,进一步影响到他们对衍生产品的使用率,提高市场影响力。并且要积极研发汇率期货和汇率期货,和国际接轨,为今后金融衍生品市场走向国际投资做足准备。

3.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国际定价中心

放宽眼界,从世界各大交易所和交易集团的角度来看,开放性的销售经营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一个共同特征。在国际上的金融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除了面向本国的投资者和实体企业之外,还面向国际上的境外投资者。在国际领先的步伐之下,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还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之下,没有走出国门。金融衍生品交易还是只局限于本国的居民投资者和实体企业,只有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的企业和投资者才能参与我国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为了金融衍生品市场能在国际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放境外期货业务,树立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性,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培养有竞争力的期货公司,并且开放我国的期货品种,满足国际上的需求,为我国金融市场冲击国际地位积攒力量,保障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为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4.推动金融机构发挥场内外市场桥梁的作用

从国际上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经营经验来看,在国际上不论是为了追求盈利的商业银行还是国家政策兴起的各大投资银行在向各地区的实体企业提供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服务后,他们本身都不愿意持有风险寸头。金融衍生品市场不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都各自不同的清算方式和经营模式。场内市场由于流动性好,监管到位等原因,在降低另一项投资的风险上投资有着读到的经营,通过这种投资方式将自身潜在的活着明显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场内市场根据完善的风控体系设备,经过周密的运算和分析,对自身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能很好的把控。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两大主导市场,在实际经营当中两者相辅相成,通过自身的职能强化了实体经济的运营能力,为实体经济在实际经营中规避了不少风险。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来自国际上的经验,将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融合成为一个相互依托的整体,推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交易机构参与到交易当中,并使之成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的桥梁,发挥场内外市场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刘伟琳,赵文荣.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历程回顾、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理论界,2010(09).

[2]李志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J].华北金融,2014(02).

[3]林清泉,罗刚.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1(04).

[4]易泓舟.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10(15).

作者简介:李富斌(1995.02- ),男,汉,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本科在读,长江师范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金融衍生品证券市场发展策略
个人投资者特征对股票投资的影响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的会计信息披露探析
浅析金融创新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策略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数据看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