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宏(福建:云霄县东厦中心小学)
数学知识,一直以来都是帮助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并做出客观定性的主要途径。而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是学生整个求学生涯中的基础,其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各方面能力养成的优劣情况。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各项能力养成的关键时刻,此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时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于各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养成情况有了新的要求。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应该保持长远眼光对授课内容进行设计,同时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点目标之一,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用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能够在充分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保证全面素养的养成。合作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走进校园,融入了课堂教学中。其不仅改变了以往“压抑”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合作意识,这对于学生各科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但在教学实践中,不乏存在部分教师为实现合作式学习,盲目地将此形式带进课堂上,导致合作式学习失去了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是不科学的,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无任何帮助。因此,教师在应用合作式学习前,需要深入了解该教学理念的实质,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来开展教学,使其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进一步保证教学的高效性与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学习好比打地基,巩固基础才能承受万丈高楼。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同等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开展和推进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贯穿至教学的各个环节。合作式学习的模式,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沟通技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积累优秀的经验,从而有效提升学习能力,并在日后的活动与学习中不断成长与进步;第二点,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中,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第三点,合作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对于降低学习难度有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对于进一步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有极大的帮助。
合作式学习的应用,分组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但分组并不是盲目地将几名同学凑在一起,或是小范围的前后左右几人为一个小组。这样不科学分组合作学习,无法实现有效信息的传递以及学习方法有效交流的目的。在分组的过程中,不乏存在自愿组合的情况,而这种随意性的分组行为,也会导致合作式学习失去应有的作用。而科学的分组,应该是每4~6 人为一个小组,小组内的成员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需要相当,这样才能够使合作式学习真正发挥出其优势。另外,一次分组并不代表一劳永逸,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小组内成员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对于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各项能力已经发展到不平衡的状态,教师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使小组内成员之间,依然能够实现互补。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也要保持不相上下,这样小组之间会形成竞争关系,从而激励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提升。
小学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大多呈现出的是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教师会选择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形式能够更丰富、更多样化。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并未结合教学的现实情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收获的效果并不理想。以合作式学习的应用为例,教师在应用过程中,随意使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独立解决的问题设计为合作式学习,这样的方式显得多此一举。部分教师还会在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式学习,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根本无法展开有效的交流。因此,在应用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恰当、适时的情况下开展分组合作学习。具体应用过程中,教师可选择在学生独立思考后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掌握的情况下开展合作式学习。例如:在《植树问题》这一单元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同时能够应用其中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仍然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与找出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导致无法解决类似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在本单元重点内容讲解完成后,组织开展合作式学习。在分组的过程中,每个小组6 名学生,无法掌握本单元知识的同学被平均分配到各小组中,同时每个小组的组长需要能够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完全掌握解决方法的同时能够将其详细、准确地表述出来。分组后,教师可指导学生依次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分享出来,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分享和讲解后,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随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再一次利用新获取的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在一旁进行指导,以保证每个解题环节的准确性,同时引导学生能够从其他人身上吸取学习经验。
在分组学习期间,若学生之间存在争议时,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同时在旁注意观察同学之间争论的话题,并针对学生争议的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应用分组合作式学习,使学生的想法能够进一步得到论证,从中获得更多自信。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在正式讲解前,通过课件为学生播放一组图片。图片中有一个长方形花坛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此时引导学生说出哪个面积可能更大或是相等。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已经在1~2 年级的时候学习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的认知会展开激烈的讨论,有认为长方形面积大、有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大,还有认为两个一样大。学生各执己见,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说出你觉得大/小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完成讨论后,结合课件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找出自己错误的地方并及时改正。
情境教学是近几年应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其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学生能够从熟悉的事物中掌握学习的重点。尤其是在数学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中,教师适时应用情境教学,来简化知识的难度,提升课堂氛围的活跃性,使课堂教学在相对开放的状态下进行。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是教师应用较多的教学模式,其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另外,问题情境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完整的问题,可以塑造学生全面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下,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合作式学习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问题情境相结合,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问题。问题一:“你能说出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三角形吗?”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得出许多个答案:红领巾、三角尺、教学楼上的窗户等等。问题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呢?”这个问题可能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点深奥,许多小组在讨论后仍然无法得出确切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补充:“比如我们教学楼上的三角形窗户,要想给它安装一块合适的玻璃或者护栏,那么就需要用到面积。所以我们要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这样才能完成这项工作!”问题三:“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到底怎么计算?能不能把它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建立联系?”学生在接收到教师的问题后,会在脑海中回忆以前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这一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进行再一次巩固。此时有的小组会回答:“正方形对角对折后就成了两个三角形,可以通过正方形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还有的小组会回答:“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折成两个三角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两个面积公式引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样学生便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三角形面积的由来,从而加深记忆,系统地提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教育目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式学习,也应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保证每个环节均能够锻炼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合作式学习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能够对本班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在恰当的时机应用合作式学习,使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