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五学”课堂模式下的设问改进与实践

2023-10-14 03:38:39孙瑞文
家长·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五学方程环节

孙瑞文

在深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的进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数学课堂实践,勇于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握课堂设问关键,优化问题教学,达成有效问题教学。

优化构建初中数学“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围绕“目标导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检测评学”五个活动教学环节积极改进课堂设问,循序推进问题探究教学,有助于持续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迪数学思维,进而获得良好的数学探究学习效果。本文基于数学“五学”课堂模式应用实践,结合“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课例教学,分析了在数学问题教学中改进设问的重要实践价值,并融合具体设问案例,探索利用有效的实践对策改进课堂设问,以期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五学”课堂中改进设问的实践价值

教师创设“五学”课堂模式,有序推进各个活动环节,能更好地转变传统的数学课教学模式,进一步凸显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课堂设问,最大限度地发挥设问的实际效用,促进问题探究教学,这是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焦点话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设问是课堂问题设计的核心要素,真实合理地设问有利于指引学生更快、更好地融进数学问题探究与学习。

同时,积极改进数学课堂设问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问的设计与应用实践,不仅能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出学习课题,启迪学生的主体思维,激励他们深入探究数学问题,保持持续思考探索的敏锐性,还能帮助学生在各种富有启发性的设问情境中逐渐提升质疑、探疑、释疑的优异数学学习能力,培育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

二、初中数学“五学”课堂中改进设问的实践对策

问题是数学课堂探究的焦点,而设问则是组织探究程序、梳理问题线索、引领问题研究的有目的性活动。下文结合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教学,针对数学“五学”课堂中如何改进设问的对策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锚定教学目标,注重设问梯度性

“目标导学”是数学“五学”课堂模式的首要环节,是课前导学的重要步骤。教师必须重视研究、把握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合理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学习。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等式和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和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知识,经历了分析简单数量的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方程、检验结果等过程,对方程已具备初步的认识,但并未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准确概念。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过程,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2)利用类比、归纳等方法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3)使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情境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但在课前指导时,有些教师忽视创新设计导学案,习惯于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梯度性的问题,难以有效发挥课前导学的最大价值。

例如,在指导预学“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为学生做出如下设问:张三、李四、王五三名同学参加足球比赛,张三投进5个球,李四比王五多投进去3个球,三人平均投进6个球。问李四和王五各投进多少个球?设王五投进x个球,可以写出方程        ?

這样的设问综合性较强,对于初学方程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难以很快理解。所以,在课前指导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确所设问题中哪些条件是已知项,哪些是待求的未知项,将未知项与已知项之间的关系等量找到,也就探究得出方程。为此,教师可以将上述的问题设置进行重新调整,降低设问难度,帮助学生更顺利思考、达成预学的目标和要求。如延续上述问题案例,教师可以做以下修改并进行设问:(1)王五投进x个球,李四投进的球数如何表示?(2)三个人平均投进6个球,能得出什么?(3)三人一共投进多少球?

可见,课前导学时问题的设置需要紧扣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吸收能力,避免给学生造成困惑,要使他们能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借助以上具有梯度的设问指引,难度明显降低了许多,学生在课前学习中可以更深入地思考方程关系,顺利列出方程等式,获得了良好的预学效果。

(二)把握设问思维深度,激励自主探学

“自主探学”是数学“五学”课堂模式的新课开启环节,是激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数学概念的必经活动。进入“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自主探学环节,教师应重视指引学生借助问题分析,寻找等量关系,初步尝试列出方程,总结出所列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开始时,部分教师并未指导学生结合典型的例题,一起梳理、概括出本节课中的相关概念,而只是通过简单了解学生的预学总体情况即引入概念教学,直接设置这样的提问:一元一次方程是      ?要求学生将概念再口述一遍。这种缺乏思维深度的设问其实意义不大,并未真正指引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因为这样的概念性内容在课本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学生面对教师提出的这种设问,直接将课本中的概念填上就可以了,难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深度思。所以,新课开始时,教师应该及时融合有针对性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教师的设问,对所设问题主动进行再思考,重新调整思路,促使他们扎实把握好基础性的概念问题。

至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引用、展播课前导学中的“进球”案例,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出设问改进:(1)你能依据多媒体中的“进球”案例,列出方程吗?如何给这样的方程定义呢?(2)方程中的未知数具有什么特征时才称为一元一次方程呢?(3)根据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大家能否选出下列哪些属于一元一次方程吗?

这种融合具体案例情境、逐序推出的设问非常清晰明了,学生通过问题串的有效引导一步步地投入思考,成功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夯实了课前预习成果,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了方程。

(三)增进设问清晰度,指引合作研学

“合作研学”是数学“五学”课堂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的核心活动。“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指导学生由特殊的几个方程的共同特点,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所以,教师应注重设计更具清晰度、有助于启迪数学思维的问题,指引学生深入开展互助合作研学,解决课堂疑难点。

在“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合作研学环节,有些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非常详细,但是设问不明确,容易给学生带来思维错乱,无法有效支持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有的教师沿用上述“进球”案例做出这样的设问:同学们能找到这个方程的解吗?如何知道王六投了多少球?如果x取值10,它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你是怎么判断的?x能取17吗?x能取比15大的数吗?你们知道需要在什么范围取数,来尝试检验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呢?有什么方法能够缩小这个检验范围呢?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串设计,教师本想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检验方程的解,但这样的设问却给学生造成一种茫然凌乱的感觉。

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据检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在设问时必须注意取数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所设问题中,求解x值应该与真正的答案取值相近,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快速理解题意,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贴近探究目标。为此,教师可以再次融合应用上述的“进球”案例,对设问做如下改进:(1)你们认为,王五的进球数必须是整数吗?进球x可以取6吗?取11呢?比11小的值可以不可以?(2)进球x可以取12吗?可以取13吗?比12大的数值可以不可以?(3)接下来同学们把x的值填入学习任务单中的表格空格中,观察表格数据,能发现什么吗?现在可以找到方程的解了吗?(4)如果未知数是整数,则可以利用检验数据的方法去解方程,你们能总结出解方程的具体步骤吗?

如此改进设问明显更加明确,且引导性非常强,所以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学习,深入思考和解题,了解方程的相关知识。

(四)增添设问新颖度,鼓励展示赏学

“展示赏学”是数学“五学”课堂模式的互动交流环节,是展示和分享成果的重要活动。进入“展示赏学”环节,教师应特别通过设置新颖活泼的设问,要善用赏识性的教学语言,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鼓励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交互欣赏,尽情分享收获,传递数学学习的乐趣。

但在“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展示赏学环节,有些教师设问方式陈旧,忽视运用赏识和激励教学手段。比如,有的教师这样设问“通过这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方程知识呢?什么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这样的设问过于简单直白,缺乏新意,不利于激励学生参与展示学习成果的积极性。合理运用设问、巧引展示与分享,能进一步总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教师急需在引导展示与赏学环节中通过科学设问的方式反馈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情況。于是,教师需针对展示与赏学环节的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设问:(1)在本节课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你们都理解了吗?一元一次方程你们都会求解了吗?x=a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的实质是什么?(2)你们能尝试给大家举几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例子?并将学习体会分享给大家,可以吗?

教师通过开放改进设问,不仅能为学生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总结自身的学习成果,学会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深入体会数学模型思想,巩固和提高课堂学习实效,而且能激起学生参与展示、交流和分享的热情,充分提升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愿意“挺身而出”为同学们举例,做表率,而那些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也变得乐意与自己的同组学伴一起展示学习成果。

(五)提高设问实效度,检测巩固评学

“检测评学”是数学“五学”课堂模式的最后活动环节,是整堂课的最终落脚点。在此活动环节,教师需重视通过随堂检测,引导学生开展总结学习和反思,并对学生予以适当的评价分析。

但在“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最后的检测活动环节中,有些教师并不重视随堂检测和评价对学生巩固学习成果的重要作用,不善于从测练中发现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点评时的设问指向不明,缺乏针对性和延展性,忽视运用激励性评价。比如,在检测活动时,有的教师只是象征性地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得了多少分?你主要错在哪几题?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下次再遇到这类题目你能否牢记解题方法呢?”

这样的设问明显缺乏新意,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未做到因材施问,难以激起学生的挑战心理,不利于提升随堂检测的实际效率。所以,为了切实提高设问的实效,教师需着重对所设置的问题进行优化改进:(1)在“达标检测”中你达标了吗?你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取数、求解”等基础知识存在哪些薄弱点?(2)在“依题意、列方程”检测中,你的同组学伴有出现哪些疑难问题?你是如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3)在检测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典型错例?能不能跟大家一起分享你检测后的有效纠错方法?

可见,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设问,引导学生实施随堂检测和评价学习活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激发他们融入随堂测练、合作纠错的积极性,并经过检测后的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中逐步巩固学习评价的效果,落实检测评学的活动目标。

三、初中数学“五学”课堂中改进设问的注意事项

(一)要在启知激趣之处设问

教师设问恰当,有助于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数学认知,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初中数学“五学”课堂模式的各个活动环节都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教师需通过精心设问,突出兴趣,指引思考,融合方法,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数学认知等综合能力。

(二)要在数学关键概念设问

初中数学学习注重结合一些关键的概念性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训练。理解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必须将概念恰到好处地引进课程中,使学生经过巧妙设问学到相关的数学内容,学会利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要在知识链接之处设问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点的学习,容易忽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易造成教学思路受限,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结合知识链接之处进行设问,引导学生温故知新,积累探究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

(四)要在疑难困惑之处设问

为了优化数学课堂设问,教师需具备较高的预见性,时时观察、把握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探究、展示分享、课后拓展实践等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疑难点和困惑点,通过巧妙引导、设问的形式引领学生成功探究解决共性的问题,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设问是引发数学课堂学习思维的“导火索”,对开启和推动数学问题探究、提升解决问题的实效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优化初中数学“五学”课堂模式,加强改进课堂设问,教师需坚持研究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课程教学要求,充分把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全面做好设问,指引学生真正体验到富于启迪性、灵动真实的数学魅力。

猜你喜欢
五学方程环节
方程的再认识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求知导刊(2022年5期)2022-05-23 22:29:24
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五学+四位”混合式教学创新路径
新西部(2022年4期)2022-05-07 03:01:01
山西夏县瑶峰镇:“五学”全会精神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11-26 07:00:56
方程(组)的由来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圆的方程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32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