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劳动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3-10-14 03:38张凤珠
家长·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计数劳动测量

张凤珠

小学数学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融合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展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能借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其领悟高尚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自主劳动意识和更强的劳动实践能力。对此,为了使数学与劳动融合性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从授课内容与方法优化视角出发,阐述如何通过开展著作探究、文献探寻、调查统计、实践测量、事物制作、拓展探知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旨在探究提升数学与劳动融合性教学质效的具体策略。

一、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自觉劳动的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其逐渐拥有更高的自主劳动水平。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了解古代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感知他们身上高尚的劳动品质,在思想熏陶中培养良好的劳动精神。由此可见,数学与劳动融合性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原则

(一)渗透性原则

劳动教育是一种观念意识方面的教育,数学教师需要通过开展知识探究、文化探寻等理论性教学活动,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劳动精神,体会劳动的意义与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此,若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遵循渗透性教育原则,要把各方面劳动元素科学融入数学理论教学之中。

(二)实践性原则

劳动教育也是一种实践能力方面的教育。数学教师需要遵循实践性教育原则,利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教学环境开展多样化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操过程中感受劳动价值,提升劳动实践的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挖掘数学教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

在数学与劳动融合性教育中,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意识,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教学材料,挖掘其中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各方面信息,开展著作探究、资料探寻等内容丰富的知识讲授活动。

1.结合经典著作,领会劳动精神。

数学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当前教学材料中所涵盖的各种理论和原理,都是数学家经过长期探索与研究而确立的。在各种数学理论确立过程中,数学家需要对相关概念、相关算法、相关原理进行不断演算、推翻与证实,意味着他们在此期间会付出更多的艰辛。对此,在融合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经典的数学著作开展人物品质探寻活动,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中所包含的劳动精神。

以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课程教学为例,此单元包含9以内数字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算法;20以内进位加法规律等教学内容,其中涉及“十进制”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结合中国经典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的“十进制法”开展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授課活动。

具体而言,在知识探索过程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九章算术》著作,探究书中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分析书中较为简单的算数命题,从而领会古代数学家严谨求实、不畏艰辛、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与劳动精神。《九章算术》成书于中国古代东汉时期,书中很多算数命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而这一算法早在古代殷商时期便已出现,当时的甲骨文记录了十进制的规则。在《九章算术》中,数学家刘徽对这一算法进行了拓展,演算出正负开方术、大衍求一术等数学算法。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数学著作与数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拓宽学科视野,还能感受到数学理论确立的艰辛,进而领会数学家身上的求实精神与劳动精神。

2.阅读文献资料,感受劳动智慧。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劳动与智慧一直处于相互交融的发展状态。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创建数学文化探寻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计数方式,如石子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文字计数、数字技术等,从计数方式演化过程中感受古人的劳动智慧,使其逐渐形成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课程教学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了解“个”“十”“百”三个计数单位;知道100以内数字的组成;掌握100以内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能够正确比较100以内各数字的大小,用语言描述数的大小关系。在融合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上述内容,结合数学文献资料开展计数方法演化探究活动。在此项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世界各文明的计数方法及其演化过程,如(图1)所示,从而充分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智慧。

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记录物体的数量,创造了石子数量计数、绳子打结计数、骨头刻痕计数三种简单直观的计数方法,但此种方式并不便于记录几十、几百这类较大的数字。后来,人类为了便于记录更多的数量,发明了各种计数符号,如古埃及象形数字、玛雅数字、中国殷商甲骨文等。但是,人类为了找到更便捷的方式记录更大的数,中国数学家发明了位值制记数法,即算筹数码,只要变换横竖符号的位置,便可清楚表示十位数、百位数。阿拉伯人则发明了10种不同的符号,用以便捷表示成百上千的数。

图1  古代计数方法的演化过程

教师利用学科文献资料中的数字知识开展文化探究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使其形成更强的数感,还能使他们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课堂实践体验,培养自主劳动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授课内容创建多样化动手实操教学活动,如数据调查、物体测量、事物制作等,使学生在知识实践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明白劳动的意义,同时形成良好的自主劳动能力。

1.在调查中体会劳动意义。

劳动并非仅是体力和体能方面的付出,有效的劳动还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对此,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明白劳动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授课内容和数学技能创建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数据调查与整理认识到劳动的作用。

以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课程教学为例,学生需要通过课程学习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掌握数据调查的方法,能够根据数据信息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对此,在单元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围绕“体育爱好”“饮食喜好”“兴趣爱好”等主题创建数据调查与统计实践活动。

在此项活动中,首先,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合作小组,各组任选一个调查主题,然后向班级其他学生进行询问,记录所了解到的信息。其次,各组需要根据调查结果,对主题下的各要素进行分类。比如,把体育爱好分成篮球、足球、乒乓球、短跑、长跑五类;饮食喜好分为吉菜、川菜、粤菜、鲁菜、湘菜五类;兴趣爱好分为琴、棋、书、画四类。同时,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归纳每个类别的人数。最后,各组成员合作绘制数据调查统计表,如(表1)所示,分析表中的各项数据,探究其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比如,某类菜品的喜爱人数最多;某项体育活动需要创新优化等。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调查活动,既可以提升数据调查、分析、整理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有效巩固,还能切身体会到劳动的意义,进而转变劳动观念,提升自身劳动素养。

2.在测量中增强劳动体验。

实践是提升劳动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对此,在数学与劳动融合性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单元知识,利用现实事物开展实践测量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行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对不同事物的长度进行测量。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概念,提升测量技能,还能借此激发其自主劳动的兴趣,提升其劳动实践能力。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课程教学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认识毫米、分米、千米等长度单位;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长度概念;掌握長度测量的方法;能够估测物体的长度。对此,为了将劳动教育合理融入授课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实践测量认知活动。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实践小组,让各组运用直尺、平尺、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对所见事物的长度进行测量,如测量课桌边线长度、测量粉笔盒长度、测量黑板长度、测量每块地砖的边线长度等。教师也可以把学生带到体育场,让他们用卷尺测量体育场跑道的长度。

其次,测量结束之后,各小组需要整理测量信息,分别用毫米、分米、千米三个单位表示各物体的长度数值,同时根据测量经验估算讲台桌面的长度。

教师开展真实事物测量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建立正确的1毫米、1分米、1千米概念,提升长度估算能力,还能借此提升其劳动实操水平,使其明白劳动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增强自主劳动意识。

3.在创造中感受劳动魅力。

劳动不是枯燥乏味的,创造性的劳动实践不仅可以充分展现劳动的魅力,还能让学生产生更强的劳动成就感,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对此,为了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围绕单元知识点开展创新性技能实操活动,让学生自行制作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生活化事物,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创造性劳动意识。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课程教学为例,此单元包括年、月、日三个时间单位的概念;年、月、日之间的大小关系;一年中月份和日期的数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知识;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中国农历知识等。在教授上述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开展年历卡制作比拼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下一年的年历,使其在动手实操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魅力,同时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和劳动实践能力。

在年历卡制作过程中,各组学生需要先判断该年一共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份,再根据前四年二月的天数判断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确定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除了上述方式之外,学生还可以采用“公历年份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平年”这一判断方法,确定二月的天数。然后,各小组需要依据上述信息进行分工协作,合作完成年历卡制作任务。另外,为了让本组的年历卡脱颖而出,各组学生还可以对年历卡进行艺术创新,用彩笔、彩带、贴纸等元素美化年历卡,或者对年历卡的展现形式进行创新制作,如做成帆船样式、滚动样式等。最后,班级学生可以采用投票方式选出内容准确、样式新颖、画面精美的年历卡。

教师通过创建小组实物制作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动手实操能力,使其加深对年、月、日知识的记忆,还能让他们在年历卡美化与创新过程中感受劳动创造的魅力,进而提升劳动实践水平,增强劳动创造意识。

(三)拓展教学资源,开展联动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当适当拓展教学空间,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创建实用性更强的家校共育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劳动的价值,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程教学为例,为了提升学生的小数加减法运算能力,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自主劳动的意识,教师可以联合家庭教育,开展家校共育劳动实践活动。在课后家庭教育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领学生进入超市购物,购买家中所需的各种物品,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小数知识和加减法知识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格。另外,家长可以引导学生“货比三家”,使其通过价格计算选出物美价廉的商品。

教师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既可以转变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增强其分担家务劳动的意识,又能有效提升其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实现融合性教育的目标,数学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合理完善,要将劳动要素巧妙融入课内外授课活动中,让学生在理论感悟、技能实践过程中增强自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实践水平,实现数学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同培养、同提升、同发展。

猜你喜欢
计数劳动测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古人计数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热爱劳动
这样“计数”不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