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敏
新课标提出关于“阅读整本书”的相关要求,强调教师应利用多种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整本书阅读即从完整且高质量的读物着手,在阅读中帮助学生从书中吸收系统、丰富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整本书阅读并非一蹴而就,完整的读物内容存在篇幅大、阅读强度高等问题,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阅读耐心不足、阅读深度不够等情况。为此,基于新课标视角,针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一、整本书阅读特征及实施价值
(一)特征
结合整本书阅读概念分析,整本书阅读中的“整”带有整体和完整的含义,既包括阅读者对全书整体脉络的把握,也涉及对书中内容的思考;“本”在整本书中传递阅读的数量单位,换言之,整本书阅读可以指向独立的一本书阅读,也可以是相关联的多本书。阅读分为浅读、深读、精读、泛读等多种形式,也涉及课内外阅读内容。
基于概念分析不难发现,整本书阅读带有动态性、开放性、综合性等多项特征。同时,整本书阅读活动主要以整本书为阅读单元,能够联系单元下不同章节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可以促使学生、作品之间形成情感交织。此外,整本书阅读区别于单篇阅读,本身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目标性,既可以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意识,也可以基于整本书阅读活动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阅读经验,促进其阅读理解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实施价值
基于新课标视角,整本书阅读实施价值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符合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政策提出学习任务群相关概念,强调利用多渠道、多元化方法为学生打造整本书阅读平台,并提供足够的整本书阅读时间等。将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在增强教材与整本书之间关联性、保障教学进度的基础上,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全新要求。
其次,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活动主要以单篇阅读为主,多围绕教材文章进行讲解,此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认知范围狭窄、情感体验粗浅等问题。整本书阅读的优势在于其带有更高的思维含量和广阔的阅读视野。同时,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更为开阔,可以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可以帮助其增加阅读量,达成积淀文化底蕴的、积累语言经验、开阔文化视野的目的。
最后,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阅读的最终目的并非局限于学生对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掌握,更是希望学生能够形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单篇阅读量小,并且习惯于单篇短章的阅读形式,容易在大规模的阅读活动中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整本书阅读涵盖多种文体,包括说明、抒情、议论、记叙等,有助于提升学生多文体阅读能力。同时,整本书阅读篇幅较大,需要学生长期处于深度阅读状态中,才能获得整本书的知识,这也在无形之中促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为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整本书导读,激活阅读兴趣
虽然整本书阅读对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整本书篇幅较长,而小学生恰恰缺乏长久的专注力,一味地布置整本书阅读任务、开展阅读活动,难免导致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阅读兴趣的情况。为此,教师应基于语文教材、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学情,为学生选择更适宜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素材,并围绕素材内容开展导读活动,利用导读环节增强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好奇心,以此激活其阅读兴趣,为发展小学生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以小學语文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为例,本单元的文章围绕动物这一主题展开描写,在整本书阅读资源的选择中,教师可以提供《小鹿斑比》书籍。该书籍主要讲述小鹿斑比的母亲不幸丧生于猎人枪下,自此小鹿斑比开始与父亲相依为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斑比在长大后遭遇森林大火事件,但其已经养成勇敢无畏的品质,斑比在大火中解救鹿群并成为头领。
结合整本书素材来看,书中以动物为主要角色,契合本单元教学主题。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围绕整本书情节制作导读ppt,设置三个模块,分别为基本信息模块——用于介绍整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内容简介模块——讲述整本书的整体框架,使学生的关注点能够聚焦于小鹿斑比本身;片段导读模块——设置一些关于整本书的初步阅读任务,如斑比在失去妈妈后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斑比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等,由此驱动学生开展整本书的泛读和浅读。在学生完成导读任务、产生阅读意愿后,教师再带领其进行文本精读。此方式改变了原有阅读教学方法,由浅至深地调整学生阅读状态,更有助于激活小学生阅读兴趣,为提升其阅读能力奠定基础。
(二)传递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思维
1.开展文本预测,打好认知基础。
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知识的习得在于不断调整认知图式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在接触新知的同时具备相关基础,并在阅读中不断调整基础,形成新知与基本图式之间的对比,以此掌握文本意义,从而实现思维进阶。
文本预测主要指在阅读前对文本内容形成的初步想象,由此形成基本图式,再结合阅读内容与基本图式之间的对比,即验证猜想,检验预测是否精准。文本预测适用于整本书阅读活动。整本书篇幅较长,并且多以故事类、传记类文本为主,在此应用文本预测方法,可以促使阅读更具方向感,减少学生在阅读中出现思维混淆的情况,有助于提升现有阅读效率与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将文本预测融入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帮助学生打好认知基础,为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助力。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教学为例,本单元阅读主题为“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涉及名著阅读。教师可以引入整本书《三国演义》,组织学生围绕整本书中的“诸葛亮七擒孟获”板块预测后续的结局,包括“诸葛亮在首次擒拿孟获后,做出怎样的决定?在‘七擒七纵’后是否会采用‘杀之而后快’的方法?”此类猜想均有助于促进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状态,帮助其打好阅读基础。
在文本预测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后续情节的阅读进行验证猜想,加深对文本情节的印象,促进其掌握阅读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文本预测并非一蹴而就,学生对情节内容的想象、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均将影响最终的预测结果。为此,教师应带领学生立足于情节连续性的角度分析故事的发展走向,以此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为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奠定基础。
2.基于问题导学,深化文本理解。
高质量的阅读活动需要基于自主分析基础之上,即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产生思维活动。思维活动多出现在问题思考中,在问题的驱动下跟随问题线索开展深度阅读与思维活动。为此,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创编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形成一种带有反思效果的阅读指导策略,以此帮助学生掌握整本书的核心思想,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为提升小学生阅读思维水平提供助力。
以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推荐高尔基《童年》整本书,围绕整本书内容设置如下问题:(1)阿廖沙的生活包含哪两种不同的形态?(2)外祖母是否对阿廖沙的成长起到一定影响?这些影响包含什么?此类问题与整本书内容息息相关。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可以逐步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本意义以及写作手法,无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抑或是写作技巧的掌握,均可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除提出问题进行指导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为对方提出关于整本书内容的问题,以此驱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达到提升小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目的。需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能力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问题导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分析问题难度是否符合学生能力,以此加强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掌握,落实新课标要求,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助力。
(三)基于成果展示,培养阅读习惯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增强其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定期开展成果展示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叙述阅读的收获、阅读的体验等,以此传递更多的阅读经验,促进其阅读习惯的养成。关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果展示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向着手:
1.布置阅读记录卡任务。
在整本书阅读活动实施前,教师需确立阅读机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记录,并以每周或是每月为单位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记录卡,交流关于阅读的心得。此过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意识,并且分享阅读记录卡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总结表达能力提供助力。
2.开展关于整本书的辩论会。
辩论是展现学生阅读和思维过程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有助于检验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收获。为此,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书中带有争论的情节,组织学生基于自身对情节的理解进行辩论。
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该本书属于四大名著之一,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需掌握的阅读资源。该本书开展的辩论会,可以围绕“取经途中作用最大的人物”主题展开。从主观意识角度出发,学生喜好不同,对人物的理解也存在明显差异,以人物价值为主题开展辩论会,更能检验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3.落实以读促写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和写作属于两大重要板块,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双向迁移的关系。一味地开展阅读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处于肤浅层面,而以写作辅助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捕捉文本细节,形成对新知识内容的感悟与沉淀;另一方面写作也能展示学生现阶段的阅读情况,产生一种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以读促写活动,如在四大名著整本书阅读活动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本书撰写一篇感悟类问题,并叙述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以此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为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上述三项活动适用于课堂内开展。除课堂教育以外,家庭育人环境也会影响学生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的养成。为此,教师应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开展整本书阅读,利用亲子阅读促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使学生在更为良好的课堂阅读环境、家庭阅读氛围中增强阅读意识。
(四)依托阅读评价,考查阅读水平
评价是检验教与学成果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传统评价多围绕成果检验,即考查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是否掌握整本书核心思想,忽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此,教师应引入更具多元化特征的评价,组织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首先,在家长评价中,可以通过对学生日常阅读行为的观察,记录学生的阅读情况,包括阅读习惯是否有所改变、阅读速度是否有所提升等。
其次,在学生自评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检验其记录卡的完成情况,并于每周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包括叙述阅读经验、阅读收获等,以此考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和阅读质量;在生生互评环节中,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并互相检验对方的阅读进度,定期交流关于阅读的技巧。
最后,在教师评价环节中,教师需针对各方主体评价内容进行总结。为了确保评价更具全面性、能够充分检验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进步情况。教师应整理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内容,并将评价内容制作为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设置不同板块,包括阅读记录卡板块、辩论会板块、阅读写作板块等,以此形成全面且客观的评价,为全面展现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成长与表现提供助力。此方式打破了传统评价的束缚,为学生明确了未来的阅读方向,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落实新课标整本书阅读指导要求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目标性等特征,有助于提升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但整本书阅读并非一蹴而就,尤其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基于新课标要求传递正确的阅读指导方法是每位教师有待思考、解决的问题。为此,教师需掌握整本书阅读特征,了解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整本书活动的意義,同时基于新课标视角、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学情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活动,包括设置导读环节,激活阅读兴趣;以文本预测、问题导学,传递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思维;基于成果展示,培养阅读习惯;结合多元评价,考查阅读能力、明确阅读方向等,以此提升小学生阅读水平,推进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