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光璧
(灵台县第一中学 甘肃 平凉 744400)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我国开始实施新高考模式,此种背景下出现了众多的新型教学模式,选课走班即为其中之一。选课走班模式将传统分班教学形式打破,学科教学教室、数学任课教师均是固定的,而学生可以自身兴趣、发展需求等为依据,自主选择适合班级上课。由此一来,高中数学教学时,必然要打破以往教学模式,教师应在深入了解选课走班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做出科学的变革,并在教学中融入适当的新理念,促进教学效果升高的同时,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选课走班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选课,即学生主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教师、家长的建议,选择与自身相适合的科目;另一方面走班,指学生流动上课的状态。传统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而走班制则将固定的班级编排打破,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与发展基础上,将教学班重组后实施教学,该模式通常伴随着教学分层。
在教学特征方面,选课走班模式主要有三种体现[1]:第一,无固定的课程,也无固定的上课班级,传统班级、年级固定的情况被打破,学生班级不同甚至年级不同时,学习、交流也能一起进行;第二,学生走班、教师固定,实施走班制时,走班程度按照师资、校舍配置确定,但不管走班程度如何,走班科目教师都是在某间教室固定不变,学生选择科目后,即到特定教室上课;第三,走班制基础为学分制、选修制及考核制,顺利实施选课走班的前提条件为有相当比例的选修课程增添到课程体系中,并将学分赋予到每门科目中,且教学成果评价方式摒弃考试制,变为考核制。从教学层面看,传统班级授课模式与选课走班模式存在诸多的差异。
选课走班模式下,为能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非常重视该模式,以现代化理念培养学生。高中数学教学选课模式以集中式为主,包含选课制、分科制、全选修制、定向选修制等,选课制指基础知识学习完成后,学生可按照自己兴趣爱好、意愿等进行学习科目的选择;分科制指选择文科班或理科班,但具体学习科目并不能选择;全选修制指所有科目的学习形式均为选修,学生自主选择,不过无需分科;定向选修制有机的整合了选课制与分科制,分科后,每个科目的学习模式都设置为两种,即必修和选修,学生可自由选择,这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更为有利[2]。现阶段,多数高中常采用的选课模式为选课制和分科制。
选课走班将自主选择权利赋予给学生,学生能以学习情况为依据,自行选择学习的教学班级,这与学生自主发展需求十分适应。在新高考背景下,新一轮高考改革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也进一步突显出选课走班的应用意义:
第一,促进学习方式转变。实施选课走班时,极为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将自主选择权利赋予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这让学习体验更加愉悦,促进学习主动性与独立性有效增强,由此一来,必然会大幅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潜力与能力。
第二,师生角色重新定位。选课走班的特征表现为选择性、开放性,教师所处的权威地位被改变,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双方保持平等对话关系,因学生具备选择权,所以教师会积极进行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以能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自己,同时教学时教师也会以学生兴趣爱好、需求为依据,科学编排学习内容,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3]。另外,在选课走班影响下,教师还会自主合作学习,共同针对学生情况完成教学方案的确定及教学任务的安排,利于学生主动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由此可见,选课走班极大的改变了师生角色,却也让师生之间具备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第三,促进三维目标交融。三维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传统教学模式下,仅对前两项目标更为关注,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应用选课走班模式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升,有助于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同时三个目标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促进学生两极化问题得到改善[4]。
选课走班应用后,教师首先要对该模式做出熟练掌握,明确高中数学教学中其含义与目标,即聚集愿望、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并以其潜质为依据开展初步分类学习。具体到数学教学实践,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要求是相同,但却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做出创新,使每名学生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促进其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选课走班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选择,通常他们选择的教师、课堂都是自己喜欢的,所以课堂中会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将此特点抓住,转变思维模式,运用专题探究、情境构造等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出来,让其能学习活动中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另外,教师还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采取多种方法充实自己,以此来吸引学生注意,让更多学生选择。
目前,高中数学教学采用传统“填鸭式”方式的教师仍比较多,教师在课上进行数学公式或方程的讲解,课后学生通过大量习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此种授课形式较为单一,枯燥性较强,学生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且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5]。因此,选课走班模式应用后,教师可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创新性的特点,营造活泼、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例如“函数知识”教学,教师可用量与量的依赖性来比喻函数,再举生活中常见例子加以说明,如汽车运动过程中,运动时间、速度是两个变量,二者之间存在依赖关系,通过数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在脑中形成画面感,进而对函数变量知识轻松的理解。随后,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引导小组进行讨论,此时,会形成比较轻松的教学氛围,也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讨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并自主将问题解决,有效的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教师总结补充讨论结果,并正确评价、鼓励学生,使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保持。分组合作式学习不仅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且学生之间会加强互动与交流,促进其团队协作能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增多,有助于其形成密切关系。
3.3.1 结合学生自身水平,找准能力层级定位
选课走班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认知能力,再据此进行相应层次的划分,既保证有效落实该模式,又奠定分层教学的基础。层级划分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良好的引导,让其能以自身数学成绩、学科基础、学习能力为依据,正确定位自己的层级,使自身水平适应于学习层级,由此才能保证有效的组织实施走班制教学。通常,学生层级有三个,第一层学生有着非常扎实的基础,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且思维比较敏捷,第二层学生有着较好的基础,学习态度端正,但学习能力稍弱,第三层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基础较弱,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能力弱[6]。教师要以各层级学生特点为依据,将分层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教学目标有效实现,促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首先教师要考察初高中相关知识的衔接情况,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函数知识的情况,再以学生掌握程度为依据,划分成三个层级,最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第一层级学生非常好的掌握初中函数知识,且学习习惯良好,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第二层级学生较好的掌握初中函数知识,学习习惯较好,并有较强的新知识接受能力;第三层级学生较少掌握初中函数知识,学习能力较弱,缺乏学习积极性。分级后,教师能一目了然的了解学生能力情况,便于教学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以自己能力层级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师和教室学习,让分层教学真正的实现。
3.3.2 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实施好选课走班
无论是哪个学科,新课标都具体的要求了其教学目标。在选课走班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师要依托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分层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分为3 个部分,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与学生层级相符合情况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被充分调动起来,并利于学习兴趣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将每层教学目标制定出来,对于第一层学生,概率概念的内涵要完全理解,概率与频率的相同、不同之处要准确掌握,同时,可以利用概率知识将实际生活问题有效解决,让所学知识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对于第二层学生,能对随机现象形成认知,理解随机事件性质,经动手实验把感性认知获得,并能将规律总结出来;对于第三层学生,随机事件概念要明白,可将生活中的随机事件挖掘出来,促进自身认知能力升高。确定层级教学目标后,课堂教学即可开展,教师教学要针对每层学生特点与能力进行,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有效的发展每个层级学生的能力。
3.3.3 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选课走班模式要求不同的班级教授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时,要对教材难易度做出充分考虑,再把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类型。概念、定理等基础性知识设定为A 类,每个层级学生都要完全掌握;重点知识为B 类,每个层级学生有着不同的掌握程度要求,第一层学生要能熟练运用,第二层学生要能够掌握,第三层学生基本理解即可;难点知识为C 类,第一层学生要求可以突破此类在还是,第二层学生对此类知识基本理解即可,第三层学生无要求[7]。由此一来,因材施教教学才算是真正实现。
例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备课时教师要以教材为根本,层级定位教学内容,经分析,正切、正弦、余弦的概念,三角函数值的求解属于A 类知识,概念同化过程,对上述定义的理解,各个象限中定义域和函数值符合情况的了解为B 类知识,学会三角函数及其符号利用角的终边上一点坐标来描述为C 类知识。层级界定、分类整理教学内容后,教师即可根据具体教学班级讲授相应的教学内容,使走班制真正的落实。
3.3.4 设计分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无论课堂教学模式为何种,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即为设计作业。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能有效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课上所学知识的情况,且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能将自身的不足发现,明确存在的薄弱之处,进而增强学习的针对性。选课走班模式下,教师设计作业时,对作业的层次性也要十分注重,针对每个层级学生情况科学的布置作用,让作业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使每个层级学生都能获得完成作业的成就感,进而将学习信心建立起来,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等差数列”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3 道分层作业题目:
作业1:已知等差数列{log2(an-1)}(n ∈N*),且a1=3、a2=9,判断数列{an}中是否有1025 的项,请说明理由。
作业2:已知{an}为正项数列,a1=1/2,且an-1=an/(1+an),判断数列{1/an}是否为等差数列,如是,将通项公式{an}及前n 项的和求出,如不是,请说明理由。
作业3:已知数列{an},a1=1/5,当n >1、n ∈N*时,an值不为0,且4anan-1=-an-1-an。那么,①证明{1/an}属于等差数列,同时将通项公式{an}及前n 项的和求出;②判断数列{an}中是否有a1、a2项,如有,是第几项,如没有说明理由;③如果Sn=n(103-3n)/2 为数列{an}前n 项之和,将通项公式{an}求出,并求出Sn最大值。
在难易程度方面,上述3 道作业存在较大的差别,各层级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将作业完成。完成作业时,学生对题目的思考与会自身学习能力相结合,解答题目后所学知识既得到巩固,数学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3.3.5 实施分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完成后,要通过教学评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状况。选课走班模式下,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坚持分层评价,同时对过程评价更加重视,不能只重视分数,另外,要将每名学生的闪光点、进步点找出,以此为切入点,科学的表扬、鼓励学生,让去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8]。
高中数学教学时,选课走班已成为一种主要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中要先将自身观念转变,通过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等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自己的课程,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认真落实层级教学,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