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迁徙与互动:媒介化视域下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实践

2023-10-15 07:29李政阳云晓钰彭玺
视听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切片受访者媒介

◎李政阳 云晓钰 彭玺

从以文字为交流符号的BBS、博客时代到以图像、视频内容为基础的自媒体时代,我国的社交媒体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2 小时27 分钟。①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数字生存方式,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媒介化,也是媒介化后的日常生活。当下,社交媒体日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展演也随之成为社交媒体用户不可剥离的一种数字生存方式。这种新的数字实践不仅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前台拓宽,还赋予了成年初显期群体进行媒介展演的新内涵。那么,这种数字展演呈现出了哪些新的特征?其背后的社会意涵发生了怎样的拓展与变迁?本文试图在媒介化视域下对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实践进行研究,以期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一、数字展演:社交平台中的媒介化行为

媒介化的一个核心出发点是媒介日益融入其他社会制度与文化领域的运作中,同时自身也成为社会制度。现代社交媒体给现实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得社会中许多领域不得不按照媒介的逻辑来运作。②基于这个核心出发点,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的媒介化意味着媒介化行为与日常生活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媒介化行为成为人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与人的互动也更多地依赖社交媒体。人们的生活与社交媒体交织在一起,并通过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生活来了解外界或追逐话语权等。人们往往会通过能否进行媒介化表达来审视自己的生活,甚至会为了媒介化表达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而作为人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一种媒介化行为,数字展演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重要。

关于“展演”一词,可以回溯至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印象管理”这一概念。戈夫曼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他将展演定义为,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③在日常生活中,展演者会受到场景的影响,从而根据场景的需求扮演合适的角色。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发了新的传播革命,正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展演行为也出现了新的实践方式与意涵。在PC 互联网发展阶段,人们的展演主要以“文字化”的方式存在,通过文字展现出自身的知识、思想,但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在有声技术成熟的阶段,角色呈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展演的角色也更容易被想象与追捧。移动互联网络将更多样的内容表达权赋予普通人,视频化展演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展演实践与生存方式。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现身机会与存在感,展演也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媒介化行为④,这给传统社会的时空结构及生存状态带来冲击,人们在更多的身体参与下进行展演引起了学界的重视。

媒介技术的更迭不断拓展着人们在社交媒体中进行展演的方式,各种数字化技术不仅使展演呈现出新的特点,也拓宽了这一媒介化行为的意涵。本文把人们在社交媒体中通过各种数字技术进行展演从而塑造出“数字角色”的这种实践称为“数字展演”。

“成年初显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弗里·贾森·阿内特提出的概念,指年龄在18 至29 岁的青年。虽然该群体在生理上已成年,但现代工业社会发展导致了成年期的延迟,使其仍然面临着完成教育、进入职场、步入婚姻和为人父母等多重复杂压力。⑤同时,该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对技术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导致了他们比之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加依赖且更加频繁地进行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展演。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9 岁的网民占比为14.2%,是我国网民构成中的重要一部分。并且,这类群体的日常展演已不仅限于以往研究中得出的理想自我与印象整饰⑥,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实践内容和行为特点。因此,作为数字展演的主要主体,成年初显期群体的展演实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在媒介化视域下,成年初显期群体进行数字展演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其实践行为所承载的意涵也得到了拓展。本文试图以成年初显期群体主动进行数字展演为研究视角,围绕以下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年初显期群体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数字展演实践:在当下的数字环境中,该群体是如何进行数字展演实践的?其数字展演实践出现了哪些新的特征?其实践行为所承载的社会意涵发生了怎样的拓展与变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对15位符合成年初显期群体特征的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数字展演的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赛博角色塑造与数字身体存在的认知。

研究者在成年初显期群体中进行目标抽样,抽样过程中尽可能涵盖个人特征、媒介使用与展演实践存在一定差异的社交媒体用户。访谈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从2023年1月到2023年3月,每位受访者的平均访谈时间为1.2 小时。根据学术规范,对受访者进行化名处理,分别编码为A至O。受访者的年龄为18岁至29岁不等,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者基本信息

三、切片、迁徙与互动:多维度的实践特征与意涵

研究发现,成年初显期群体在社交平台进行数字展演时,其实践策略与现实经历、媒介逻辑以及自身的主体性息息相关,并呈现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特征。通过塑造的角色来与现实和社交媒体进行互动是该群体进行数字展演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落点。具体而言,该群体的数字展演包括切片式表演、迁徙式生存与互动式融入。

(一)切片式表演:赛博形象的不同切面

社交平台用户主动地将数字身体分成不同切面,各切面之间相互独立,可能会有相似但不会相互影响,这种现象可被视为一种切片式表演。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的不断涌现与普及,使得用户在进行网络社交时在媒体的选择上愈发丰富,以此进行具有不同意义的展演。在被问及有关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时,15 位受访者均表示会频繁使用3款及以上的社交媒体,并在媒体平台上进行内容输出。对于成年初显期人群来说,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中进行形象塑造与互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在年轻人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消耗一些时间,手指在不同的社交App之间来回切换已经成为下意识的动作,哪怕只是无所事事地划着。”(受访者E)

然而,由于不同社交媒体的内容呈现属性与社交方式各有侧重,用户在不同平台中展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我在自己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里展现的角色形象完全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平台里的不同账号状态都不一样。我有3 个微博小号,一个只用来疯狂追星,一个用来说一些只想给一小部分亲密好友听的话,一个用来‘发疯’。每个账号和我互动的人都觉得我是那个账号呈现出来的形象一样,其实这些都只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切片。”(受访者H)技术的赋权使得人们可以主动选择自己在不同平台扮演不同性格的角色,进行具有不同意义的展演,从而达到自己的媒介使用目的。这些不同的角色之于媒介化的主体是不同的切面。“有时候我在朋友圈发一些看起来在享受生活的照片,在微博小号里发的是一些‘emo’的内容。在不同的平台里我表现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但这些状态都是我想表现出来的。”(受访者O)影响该群体进行不同切片式表演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不同平台中自己与粉丝受众之间的强弱连接、自己所处的趣缘群体特点等都会影响该群体的展演行为。“微信朋友圈里大部分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家人、老师等,当然要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在微博里我就比较自由,一些不可以和认识的人说的话在微博就可以随意说。”(受访者L)

这种主动的切片式表演是成年初显期群体进行数字展演的一种常态,不同的切片之间互不影响。“我的抖音和微博账号都有几万个粉丝,在抖音里我都是发一些教大家化妆的视频,在微博上我是一个情感博主,每天发一些投稿文案。其实,我在生活中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受访者M)由此可见,该群体在不同平台或账号中的切片不尽相同,都只是自己赛博形象的一个切面。

(二)迁徙式生存:跨越平台的主动链接

基于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地与某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或媒体中的圈层搭建链路,并置身其中进行数字展演,这种现象可被视为一种迁徙式生存。当数字展演成为成年初显期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就意味着这种媒介化的行为中已融入了媒介使用者的一部分“身体”。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媒介拓宽了使用者的感官或器官,以达到使用者一部分身体的在场。在人类传播的历史长河中,“身体在场”的面对面交流一直被视为最为理想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时代,延伸甚至还原用户的部分身体是每个媒介的“愿景”,从而实现“虚拟在场”以使其感受到更好的体验。“每天晚上睡前,我都会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自己丢进社交媒体。这段时间里,我成了网络中的角色,现实是与我无关的。”(受访者K)正如美国学者莫尔斯所言:“在虚拟现实中,‘肉体’不是被‘停放’,而是被‘映射’于一个或更多的虚拟身体上。”⑦在网络空间中,技术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站点之间自由穿梭,这也使成年初显期群体的数字展演有了新的特征。

访谈发现,多数受访者都习惯于在不同社交媒体间进行不同内涵的数字展演。“在豆瓣中我们都是以‘圈子’聚集在一起,我在不同的‘圈子’里分享的内容完全不同,取决于当下我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受访者C)这种跨角色的展演并不会给这一群体带来困扰,相反,对于该群体而言,这种展演实践能给自己的数字身体带来更多展现角度。“我喜欢在不同话题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有关考研的话题里,我经常到处求‘经验贴’,但换到追星的话题中,我整个人就是一个粉头角色,这种跨越都基于我自己的想法。”(受访者H)从一个站点到另一个站点,成年初显期群体在数字空间中自由迁徙,主动选择想要展演出的形象,并付出情感或劳动。“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我都感觉是以不同的身体生活在网络中。”(受访者N)由此可见,该群体习惯于主动地选择网络接口并在数字空间中进行展演,且在展演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受外界或其他平台中角色的干扰,并能自由地切换至其他接口进行不同形象的展演。

(三)互动式融入:接收反馈的角色调整

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中进行数字展演时,成年初显期群体会与媒介规则、现实生活或平台中的圈层互动,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对自己想要展演的角色进行调整,这种现象可被视为一种互动式融入。不同的社交媒体都具有其专有的媒介逻辑,媒介逻辑塑造了媒介的互动过程、规则和制度秩序。⑧在进行媒介展演时,该群体不仅会选择适合自己展演目的的媒介进行数字实践,还会根据媒介逻辑来调整自己的展演方式。“抖音的内容必须做得垂直化,自己的形象要具有故事感才能火起来,否则没有人愿意看的。微博就比较注重原创性,还要学会蹭热点。”(受访者M)在与媒介逻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成年初显期群体会根据自己展演内容所得到的反馈进行调整。“之前喜欢在抖音发一些自己的生活Vlog,但都没有点赞量,后面发了一些配着卡点音乐的照片涨了2000 多个粉丝。”(受访者G)该群体这种主动调整的行为与媒介逻辑形成了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实现了他们的展演目的。

在媒介化背景下,数字展演实践与现实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我的微信里有好多分组,在发朋友圈的时候,会根据内容选择分组进行屏蔽,比如有关出去玩的朋友圈,我就会屏蔽掉同事。”(受访者L)在进行数字展演时,成年初显期群体会根据自己与现实生活互动的经历,来选择展演的内容或面向的对象。“在发了一些自拍或者Vlog 之后,我比较在意收到的评论。如果有人夸我甜妹,我就会很开心,因为自己想呈现的风格就是甜妹的形象。”(受访者B)当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呈现收到数字展演中的反馈信息后,该群体也会对现实生活中自己的形象进行维持或调整。

与此同时,他们还会与不同社交媒体中的圈层进行互动,以使自己展演的形象更好地融入圈层。“我在抖音都是发一些打篮球的视频,自己也会经常在一些篮球博主的视频下面与网友互动。有一次上了热评,好多人来我的主页给我点赞。”(受访者C)通过与自己身处的圈层进行互动,可以扩大自身角色的展演范围,也能使自己更好地融入这个圈层。“我会主动去粉丝超话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明星,在自己对这个明星有一定了解之后,才敢去发一些关于这个明星的微博。”(受访者I)由此可见,在进行数字展演时,该群体会通过一些互动行为与媒介、现实生活或平台中的圈层建立联系,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展演策略,以使自己的数字角色或真身与所处环境相融。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人与媒介、内容的关系在不断深化,媒介内容成为个人历史的记录、自我表达与自我建构的方式、现实行为与生活的导向、社会关系的建构手段。⑨在媒介化的生存逻辑下,展演行为也具有了新的内涵与意义。数字展演不仅成为人们在赛博空间中生存的必要途径,还构建起现实与网络之间的交互桥梁。通过展演实践与角色呈现,人们实现了自身主体性的延伸,数字展演前所未有地嵌入人们的生活中。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与数字社会中生产规则的日益完善,人们进行数字展演的实践方式也在不断丰富,所呈现出的特征更加具有媒介化属性。作为当下数字展演的重要主体,成年初显期群体对于外界环境更加敏感与焦虑,且对社交网络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因此其数字展演实践也承载了更多的社会意涵与主体性的展现。在数字展演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切片式展演、迁徙式展演与互动式展演,达成与社会的沟通,进而有导向地调整自己的现实角色。这种数字实践对于成年初显期群体与社会环境都承担了相当程度的桥梁作用。同时,通过数字展演,该群体也在不断地挖掘对主体的认知,以使自身更符合自我与社会理想的期待。

不过,在数字展演实践日益广泛之时,也向成年初显期群体提出了问题:角色边界的模糊是否会使展演人的主体性变得混乱?展演角色的丰富与生动是否会使该群体对现实社会产生逆反心理或逃避情绪?就如同访谈中的受访者在这些问题上的认识一样,他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展演来自如地生存于社交平台之中,通过不同角色间的切换来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而忽视了自己本身的社会实践,且数字展演对于其现实自我的呈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高度媒介化的今天不可忽视的议题。

注释:

①We Are Social.Digital 2022 Your ultimate guide to the evolving digital world[EB/OL].https://wearesocial.com/digital-2022.

②Nick Couldry,Andreas Hepp.The continuing lure of the mediated centre in times of deep mediatization:media events and its enduring legacy[J].Media,Culture&Society,2018,40(01):114-117.

③[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5.

④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04):34-40+53.

⑤段鑫星,程嘉.成人初显期理论及其评述[J].当代青年研究,2007(02):20-27.

⑥周雨欣.年轻女性群体媒介实践的自我想象与规训——基于社交媒体自拍整饰行为的考察[J].视听,2022(10):145-149.

⑦Morse Margaret.Virtualities:Television,Mediaart,and Cyberculture[M].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8:141.

⑧陈龙,经羽伦.网络平台媒介逻辑及其制度化建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153-165.

⑨彭兰.原点再思:新媒体时代的媒介及人—媒介—内容关系[J].当代传播,2023(01):12-18+25.

猜你喜欢
切片受访者媒介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基于SDN与NFV的网络切片架构
肾穿刺组织冷冻切片技术的改进方法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