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文芬
观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反思评价的基础,也是教师必备的重要专业技能。但是,在日常观察中,教师却存在 “弱视”“近视”“视而不见”等现象,使观察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如何通过有效观察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成为我们的研究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待和具体可操作的教育建议,为教师如何观察和解读幼儿提供了导向性的指引,也为教师全面深入地观察和支持幼儿提供了清晰的框架。我园以《指南》为引领,从学习故事入手,围绕随机观察、定点观察、持续观察展开园本教研,带动教师走上越来越自信的观察之路,使他们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追随幼儿的问题,支持幼儿的发展,从而助推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
一、随机观察:依托《指南》,看见学习,读懂儿童
如何实施观察?如何让观察随时随地发生?实践中,我们从专业书籍进阶阅读开始,立足随机观察的幼儿活动片段,从学习故事入手,以《指南》中各领域发展目标为观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园本教研中不断体验观察的乐趣,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1.园本培训,明确操作方法
我们用教师能理解、可操作的形式,传达具体可操作的观察方法,引导教师按照“注意→识别→回应”的观察三步骤,结合《指南》中的目标,发现和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注意部分侧重“现场发生了什么”,即白描活动实录,识别部分主要分析活动中“看见了一名或一组幼儿怎样的学习和发展”,回应部分则是教师“采用何种策略支持和推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我们特别强调教师对《指南》各年龄段幼儿典型性表现的理解与熟练掌握,给教师人手一本《指南》小书,将其作为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抓手。
以户外滑索区一组中班幼儿游戏现场的随机观察为例:教师一是要观察游戏环境,对该区域人物、空间、材料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观察该区域内一组幼儿的游戏行为,尽可能客观全面地记录。该环节教师可利用手机、录像机实录游戏过程,以便回看现场。二是要对照《指南》领域发展目标,解读、识别和评价幼儿的发展。户外滑索游戏识别部分重点关注幼儿的动作发展,具体到悬吊滑行中身体的平衡能力、起落及滑行中动作的协调与灵敏、悬吊时体现出的力量和耐力、抓握滑杠所体现出的手部小肌肉的灵活协调等。此外,教师还可从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等角度对滑索区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识别和评价。三是要回应识别中看见的学习和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教师可让幼儿参与讨论,通过适宜的问题如:你是怎么玩的?能不能把你的玩法分享给同伴?发现了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还打算怎样玩?等等,引导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参与者、发现者、评价者和推动者。
2.成立调研组,示范典型案例
我园以正副园长、年级组长为核心成立了调研组:一是开展半日活动为一个时长的驻班观察指导活动,聚焦生活和游戏进行随机观察,挖掘现场中“有价值的信息”;二是每两周进行一次园级层面的观察教研活动,调研组成员围绕自己的观察开展“有图有真相”的幼儿学习故事和教师教育故事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教师不断实现从“看见到看懂”的渐进式发展,明确了观察是为了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和能力,反思是为了提供合适的支架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当幼儿自主操作时,教师要做的是站在他们背后观察,在他们有需要时提供适宜的帮助。
3.共同前行,形成教育常态
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是教师与幼儿日常互动中应有的专业行为。幼儿一日生活中处处隐含着精彩的“哇时刻”,更隐藏着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而教师只有学会观察,从“看到幼儿”到“看懂幼儿”,才能为幼儿的学习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因此,我园把“观察幼儿”作为教师研训的重点,持续开展每两周一次的“我的观察故事”系列教研活动,让教师在听故事和讲故事中理解、甄别,形成对幼儿行为观察白描、识别、回应的正确认识。
“我的观察故事”专题教研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同讲一个观察故事”:教师观看同一活动视频并撰写观察记录,园部采集教师的观察故事后筛选出优秀和有问题的观察故事,请写出优秀观察故事的教师向全体教师分享,并请大家对有问题的观察故事进行剖析与思考;二是“同研一个活动视频”:园部提供活动视频,教师结合《指南》目标围绕“我看见的幼儿行为”“我看懂的幼儿学习”“我想到的支持策略”分组研讨,制作教研海报集中分享小组共识。这种基于同一视频共研共享的教研模式,让教师逐步学会正确捕捉幼儿的典型行为,有意识地用专业的眼光解读幼儿的行为,结合《指南》中的目标梳理关键经验,在看到幼儿中发现幼儿行为背后的学习,在看懂幼儿后不断调整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观察与解读的准确性和支持的适宜性。
二、定点观察:参照《指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何让观察既关注个别又面向全体?如何真正让观察为建立有质量的一日生活服务?如何基于观察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材料,以便支持幼儿在游戏中深度学习呢?思考之下,我们开展了基于班级问题的定点观察。班级两位教师在幼儿游戏和活动时,一位负责普观,照顾全体,另一位教师则在固定区域定点观察幼儿对材料的选择情况、与材料的互动情况、专注游戏的情况等。我们立足观察开展班本或园本教研,对标《指南》思考如何优化环境和材料,如何顺应幼儿需要、更有针对性地支持其发展。
以小班阅读区定点观察为例:教师观察发现小班很少有幼儿主动选择阅读区,进区后很少静心阅读,频繁换书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访谈,教师了解到幼儿之所以换来换去,是因为图书“不好看”“不喜欢”“没意思”“看不懂”……显然,班级投放的图书不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阅读水平。那么,什么样的图书是适合小班幼儿呢?基于定点观察,对标《指南》中小班幼儿语言领域的发展目标“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能听懂短小的儿歌和故事;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教师反思了小班阅读区图书投放存在的问题:类型单一、脱离生活、画面复杂、缺乏趣味等。针对以上问题,年级组就“小班阅读区图书选择”开展了专题教研,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一是提供类型多样的图书。小班幼儿的阅读重在兴趣培养,书于他们而言更像是玩具,他们与图书的互动不仅仅是看,更要能操作和摆弄。因此,小班可提供洞洞书、翻翻书、布偶书、立体书等类型多样的图书,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动机。二是关注“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人和事”。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明显,他们的生活范围主要以家庭为主,因此提供的图书要关注幼儿自己和他身边的人和事。三是简单有趣、富有韵律。小班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画面简洁生动、色彩明朗,角色单一,内容短小重复的图书更容易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提供情节简单、韵律感强的童谣类绘本。依据集体商议的策略调整班级图书后,教师再次回到现场进行定点观察,验证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定点观察并非只是客观地看,而是带有一定目标的察言观色。教师只有树立明确的观察目标,明白自己想要在幼儿活动中“看什么”,才有可能清楚地“看到什么”。教师应基于问题对教育中的各环节进行观察、分析、反思,并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支持幼儿的实践与探索,从而让幼儿在现有水平上获得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
三、持续观察:紧跟《指南》,深入學习,助推游戏
《指南》指出,幼儿园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定点观察大班建构游戏时,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不仅限于建构一个什么样的作品,还会因为建构作品而生发更多的新游戏,而新游戏产生的需要又促使他们积极推动建构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持续性观察的方法在实践研究中应运而生,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又是一项新的挑战。
教师的持续性观察能较好地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从幼儿游戏前的计划、游戏中的发现、游戏后的回顾,教师都要积极观察跟进。以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为例:在游戏前,教师要观察幼儿是否有自己的游戏计划,尤其是与同伴的合作计划,看他们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锻炼了合作能力、主动思考能力。游戏中,教师要观察幼儿行为持续的时间、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建构成果与建构计划之间是否产生有效联结等。游戏后,教师要观察幼儿能否用完整的语言分享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反思自己的支持与回应是否有利于激发幼儿更进一步的建构行为。如在主题活动“动物王国”中,幼儿由讨论常州恐龙园聊到了建构室内恐龙博物馆。在建造过程中,幼儿挑战并解决了屋顶不牢固、博物馆太黑了、彩虹桥倒塌了等一系列困难,最后提出要到操场上建造室外大型恐龙园。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材料不限、场地不限、技能不限……带来的就是他们无限的创造能力。教师只有持续观察并提供相应的引导与支持,才能使幼儿的游戏空间变得更开放、游戏的视野更开阔。而伴随着教师的科学观察,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则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游戏”的循环中逐渐养成。
《指南》的贯彻与落实是一个循序渐进、厚积薄发、触类旁通的过程,我们将始终以《指南》为指引,以“立足园情”为核心,在科学观察、正确解读、有效支持中不断提高保教质量,从而提升幼儿园的内涵建设水平,引领教师在观察研究中逐步建立专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