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引领教学不断深入

2023-10-14 14:26黄木林福建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小组长成员科学

◇黄木林(福建: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

小学阶段进行的科学教育教学,其目的是在小学生幼小的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科学课程标准也曾多次提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个人认为组织有效的学习探究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启蒙思想的重要教学策略。有效的小组学习可以形成平等、相互分享、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小组内每个成员既分工又合作,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大家都带着各自的任务去学习,在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能适时地有针对性提出原生态的意见,每个人都是小组的主人,人人都有公平机会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小组的活动,实现人人是学习的主人。这原本应该是科学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现实却流露出合作学习很多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结合教学实践,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小学科学课中怎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作用。

一、评估学生信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的组建首先要体现学生的集体性,在学生的自发原则下合理组建,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让班干部参与分组,教师从中进行协调。因为学生往往多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合,他们自己进行选择的组合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爱好意愿来组合、“强强联手活跃组”“混世组”“漂流组”的现象,甚至还会出现边缘化学生,这时就需要教师全盘分析班上学生的信息,发挥“大数据”作用进行指导和调整。在尊重学生权益做出调整时要考虑以下几点搭建合作学习小组原则:合理的小组人数,4~6 人为宜。而这个具体小组人数应根据所教年级、具体内容、知识点等来确定。3~4 年级的合作一般较为简单,开展如测量降水量、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等活动,小组最佳人数不超过4 人,考虑到中年级学生的特点,学生间交流不持久不深入,人数过多会不利于学生间的沟通及中年级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5~6 年级的合作内容趋于复杂,如做一个钟摆、阳光下的影子、用纸造一座“桥”等,一个学习小组排6 人,这时活动组学生太少又不利于活动的开展。每个组成员整体实力要相当,能力相近,尽量做到公平方能确保合作学习活动进行顺利。在搭配小组成功后,要选定一个小组长,小组长人选最好由小组成员民主产生,小组长产生后,小组内的事务及小组内的“人事”就交由小组长处理了,这也体现了他的作用,发挥他的权力,进行下一层更细致的安排。但这个小组长必须接受教师的监督。实现小组内每个组员在小组长的分工中都能有事干,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觉得这活让他有“面子”。接下来就是教师对搭建组内分工要做个指导和培训,把每个工种任务落实到人,并要求努力做到“履职尽责”、既分工又合作。一个班组好的小组一般一学期不会进行大的人员变动,只做微调,有利于成员间深度沟通交流合作。不过小组内有时还可以角色相换,让成员彼此间获得体验感、成就感。培养学生积极性及平等发展的机会,让学习探究变得更加深入,课堂更加有效。

二、创设合作组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愉悦

合理分组只是小组学习第一步,这个组成员间关系是否融洽、是否和谐民主,这些都是完成合作学习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如何营造一个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需要教师在其中担起穿针引线的“人民调解员”,小学生总归是年龄小,心智不够成熟稳定,他们很难如成年人一样。小组内也会时常出现不和谐,也会使搭建好的小组出现不友好、相互拆台、沟通不畅等,这时“人民调解员”就有了绝对的发挥空间了,小成员间的合作指数及默契度就得“人民调解员”适时加入一点“配料”,化解成员间的隔阂,保证小组内的公平公正,形成公平友好展示个人成绩的氛围,取长补短、相互进步,让学生享受合作过程。

首先,成员间要做到相互沟通。教师留足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教师这边刚刚布置学生进行交流,立马就要求小组成员汇报成果,这种交流产生不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更别想小组擦碰出闪亮的火花,只能是流于形式,如果交流没有技巧,合作学习会变得困难重重。教师课堂上设想的合作探究其目的是希望利用学生已搭建好的小组来加深相互联络交流思想,以期实现伙伴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从而实现某种心理上高度契合。同时通过小组这个平台交流及时相互清晰同组伙伴的学习状况,对小组现阶段的水平进行粗略的评估随后对自己调整或互相调整,从而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最优化,更加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其次,要发挥好“人民调解员”化解组内组间的矛盾。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每次都是高效的、有意义的,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也发现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会出现那种不想干、不愿意干、爱搭不理推卸责任、出工不出力的现象,随后就有了成员间相互埋怨、嫉妒及不愿配合等,干脆问题就让它搁在那儿。合作探究陷入困境,这个时候“人民调解员”需要发挥作用了。处理这些问题“人民调解员”就得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在向他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时要真心实意,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偏见,虚心地有礼貌地听取他人的见解。当然了在这点上教师要做出表率,这样融洽和谐的活动小组才能形成。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中,要求小组共同探究不同的连接方法能否点亮灯泡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每组只有一套实验器材,有些学生就有意或无意地把一些导线及电池等材料移到靠近自己,有的甚至把电池抓在自己手中创造操作的机会。但如果实验材料够,大家都有动手的机会,还出现这种现象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光要个人会做,还要拿出自己小组最佳方案在全班展示,力求汇报的方案里头包含着大家的智慧,这也有利于学生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三、掌握合作时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科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草率地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没有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特点和本班学情。如:在教授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或难度大的内容处设置合作讨论,或在适宜于学生自主科学探究独立完成的地方安排小组合作,等等,其结果是事倍功半。除此之外,还有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是课上教师很随便地提了个问题后没有留够时间给小组学生考虑,教师自己认为问题简单,容易解决,于是就要求开始合作交流,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就叫“停止”合作。小组里大家的交流才刚刚开始,思维刚萌芽,就被强行浇灭。哪来的统一思想呢?又从哪里汇报啊!只能草草了事,对小组学习氛围也是一种重创,很容易毁伤学生合作探究的热情,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个人以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但并不是说小组合作就是唯一,如何掌握时机合作呢?在教学教科版一年级第一学期《观察叶》时,在让我班上学生一一介绍完自己带来的树叶后,我对学生提出“如果前后就近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你们把自己收集的树叶放到一起,看看大家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我话刚刚说完,就近四个学生立马凑一块儿,把树叶往桌子中间一放,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叽叽喳喳地交流起来。讨论结束后,开始汇报,学生表现出久违的兴奋,一名学生说:“我们小组一共收集到了8 片树叶,是从4棵不同的树上采的。”有个学生说:“我们4个人收集的树叶都长得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有金黄的、绿的、大红的、紫的……”还有学生说:“我们这组里收集到了3 片长得像苹果的树叶,长得像小船的还有2 片,长得像小鸟的羽毛的树叶数量收集到最多了”……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校园,起步的年级能合作到这种水平实属不简单。合作学习对时机的把握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要求的,选择好有效的合作教学内容再找准合作时机,才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学生也就能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加强过程调控,让学生获得合作体验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又如何能够在我们自己搭建好的班级合作小组探究学习过程中适时做好对每个组员的客观公平的调控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本人认为,在对科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调控想法应体现在自己的科学教学设计之中,要对合作探究重点、难点、亮点处预设并做好指导调控的准备。例如,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一些小卡片,并写上教师对合作探究时的建议,课前就由小组长发放到组内;当组员们在探究当中发现“意外”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把自己转换成另外一个角色——“亲密合作伙伴”闪亮登场,参与到学生组内,扑下身子平等地给予你的“同伴”帮助指导;当小组小朋友意见不统一,出现较大分歧时,你这个大朋友就要及时站出来,首先要对组里的“小朋友”敢于挑战敢于质疑的勇气给予肯定和赞许,但不能光说好话就了事,你还要以一个“大朋友”及“权威”的身份民主地参与到小组里一起与你的这些“小朋友”展开讨论与分析,说道理给大家听;当一些问题在这个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里能得以非常顺利进行时,“大朋友”更该大大方方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伙伴们对探究内容感到模糊不够明确时,我们就要以组织者的身份耐心地指导小组成员明确合作探究任务及操作步骤;当组员们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控制好发言的声音,影响到其他组时,“大朋友”要到这个组进行善意提醒或充分发挥小组内自己的“噪声监控员”作用了;当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虽然经历波折,但小组成员经过自己的努力后能快速回到正确轨道时,教师应及时表扬,这也是对他们有力的支持和鼓励;当大家像科学家一样规范操作、细致观察后记录下结果,教师要及时表扬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科学探究精神;当有小组在合作探究当中偏离主题时,教师就应立马纠正。除了过程调控外,教师还有个评价手段可用,一是坚持以评整个小组与评小组内组员相结合并以集体为主,个人为辅,主次必须分清;二是整体评价加特色评价相结合,以面向整体的评价为主特色作为亮点为辅;三是学生整个探究全过程的评价与探究得到的结果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当中的评价,结果评价也跟上作为辅助。探究学习结束时,我们也可以用上一些激励手段,如评个“最棒沟通奖”“最优配合奖”“进步最快奖”“小组最强大脑”“组织管理能手”等等。给出教师应有的态度。同学们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即使有“高山大海”也能自如地解决,如此下来,学生在合作探究整个过程中实施动态的调控与评价,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学习当中获得满满的体验感、成就感。

总之,作为一轮又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催生出新内涵的“小组合作探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再次成为不可替代的学习策略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发挥小组全体组员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正像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只要教师在自己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丰富和完善合作学习策略,有理由相信,合作探究学习必将引领科学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产生巨大的魅力!

猜你喜欢
小组长成员科学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分餐小组长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组长的烦恼
小组长的烦恼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