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子渝
小学数学教师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创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借此降低难点知识的讲授难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实用性,从而使学生快速且透彻地理解知识,使其扎实掌握知识的应用技巧,同时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对此,为了使信息化教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从方法优化视角出发,阐述数学教师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资源分析、情境描述、直观演示、翻转课堂、个性化巩固等活动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具体策略。
一、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拓宽教育资源
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如图片、视频、文献、教案、习题等,教师可以在其中找寻与单元教学内容相符的且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资源,将其转变为适用于学生探知的学习素材,再利用这些素材开展多樣化知识讲授活动。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师的授课资源,拓宽学生的认知途径,同时借此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提升其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形式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除了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之外,还能帮助教师合理改进知识讲授的方法与形式。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互联网技术,创建不同的信息化授课活动,如直观情境教学、信息软件教学、大数据分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这样既可以改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印象,提高其数学探知的积极性,还能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提升其多形式数学学习效果。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材包含了一部分稍有难度的抽象知识,而传统的语言讲解式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透彻理解这部分内容,因而影响了他们最终的学习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这一问题,借助各种数字化素材、信息化设备、科技化手段把抽象的知识进行直观简化处理,使其能够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水平,从而有效完善他们的信息化认知,提升学习效果。
二、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原则
在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遵循趣味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教育原则。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有趣的网络资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合理运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改进教学的形式,优化授课活动,以此简化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难度,展现数学技能实际应用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理论理解和自主认知的效果。另外,教师还需要借助先进技术增强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水平,提升其数学学习质量。
三、小学数学应用互联网技术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巧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处于逐步开发状态,因此通常运用直观思维认知新事物。对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巧妙利用互联网中各种有趣的教育资源开展直观化知识讲授活动。这样既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其视觉感官,让他们在观看趣味性学习资料的同时增强主动探知的积极性,还能借此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直观有趣的互联网教育资源丰富知识讲授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进而提升其自主探知的能力。
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课程教学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感知1—10数字,知道每个数字的读法和写法,能够用数字表示具体事物的相应数量。对此,为了激发学生主动认识数字的兴趣,提高其课堂认知的效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中有趣的图片或视频资源,创建课堂趣味认知活动。
首先,教师在互联网中找寻表示不同数字的趣味图片,如用藤蔓缠绕而成的数字1;用蛇形玩具摆成的数字2;用吃竹子的熊猫模拟的数字3;用油条和鸡蛋组合而成的数字10等。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上述图片,以此引发学生对10以内数字的好奇心,调动其主动探索数字读法和含义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初步了解十个数字。最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含有具体事物的图片,如一个书包、一摞书、一筐水果、一张集体照等图片,而学生则需要用抢答的方式答出图片中事物的具体数字,得分最高者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教师利用趣味图片开展直观探知教学活动,既可以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自主探知的动力,还能使其在图片分析与研究过程中加深对单元基础知识的认识,进而提升自主学习效果。
(二)构建生活情境,创造生动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与单元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元素,构建直观立体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加生动、更加亲切的认知环境,使其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中透彻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的运用方法,进而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方向”课程教学为例,此单元要求学生认识东、西、南、北等与各方向有关的知识,能够用方向词语描述某个物体的所在位置,能够准确判断行走的方向与路线。对此,为了让学生扎实掌握上述知识,提升其描述物体位置和行进路线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真实情境认知活动,以此创造生活化认知环境,提高学生知识学习和应用的水平。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投影设备投映学校3D地图和城市3D地图,借此营造沉浸式的数学探知氛围,让学生能够身历其境地感知各建筑物的方位,从而提升方向辨别的能力。
当校园3D图投影到班级之后,教师可以先找四名学生分别站在地图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再引导班级学生思考和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位。之后,教师选中地图中的两个建筑物,如图书馆和教学楼,再以教学楼正门所面对的方向为准,让学生判断图书馆和教学楼之间的位置关系,用方向词语进行描述,如图书馆在教学楼的东南方向。
当学生初步掌握方向的判断和描述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将城市3D图投影到班级中,任选两个地点让学生描述行走的方向及路线。例如,从学校到博物馆的行进路线——从学校正门出发,向西北方向走,过两条马路再向北走,过一条马路向西走,再过一条马路即可到达博物馆。教师利用直观立体的3D地图开展生活情境描述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还能使其在沉浸式环境中加深对方向知识的认识,进而提升其方向辨别和路线确认的能力。
(三)利用先进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若想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对授课手段与教学形式进行合理优化,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开展多种信息化教学活动,如直观演示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以此改善学生知识理解的效果,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1.直观演示突破教学难点。
为了快速突破数学单元中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软件创建直观形象的实操演示授课活动,把抽象知识以具象化形式呈现,从而简化学生理解数学理论的难度。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课程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图形平移、旋转的概念,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师可以利用绘图软件和直观的操作视频开展直观演示教学活动。
具体而言,在教授平移和旋转知识时,教师可以用绘图软件进行实操演示。首先,教师需要在软件中编辑一个好看的图形,比如用三角形和圆柱形组成的童话城堡图形,然后将此图形沿着同一个方向、同一条直线进行移动操作,最终所停位置便是图形平移后的位置。学生通过观看上述操作演示,能够真正理解图形平移的概念。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同一种演示方式,让童话城堡图形围绕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进行旋转运动,从而使学生透彻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知道图形旋转的中心点。
在教授轴对称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视频演示法进行教学,先在一张白纸左边印一幅图画,然后将白纸沿着中心线进行对折,此时图画被镜像印到右边,打开白纸便形成了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这一操作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即沿着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轴是一条直线等。
教师借助各种生动直观的教学软件开展难点知识实操讲解活动,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能让学生透彻理解单元知识的难点部分,从而提升其课堂学习质量。
2.翻转课堂改善探知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其自主探知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创建翻转课堂授课活动。学生则需要先自学习单元知识,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学成果,再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透彻理解。
以四年级小学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预习微课和互联网交流软件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微课视频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行了解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关的知识,使其初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算法。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针对混合运算的预习困惑和运算注意事项进行探讨与交流,从而提升其自主学习、交流学习的能力与质量。
例如,学生通过观看预习微课,能够知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算式可以分为下列四个类别,类别一:算式没有括号,且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类别二:算式没有括号,但算式中加减法与乘除法混合;类别三:算式中包含小括号;类别四: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在混合算式计算过程中,每个类别具有相对应的运算顺序。比如,针对第二个类别,需要先計算乘除法,再计算加减法;对于第四个类别,需要先计算小括号中的算式,再计算中括号里面的算式。在数学课堂上,学生需要主动将微课中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享,概述此单元关键知识点,同时表达自己的预习感悟。
另外,学生还可以提出相关的深度思考问题,比如,在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算式中,如果小括号中既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班级学生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推理运算顺序,给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创建翻转课堂授课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探知的能力,同时为课堂留出更多互动讨论的时间,使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四)借助网络平台,提高作业完成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依据大数据统计技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复习需求,设计层次化、个性化、信息化课程作业,在增强各层学生作业完成信心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个人综合学习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作业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互联网教学平台中的大数据分析结果,设计具有层次化、个性化特点的数学作业,以此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复习需求,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例如,根据大数据技术的统计结果,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为基础水平层级、能力提升层级和知识拓展层级三个课程巩固层级,然后针对每个层级设计如下难易程度不同的折线统计图课程作业。
【基础水平层级】观察未来一周本地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1)气温最高的一天是星期几?气温最低一天的温度是多少?这两天温度相差多少度?(2)下周的气温变化整体呈什么趋势?(3)如果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推测下下周的气温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读取数据、数据分析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含义与作用的认识。
【能力提升层级】观察某名学生五次400米跑步成绩的数据统计表,根据图表内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观察统计图,概述这名学生跑步成绩是如何变化的,分析其跑步能力的变化趋势,另外对他未来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科学推测。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数据图表信息提炼与整理的能力;考查其数据读取和折线统计图绘制的能力;提升其数据分析和结论推测的能力。
【知识拓展层级】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自主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将零散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律整理成数据表格和折线统计图,总结折线统计图中有价值的信息,提出拓展性探知问题。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信息收集、数据整理和统计图表绘制的能力;培养其发散思维、迁移思维和逻辑思维;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
各层级学生完成相应任务之后,需要将作业成果上传至互联网教学平台,由系统和教师联合批阅,并给出针对性改进建议。可见,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布置层次化课程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知识巩固,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当前的信息化教学要求,利用丰富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创建多样化知识讲授与知识巩固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信息化认知活动提升数学学习效果,提升个人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