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工程教育路径与困境研究

2023-10-14 06:16郭斯铭陈春梅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产教职业院校

郭斯铭,陈春梅

(集美大学 师范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10 年和2017 年分别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近几年,高校在集成电路、储能等领域布局建设了11 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打破了学科壁垒,为中国制造业培养了具有交叉思维的复合型人才[1]。2017 年,教育部先后在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出工程教育新理念。当前,社会不仅需要大批卓越工程师,也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技术背景的能工巧匠。教育部对此高度重视,将职业教育和工程教育统筹谋划,系统推进。职业院校工程教育是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好工程技术人才支撑的有效手段。通过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可以直接带动劳动者提升技能水平,同时,还能够发挥工程教育在技能人才工作中的“杠杆”效应,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流向职业院校[2]。2019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深化工程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培养造就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3]。这是对我国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工程技术科技的不断创新,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和工程技术企业之间交流更为深入,加强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产教一体化”,培养人才的多维能力,满足教育供给和社会需求的供需系统性平衡,成为未来工程技术发展的战略需求;培养适应新时代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门类多样。2020年,工科院校有专科生617.626 5 万人、本科生560.690 8 万人、研究生98.067 8 万人。相比于2016 年,工科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整体增加了271.770 2 万人,专科生人数增加了167.588 7 万人,培养规模占据工科高等教育体系的48.39%(表1)。[5]资料显示,从2000 年开始,我国工程教育总规模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第一大国;2003 年开始,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各个层次的工程教育都分别达到了全球最大规模[6]。专科院校教职工人数也逐年上升,2020 年已有79万教师(表2)。[7]近些年来,我国工程教育取得了瞩目成绩:自2005 年以来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推进,2010 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6 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成员,2017年工程教育进一步升级为“新工科建设”,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大而不强”,教育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质量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8]。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前景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我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真正成为产业的科技成果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制造业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3%,不足1%,而发达国家投入占比为2%~5%[9]。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产教融合还存在培养层次单一、供需专业失衡、实践能力缺乏、校企之间产业集成化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我国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2022 年,教育部在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实践中国特色学徒制[10]。产教融合的运行情况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效果[11]。职业院校工程教育的产教融合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深入,将有利于推动多元主体的协同,从而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科技创新的需求。

表1 2016—2020 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在校生规模

表2 2016—2020 年专科院校教职工人数

二、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

产教融合作为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已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撑和强有力的保障。现阶段,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规模位居世界第一[12],校企合作呈现多样化的格局,职业院校工程教育的发展走向崭新的道路。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完整的政策体系有助于推动职业院校工程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教融合相关的政策文件,促进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到: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包括实施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落实财税用地,强化金融支持,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加强国际交流等政策[13]。文件涉及范围广,为工程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的多样化。工程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使教育供给和需求系统性协调,深入把握社会的深层需求,各方协同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办学,将促进专业与产业、岗位和企业之间对接,并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进而组织各界力量共同促进工程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总体位于世界第一[14],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为无数岗位输送新鲜的“血液”,涌现出一批行业领军人物。同时,我国也正在努力向中国制造业的第一强国方向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专业类型增加。教育部增设工科专业71 种,同时还建设了11 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5],这些创新平台成为工程教育人才的立足点,使之能够在国家产教融合创设平台上发光、发热。二是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2021 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 496.130 7 万人,增长速度位列世界第一[5]。从表1 中可以看出,在2020 年全国普通本科、专科高校中,高等工程教育在校生所占比例达到35.93%,这表明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教育投入彰显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强有力保障。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政府对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也不断上升。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项目研究经费代表学校创新及科研工作水平,是学校创新能力的主要标志。从表3 中可以看出,近5 年国家投入的教育经费是逐年上涨,表明我国的教育充满了生命力和强劲的动力。其中2020 年教育经费为530 338 681万元,比2016 年的388 883 850 万元增加141 454 831 万元(表3)[5]。2017 年至2021 年,工程类院校的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也逐年上升,工程类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支出为7287.758 4 万元,与2020 年相比,增长25.43%(表4)[5]。教育经费的投入正在不断增加,教育是国家的根基,创新是国家的活力,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创新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不断提升。

表3 2016—2020 年国家教育经费

表4 2017—2021 年工科院校高等学校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

(四)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

近10 年来,校企合作呈现多样化格局,覆盖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多个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是全国组建了500 多个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新型的产教融合模式,激发企业、学校、行业和科研机构的内在活力。二是试点建设了21 个产业融合型城市,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基地2.49 万个,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锻炼平台[16],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凸显办学特色,形成多元合作的新局面。

三、我国工程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产教融合不仅培养了优秀的科研人才,同时也促进了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推动了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从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在产教融合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问题

1.高端人才供给能力不足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其中涉及工程技术专业的学校约2 300 所,工程技术专业在校生约1 000 万人[5]。虽然我国工程教育职业院校学生众多、基数庞大,但是高端技能人才仍十分匮乏。部分市场缺口较大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通过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教育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主要是高职院校(专科),学制一般为3 年。受学制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只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和某些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无法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满足不了人才市场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同时,我国已实施了职业教育本科,以弥补专科学生学历不足的举措,根据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2 年5月31 日),目前全国已有32 所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其中22 所为民办院校[17]。由于本科职业院校数量较少,规模有限且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本科教育相似,所以其人才培养仍滞后于市场对工程技术高端人才的要求,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对于工程技术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

2.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传统的工程教育偏向学科属性,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无法系统性地解决工程问题。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传统偏向学科属性的工程教育已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除了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工程教育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仍比较低,与市场实际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2021 年,我国工科技术院校申请专利174 337 项,授权103 155 项,其中专利出售为5 292 项,成果转化仅为3%[18],这表明多数研发成果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

(二)工程教育融合程度不够深

1.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现代工业产业发展不适应

工程教育人才的技能培养是促进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而人才素养的培养是工程教育观念[19]完善的重点。但我国工程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专业目标等方面仍存在与现代工业产业联系不紧密的现象:一是从专业目标上看,工程教育培养人才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学校培养人才定位不够清晰。二是在培养目标上,学校培养人才多偏向学科属性的学习,缺乏学生自身个性化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呈现趋同性。三是在专业设置上,职业院校工程教育的专业存在门类众多、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四是在专业结构上,我国培养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不符合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传统工科类型的学生和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工科专业人才仍有一定的差异,工程类人才紧缺,预计2025 年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占人才需求总量的48%[20]。

2.工程教育人才素养与工业生产经营匹配度不够高

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是有能力、有伦理、有创新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素养与工业生产经营的人才需求仍然差距显著:一是当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要集中在传统工科领域。在《2021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工学门类下设专业有31 个专业类、246 种专业,而当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仅涉及24 个工科专业类、涵盖54 种工科专业,还有7 个工科专业类、192 种工科专业未涉及专业认证(表5)[21]。二是职业院校层次的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存量不足,造成应用人才不足的局面。目前,我国专业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 亿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仅有4 971 万人,不到就业人数的6%,而日本的高技能人才占比为40%,德国则高达50%。由此可看出,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仍供不应求[22]。

表5 2017—2021 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本科专业

(三)工程教育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1.政策文件不完善

工程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部分关于产教融合的文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制约了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我国陆续出台了高等工程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宏观政策,但由于文件涉及的部门较多,难以统筹协调,政策执行力较低,未能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二是工程教育投入机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流畅,致使部分高校的设施、设备紧张、资源紧缺,特别是工程技术训练的设施和场地需求落实不到位,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高,政策文件实施效果不理想。

2.利益机制分配不够完善

工程教育的产教融合是一种多方主体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各方具有不同地位和利益分配标准,极易导致分歧和矛盾。一是高校和企业之间产教融合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政府财政的支持、考评奖惩机制不够完善等,造成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存在行业分布不均衡等现象,无法进行较为稳定的校企合作。二是实习生的实习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虽然劳动法已相当完善,但仍存在个别企业打着实习的名义,少付或者不付学生的劳动报酬,学生的劳动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当前,工程教育面临多重考验,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各方权责势在必行。

(四)高校主导与企业主导的困境

1.高校主导下的困境

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主导的产教融合方式充分利用工程教育当中成熟的技术和巨大的产业规模,借助国家财政的扶持以及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吸引企业加入产教融合。但工程教育主要偏向理论和实验研究,与当前市场结合较低,使得工程教育的研发成果转化率较低,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和原生动力。

2.企业主导下的困境

工程企业主导的产教融合方式,是指工程企业因自身科研技术和发展能力有限,需要借助工程技术院校的力量来实现自身更高的经济利益价值。为此,企业应积极与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形成具有合作创新的组织,并在组织当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工程企业作为主导的合作组织,由工程技术企业决定合作模式、合作内容以及研究范围,职业院校工程教育承担技术咨询服务、知识服务、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极易导致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内企业的经济利益而忽略对人才的培养,科研的转化成果也愈发减少,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意愿和供需匹配的实现无法深入,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工程教育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努力实现知识、经济、技术一体化,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就需要各方要素进行配合[23]。工程教育、科研和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建构起网络体系,完善工程教育的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促进产业和高校的结合。这种多要素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几个要素的叠加,而是需要充分协调好各要素并结合我国工程教育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从理念转变、学科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改善工程教育,满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图1)[10,24]。

图1 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①

(一)以先进的理念为导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先进的理念为导向。职业院校工程教育应从知识教育理念转向能力教育理念,从学科教育理念转向伦理教育理念,灌输教育理念转向创新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

1.知识教育理念向能力教育理念转变

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往往更侧重于对其专业技术和学科知识评判,而忽视了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察。当代社会需要培养的是知识、技术、素质等全方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专业课程不能只通过知识传授来开展教育,而是需要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即在学习、实践中对学生贯彻能力教育,这是知识教育转为能力教育的关键。因此,在新的培养目标中应明确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等。

2.科学教育理念向伦理教育理念转变

传统的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关注自然法则,而少有关注伦理法则,比如工业发展带来的空气污染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25]。培养人才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培养,更重要是对伦理、道德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合伦理教育元素,贯彻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理念,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伦理道德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3.灌输教育理念向创新教育理念转变

党的二十大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从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努力吸收创新知识,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以凝练方向作为创新教育理念的内在动力源。注重利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创新水平。

(二)以多方要素联动为引领,优化学科建设

职业院校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多要素进行配合,共同孕育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其中,政府实施驱动战略,建立资源配置模式,突出工程技术特色是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措施。

1.政府实施驱动策略,促进工程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中共中央和各省(区、市)实施推动世界科技和国家产业发展的双战略,将工程教育纳入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布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构建人才培养高层协调机制,制定短、中、长期计划,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政府实施驱动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促使职业院校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匹配人才和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工程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2.加强一流工程学科建设,建立资源配置模式

培养社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打破多元壁垒,实现多元主体的协调,让更多丰富的教育资源聚集,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此外,推进工程学科实现跨学科教学,产学研一体,构建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模式,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合作共赢、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人才。

3.优化高校分类,凸显学科定位和培养特色

科技对一个国家而言,是立身之本。面向当前急需的战略性新产业,高校应积极推动工科优势、发挥工程技术的创新作用,输送更多的创新成果到新兴产业中,努力实现跨学科融合,凸显学校学科定位和办学特色,催生新兴产业和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各高校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办学特色,不能盲目跟风,要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地培养人才。

(三)以多方参与为路径,打造校企合作基地

职业院校工程教育要充分发挥校企协同的优势,推进“输入—精加工—输出”结构的落实,促使企业和高校紧密结合,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共建“双师型”教学队伍。

1.以校内实践为基础,夯实学生专业知识

职业院校工程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应尽力完善实验室配套设施,促使学生掌握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在校内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把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和转化,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处理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人才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以校外基地为依托,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企业作为校外实践基地,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主体,能激发企业的创新动能,并建立以企业为主、技术创新和产教一体化的体系。同时,职业院校工程教育要将人才和企业进行接轨,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产业基地的建设,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的研发动力和生产力,提高工程技术的科技创新能力。

3.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共建“双师型”教学队伍

要实现职业院校工程教育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持续深化,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共同孕育复合型人才。一是企业和高校需要形成稳定、互惠互利的“双向对接”共同体,在这过程中,需要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领头羊”,作为双方合作的连接渠道。二是企业人才可以在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参与学校课程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建设,实时提供当前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信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接轨。学生可以定期去企业进行实习,提前适应企业工作模式,弥补自身在知识层面和技术层面的缺漏[26]。

(四)以各界资源融合为契机,建构校企合作机制

通过各界协同努力,聚集国内外教育资源,推进校企合作机制顺利展开。促进校企合作实现“1+1>2”的效果。同时,培养一流人才队伍,创造出的新产品、新技术反向推动工程产业的转型。

1.完善社会资源协同育人的法规政策,打造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协同育人机制需要教师队伍共同配合、资源技术共享和运行管理协同,通过各方合作完善社会资源育人的法规政策,为孕育工程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鼓励企业参与高校的学生培养,将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进行对接。通过完善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减少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不对等的现象[27]。

2.高校要掌握前沿新技术,促进工程产业转型

高校孕育人才,人才创造成果,成果推动工程产业,工程产业的发展带动对高校的需求。这种闭环型的一体化体系,能够不断促进各个环节的进步。因此,高校需要掌握并利用好前沿技术: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型技术让学生了解前沿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新型技术引导学生创新科研成果,提高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率。

3.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培养一流人才队伍

我国工程教育虽然规模大,但是发展起步较晚,仍需深入学习和借鉴国外前沿技术和战略性产业。我国应坚持以一流的人才水准培养学生,既要开放视野、勇于创新,也要立足于国内实际。通过国内外资源的共享,联合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在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此外,学校也可以和一些优秀的国外企业开展合作,共同进步,实现合作共赢。

五、结语

推进工程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工程教育的发展要义在于职业院校能够深化产教融合。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仍处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高端工程教育人才的需求会不断扩大,学校要与企业加深合作,依靠高校深化产教融合进而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以此激发工程教育的活力,实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为此,通过先进的培养理念,完善的政策措施,发挥各界力量,这对于促进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和推进工程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注释:

①本图是在参照王涛、李齐、郑华明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包装材料与技术专业方向教育理念的革新探析》和李保忠的《协同创新视域下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整理而得的。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产教职业院校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