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教育局 徐春玲
2022 年版新版课标有效指导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以新课标为基准,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多元化的趣味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按照新课标要求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提出穿插游戏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活动形式、因材施教变换教学方法等策略,以期为现代化的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的形成提供一定有用参考。
随着2022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推广,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再符合当前的教学需求,为此教师必须主动出击,以新课标为指导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挖掘学生的音乐天赋和音乐潜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学得深入。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在音乐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结合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快地走入音乐世界,感受音乐活动的内在价值,使师与生、生与生在相互讨论中营造出积极、轻松的课堂活动氛围,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自主思考,感受音乐中隐含的情感内涵,在深度学习和互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助力学生成长。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现有的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内涵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核心素养为指向,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为我国音乐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优秀贡献。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按照学生的学习逻辑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成长。而小学生本身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好动、求知欲旺盛,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师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入手,将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纳入音乐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活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主题、项目、任务整合在一起,在游戏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自信、自然地完成课上的歌舞表演活动。
以湘艺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打麦号子》一课为例,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播放有关农民打麦场景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理解歌曲中打麦的含义,教师亲身示范打麦动作,配合打麦动作喊号子,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老师打麦和农民打麦的不同,思考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在观察中可以发现与农民的动作相比,教师的打麦动作更加协调,且富有节奏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学生在自主分析探索过程中对打麦号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继续使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展示不同劳动号子,配合具体的劳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号子需要具备哪些特征,至此学生对劳动号子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结合劳动场景编写劳动号子的歌词,编好后分组上台演示,教师作为评委,给予表演优秀小组奖励。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劳动号子的概念和定义的理解程度,为后续的歌曲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李成龙小组表演的是打夯号子,小组成员模拟打夯的动作的同时嘴里开始喊号子:“打起号子,来呦,甩开膀子,干呦,立大夯啊,嘿呦。”,教师结合学生的表演情况现场给予评价:“李成龙小组表演得很不错,动作十分整齐,编的号子每一下的重音都落在了拟声词上,表演很不错,我相信劳动工人用你的号子打夯一定能特别顺利。”利用正向评价让学生获得游戏认同感,同时指出编写劳动号子的关键点,为其他学生上台表演打基础。在活动的最后教师结合各小组的表演情况给予相应评分,在评分的同时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将评分活动一直延续到课程的最后,结合学生的表现随时加分,在竞争欲望的推动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传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以听学练唱为主,这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学生长期接触单一的教学模式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下降、情绪低迷的情况,不利于师生交流互动的展开。为实现新课标要求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情境创设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听觉、动觉、视觉和触觉,多感官体验音乐,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入手,结合丰富多彩的动画或是舞蹈表演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以湘艺版五年级音乐上册第九单元《乌鸦与狐狸》一课为例,为提高学生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创设情境前分析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歌曲曲目为《乌鸦与狐狸》,歌曲内容改编自童话故事,讲述的是狐狸与乌鸦之间的故事,歌词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寓意性。基于此,教师可在课前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关于狐狸与乌鸦故事的动画片,在动画开始前介绍情境:“森林音乐会结束了,乌鸦小姐沙哑的嗓音使其只能在音乐会上排到倒数第一名,尽管如此,但它仍然认为自己的嗓音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才应该是音乐会的第一名,狡猾的狐狸注意到了这一点,脸上露出了阴险的笑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发生了什么故事,好不好呢?”教师通过语言介绍故事背景,同时在介绍过程中预留了悬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件播放动画短片,学生在观看短片的过程中了解大概的故事内容。
新课标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艺术感知和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可在听赏歌曲的环节创设情境,将传统的播放歌曲环节转为音乐童话剧表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包括乌鸦、狐狸、旁白等,在表演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歌词分析狐狸与乌鸦的情感变化,教师提问:“大家说,乌鸦为什么叼着一块奶饼飞来飞去呢?乌鸦此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狐狸是真的因为乌鸦的歌声动听、羽毛漂亮而称赞它的吗?如果不是的话狐狸为什么这么说?这体现了狐狸什么样的性格?”在连续的问题中深化了乌鸦和狐狸的性格特征,将乌鸦的高傲与不屑、狐狸的狡猾和心口不一等特点充分展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在童话剧表演中用神态和动作展示角色特征,丰富故事中角色的内涵,强化故事角色的形象。最后分角色演唱歌曲,利用表演情境让学生深深投入音乐课堂环境中,在表演活动中演唱歌曲,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练习、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要将舞蹈、戏剧、影视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融入音乐教学活动中,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
以湘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苏三起解》一课为例,新课标要求针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音乐教学,重点应放在领悟音乐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意蕴上,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感性特征和审美特征,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鼓励学生用音乐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为帮助学生理解《苏三起解》的情感内涵,让学生认识到传统京剧艺术的魅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先播放关于京剧《苏三起解》的背景故事视频,通过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京剧的情节以及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为后续的京剧赏析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京剧属于传统艺术形式,学生缺乏对京剧的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苏三起解的戏曲内容介绍知识,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完成音乐知识的传递,深化学生对戏曲艺术的理解,“大家注意看视频,现在出场的这个女性角色就是苏三,属于京剧中的旦角,也可以称呼为青衣,是由年轻女子扮演的角色,崇公道属于丑角,大家之前看了苏三起解大致的故事内容,知道崇公道属于剧中的反派角色,京剧中的丑角通常指的是伶俐风趣和阴险狡诈的角色,而戏中的狱官属于末行,主要指带胡子的中年男人。”在表演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京剧中不同角色的体会。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接触京剧的时间较短,难以感受到京剧的唱腔魅力,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模仿表演活动,教师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分配角色,表演自己在戏曲《苏三起解》中最喜欢的唱词,教师可以将唱词视频以微课的形式传递给各组学生,方便学生反复观看模仿学习,在听、看、唱、念等实践活动中体会京剧的韵味以及魅力所在。
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需要介绍京剧的伴奏乐器特点,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将介绍小锣、大锣、单皮鼓、铙、钹、京胡、月琴、三弦等乐器的微课视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视听环境中感受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随后教师可将各种乐器发放给学生,学生可自行结合微课视频尝试弹奏乐器,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在课堂上表演念白,要求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模仿锣鼓、铙钹、三弦等乐器的发音特点,在配合表演过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亲身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戏曲音乐的特点,促进学生成长。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人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把握学生能力差异的前提下开展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实现育人目标,为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的成长提供助力。为响应新课改的号召,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把握因材施教原则,仔细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情绪变化,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适当改变教学方法,对胆怯的学生加以鼓励,给予敢于尝试的学生一些赞许,在单纯的听音鉴赏中加入一定的视听要素,在视听环节中适当引入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让所有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开发,使学生在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知识的乐趣,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效率。
以湘艺版六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我们的田野》一课为例,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情感感知力和审美能力尚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对歌曲情感内涵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对此教师在歌曲赏析环节开始前可以对歌曲进行拆解,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元素,逐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察能力,促进学生成长。在课上播放歌曲《我们的田野》,在聆听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的音乐速度是快、是慢、还是中速呢?”“这首歌的曲调是什么样的?是激昂、是平缓、还是热烈奔放?”“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容?你认为这首歌的歌词中蕴藏的是怎样的情感内涵?”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有效把控问题难度,从给定的答案中选择回答问题降低了歌曲情感内涵理解的抽象性,让即便是情感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歌曲的曲速是中速,既不会过快也不会过慢,整首歌曲好似秋天的流水不疾不徐,歌曲中的音乐情绪则是宽广、优美的,好像人正站在广阔的田野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歌词内容,使学生体会歌曲描绘的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结合多个要素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最后教师采取情境创设法,在播放歌曲的同时展示描绘田野风光的视频,在情境中升华学生对歌曲情感内涵的体验。
在特定的情感体验下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演唱歌曲,在结合节奏唱歌的同时在脑海中构建美丽的自然景观,并在唱歌结束后鼓励学生与同组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教师巡视各组的活动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指导。李云同学音色优美,节奏感强,但是存在一些细节问题,此时教师可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给予学生歌唱细节方面的指导,如2拍半的音需要唱满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歌唱水平;宋晓明同学的音准不够,考虑到宋晓明同学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较浅,对音准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或通过课上弹唱的方式在反复听唱的过程中感受歌曲的音准,使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课上取得自身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指导下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和音乐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