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春师范大学 李岑
管理育人是大学育人的重要目标,也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更是提高大学生素养的重要路径。管理育人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怎样才能不断完善高校的育人管理体系?我们可以使用“差序格局”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1]。
(一)“差序格局”理论能为管理育人提供新的方向。“差序格局”理论最早诞生于社会学领域,大学是社会的主要形成部分。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就会被社会环境影响,并在自身传统的形态下逐渐被外界社会改造。大学应当与其他类型的社会团体和组织加强沟通交流,加强合作,得到一定的社会资源,并用来培养人才。其次,大学是众多相关利益人的结合团体,在大学中,各种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各种利益环节和利益相关人也较多。在上部,有政府部门;在内外部,有校友、家长和教师等,这些都是社会系统的范围。因此,使用“差序格局”理论解释大学育人活动是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的新方向。
(二)管理育人与“差序格局”起点相近。“差序格局”理论的本质特征是:东方格局是被逐渐推出的波纹,在东方文化下,每一个人都将自我作为核心,与周围的关系逐渐疏远。这一理论较为生动地阐述了我国社会结构的特征:人将自我作为中心,并以这种中心与周围人建立一层层的人际网络,将地缘、亲缘和血缘作为亲近和疏远的原则,并遵循传统的纲常伦理。高校管理育人一般将培养学生、培养人才作为起点,其中有着像波纹一样层层而去的微观与宏观、横纵向相结合的各种权责利关系。大学的管理育人活动能将各种职能融为一体,能发挥关键的工具职能。例如:科研类人员重视科学研究,管理人员重视统筹意见和建议、政党类人员重视内部的管理稳定;组织类人员注重平衡[2]。
由此可见,上述不同层次的管理活动的逻辑起点与“育人”是一致的,都注重最终的效果、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以及各个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实际的表现。此外,大学的管理活动具备情感性,不仅追求实际的效率和效益,也追求文化和情感,例如大学校园中有师生关系、班风学风、校园文化等,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向性。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立德树人”,当前高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人才,为谁培养人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当坚持正确的育人原则,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将高校育人与国家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并严格把握政治方向,因此可见,方向性是如今高校育人的重要特点。从主体看,高校育人应将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因此应不断加强党对高校育人工作的领导,用党的政策和方针作指导,从根本上保证育人工作能够稳定、可持续开展[3]。
(二)服务性。新时代高校管理育人应当遵循服务性的原则,将服务学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将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在提升学生能力上,聚焦在服务学生成才上。这就要求高校从“差序格局”的角度入手,改变传统思维,适当增强服务工作的比重,杜绝形式主义,减少行政指令,着重拓展服务职能,不断改变管理的思路,改变育人理念。从育人角度看,管理育人应逐渐打破传统僵化的管理模式,以“差序格局”为指导,改变单向的管理思路,在管理育人时,应当服务学生,加强人文教育,用鼓励、关怀和尊重的方式达到引领和启发学生的效果[4]。
(三)规范性。在新时代的高校管理中,还应当遵循规范性的原则,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制度,让制度发挥作用,突出制度在管理育人中的作用。制定完善的制度是规范性的具体体现,在高校育人管理中,制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制度能解决育人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能为一切工作的运转提供一个根本的遵循。制度能约束人,高校的育人制度应当在大学章程的架构内进行,做到一切工作有制度可依,一切工作有制度可循。在制定育人制度的同时,应当在“差序格局”的指导下,将高校各部分主体组织起来,共同完成制度的起草、论证、审核和执行等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师生参与,也要专家论证,还要学校组织管理部门开展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核,最终党政部门集体讨论后明确执行。在执行制度的进程中,学校和教师应让学生学会遵守制度,并将遵守制度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让学生能够自律。因此可见规范性也是高校育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5]。
(一)构建完善的职能部门联动体系。首先,应当完善大学管理体系。应当按照大学管理活动的“差序格局”,加强制度创新,对教学科研等各项制度作出改进,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策略。将这些制度有机统一起来,使其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由不同的管理部门负责执行和落实,建立完善的运行管理体系。此外还应坚持依法治学和办校,应当设置合理的岗位,每一个职能部门都应当增强其主动性,协调处理好各项事务,并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加强制度上的协调,制定标准的措施,让工作流程更加完善,让工作效果更加显著,使所有的工作能够有序衔接。最后应明确职责,外围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应与内部部门的教职工加强配合、密切协作,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6]。第二,应当构建共治协商的管理模式。为了构建稳定的效率体系,应当及时定位,根据高校育人的方向及实际情况,差异化地实行多种策略和措施。例如当前不少的高校都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目标,可以以此为前提,改革组织结构。根据育人的多元化、系统化等需求,不但能划分育人工作的不同维度,还能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对学生加以辅导,将过去行政性强的、具有权威性的管理模式变为共建共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应充分发挥民主性,让大学生有主人翁精神,使其参与到学校管理中[7]。第三,应当完善学校的典仪制度。对学校内部的各项活动做好礼仪规范,如完善升旗仪式的礼仪规范;完善学位授予、毕业典礼、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庆典活动等大型活动的标准流程。应当着重突出荣誉感、使命感,让学生在这种完善的礼仪规范下受到熏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修养和道德情操。
(二)增强领导能力,建立领导体系。较强的领导能力即驾驭全局的能力,只有加强领导能力,才能建立完善的育人体系。高校党委应当根据实际,突出管理育人的特征,由点到面,带动全局,建立起全方位、全流程的育人格局,不断发挥育人的功效。驾驭全局的核心在于明确关键问题,高校党委应意识到育人管理的价值,按照学生需求开展工作,并将其作为工作的重点,深入到宿舍、课堂等了解具体情况,倾听学生的心声,收集学生的意见建议,不断发挥出管理育人的实际效果;并以此为基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完善的方案,让管理育人可以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程序开展。此外,还应构建完备的领导体系,应当建立一套能打通上下和全局,能协调局部和整体的领导机制,并将沟通机制和责任机制放在重要位置。责任机制就是要将具体的工作细化到个人,应将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使其详细运行某一项具体工作,还应落实“一岗双责”责任;业务部门应发挥主动性,加强督促,基层部门应做好具体执行工作,这样就能将育人责任层层传递,层层下达,不断构建起“党委领导、具体部门负责协调规划、职能部门落实,全员参与的责任体系”。此外还应加强沟通机制。责任人应及时对育人工作进行了解,针对问题进行改进,并及时协商交流,听取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8]。
(三)塑造优秀的师风和师德。高校在管理育人时,应将师德师风放在重要的位置,师德师风关系着管理育人的实际成效。一方面,高校管理育人主体应当以德化人,以德服人,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多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教师应筑牢信念,树立理想,坚定信念,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并将其贯穿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流程,为学生作出示范,滋养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高校管理育人主体应形成高尚的作风,遵循相关法规,按照制度做事,做好正向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让学生受到感化,主动服从教育管理。
(四)提升管理育人能力。完善的育人能力能提升管理的效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应当构建系统性和组织性的培训体系。教师应当加强学习,育人先育己,学校应当成立党委理论中心组、教职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组等学习性组织,通过这类学习性组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用党的理论加强教育,让教师增强对管理育人工作的认同,并能够把握育人规律,提升育人本领。二是应完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应将育人责任具体落实到岗位考评机制中,打破传统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仅依据定性指标,要采取综合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考核方式,尝试使用量化标准对各类育人活动的成效作出评价。同时,还应规范激励体系,宣传好“管理育人示范岗”,积极推广。这样一种示范性的引领,能逐渐打破机械的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各类育人主体的工作主动性,为高校培养更多先进的人才,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9]。
(五)融入信息化管理方式。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高校应根据实际,及时使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管理育人的水平。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让育人更加精准、全面,覆盖到育人管理的方方面面。高校应激发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在各种平台上,如课程平台、学习平台和学生平台等,收集学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各种数据,增进对学生的整体了解。同时,还应深入挖掘平台数据,全方位整理信息,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个体特征,构建完备的决策体系。二是使用人工智能提升育人科学化水平。高校应当利用好人工智能,创新育人形式,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作为切入点,让人工智能贯穿到育人的全流程,不断提升自动化管理能力,使各项资源有效调配,统一整合,形成惠及全体的人工智能网络,让高校的育人管理迈上新的台阶[10]。
(六)形成完善的育人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对于高校来说,文化不仅能展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能展现高校的品格,更能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格。因此,做好高校管理育人工作,应当将文化放在首位,将文化的滋养和启迪作用发挥出来,让文化工作能够贯穿育人的每一个环节,当前高校的育人文化包括中国传统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真理教育三个方面,教师应将这些先进的文化运用到育人工作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个人自觉,同时应提供包容、开放的环境,营造宽松民主的范围,让学生在开放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站稳思想立场,明确自己的人生航向。此外,学校还应以美育人,建立雅致、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让学生身处校园,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思想、增长智慧,应当从美育的角度,让学生审视生活、陶冶思想。
如今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应主动作为,在“差序格局”视域下,革新管理育人理念,运用先进的方法,统筹兼顾好各方面工作,不断完善高校管理育人路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