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裔移民子女:“养儿防老”的迷思

2023-10-13 11:15迈克·登
海外文摘 2023年10期
关键词:养儿防老赡养父母张女士

迈克·登

很多东亚移民把孩子养育成人,为的是晚年有人赡养。这一传统与美国文化相矛盾,给移民子女带来很大的挑战。

几个月前,我给我妈发信息,告诉她我已经帮她交了电费——461美元,比以往高出不少。我妈回信解释说,她和我爸所在的南加州正遭热浪炙烤,但她会注意节约用电,因为她知道每个月帮他们交电费的人是我。

我爸妈没给自己存下一分养老钱。二老年过60还背负着数额可观的购房贷款、信用卡欠款,以及在加州郊区安家置业所需的各种支出——车贷、保险、水电费。他们在退休后的黄金岁月里能享受一定的社会保障福利,但晚年生活主要还是依靠我们兄弟三人的资助。

西方人可能会觉得我爸妈不善理财,认为我处境不公,但我家这种情况在东亚移民和他们从小受孝道熏陶的二代子女之中很是常见。所谓孝道,就是子女要敬重父母,还要为步入晚年的父母提供照料和资助。

其他许多文化中也存在类似的家族资助。南亚裔美国人会因赡养年迈的父母备感压力;西班牙裔和拉美裔美国人通常几代同居,一家人协力照顾长辈;有的非裔美国人要负担所谓的“黑人税”,意思就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成员有义务援助亲属。

美国出生的东亚移民子女通常横跨在两个世界之间。他们既要接过父母祖国传来的孝道火炬,也要学着融入美国的制度,而在美国的制度下,劳动者的退休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由他们自己负担。估算我们退休后需要多少钱,就是估算我们存款与投资的目标总额,这笔钱不仅要算上我们自己要用的钱,还要算上能让我们父母舒适生活的钱。

我爸妈是战争难民,1975年来到美国重建生活。当时的他们既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经济资源。我爸找了份修理汽车车身的工作,而我妈则像很多越南移民妇女一样,就职于美甲沙龙。我们最初和亲戚住在一起,后来我爸妈勉强凑足首付,买了一套能让我祖父母搬来同住的房子。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开始了三代人同居的生活。

既要养育孩子,又要照顾年迈的父母,我爸妈发现自己在经济上捉襟见肘。他们工作的地方都不提供养老保险,比如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01条提到的积累制养老金账户,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有养老保险这回事。然而,这对他们来说不成问题,因为他们一心想着:等自己退休后,三个儿子会来照顾自己。他们还把这个设想说给我们兄弟三人听,毕竟他们就曾为父母养老,而他们的父母也曾为自己的父母养老。

| 将赡养父母纳入人生规划 |

32岁的越南裔美国人埃利特·张(音译)从小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长大,她父母也是难民。她父亲在一家中餐馆当了一辈子流水线厨师,她母亲则在一家杂货店上夜班,负责理货。父母二人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好成绩能让女儿有更大把握找到高薪工作。他们还告诉埃利特,养老就指望她了。

“我爸妈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我提过、强调过为他们养老的事。”张女士说,“所以我的人生规划里一直有这项内容。我非常努力地做我爸妈希望我做的事。我学习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工程学。但是最后,我迷上了新闻学,而且我没有告诉他们我主修的是新闻学专业,我自己喜欢就好。”

张女士担心当记者的收入不够自己维持生活、赡养父母。她原本可以入职某家媒体担任美食编辑,但她最终放弃了这个她认为“绝佳”的机会,因为薪水不够支撑两个家庭的生活。后来,她努力工作,事业有成,成为美国新闻学会执行团队的一员。张女士不会过问父母的个人开销,而是每月给他们一笔钱,任由他们支配。

“他们有一大堆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开销,但我要是把意见说出来,就会给自己惹一身麻烦。”张女士说,“所以我让他们自己决定钱怎么花。”

43岁的泰裔美国人乔伊·祖(音译)是时尚生活品牌“哦,乔伊!”的创始人。1975年,她父母身无分文地来到美国,后来想方设法拉到几个合伙人在费城开了一家泰餐厅。祖女士说,她父母并没有明确提出希望她将来为他们养老,但她自己愿意那么做。

“他们以前那么拼命地工作,为我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所以我才能上大学,走上现在这条职业道路,拥有我自己的家庭。”祖女士说,“就我个人而言,在目前这个人生阶段,最起码我有能力帮忙照顾他们。”

祖女士说,她韩裔丈夫的成长环境对遵循传统的要求更高。完成了医学院的学业,又通过了漫长的住院医师实习期,她丈夫把自己的第一份工资交给了父母。

祖女士和丈夫不仅每月帮双方父母支付手机月租和房租等费用,还密切关注着四位老人的其他需求。比方说,夫妻俩发现祖女士父亲的车不好开,于是给他买了辆新车。他们还发现祖女士父亲不停地拍那臺用了十年的电视,尽管老人家坚称电视还能看,他们还是给他换了台新的。

| 兄弟姐妹合力赡养父母 |

如果有能分担的兄弟姐妹,我们就更能确保父母的经济需求得到满足。我自己有两个在餐饮服务业工作的兄弟,虽然他们赚得不如我多,但也会为爸妈提供力所能及的资助。因为他们俩都住在加州,而我不在,所以家里家外数不清的事情都要他们帮忙,小到替爸妈跑腿,大到开车带爸妈去看病。

“这需要团队协作。”张女士赞同道。她父母身体不好,与她姐姐一家同住。她姐姐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会帮父母翻译所有医疗文件。

“我姐姐无法同时承担父母的和自己的生活支出。”张女士说,“不过,她在做更难能可贵的事情,那就是给予父母情感上的支持。我就做不到这一点,我能做的就是从经济上支持父母。”

38岁的陈泰(音译)是亚洲喜剧品牌“亚洲人不死”的创始人,该品牌在脸书和照片墙上拥有数百万粉丝。陈先生他们姐弟四人建立了聊天群,专门用来讨论如何照顾年过70的父亲(他们的母亲已于六年前去世)。陈先生的父亲与他两个弟弟同住,距他姐姐一家有大约15分钟的车程。

“我们夫妻俩住在40分钟车程以外的地方。”陈先生说,“我们决定由我和姐姐来支付爸爸的房租和各种账单,两个弟弟帮他打理其他方方面面的事情,比如做饭、跑腿等。我们不放心把他送进养老院,也决不送他去那种地方。”

| 夫妻二人达成共识 |

祖女士说,自己和丈夫为双方父母作了不同的安排。两人根据四位老人的需求,经过长时间的讨论,拟出了大致的赡养方案。

祖女士说:“我们当时决定,一旦我俩都有了工作,我们就要想清楚怎么开始给父母养老,要为他们做什么,还要弄明白他们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什么变化。”

对于资助父母一事,陈先生说他的华裔妻子能够理解这种源自传统文化的义务。他给父亲的每一分钱都出自他自己的腰包。

“我们俩各算各的钱,但如果出于某些原因需要向对方借钱去资助家人,也不是什么问题。”陈先生说,“我妻子只会对我说一句‘这钱你拿去用吧。”

张女士的丈夫有一半斯里兰卡血统。她说,虽然丈夫的父母并不要求他提供资助,但丈夫能理解她的处境,并且主动提出要帮忙。

“我感觉我需要资助父母。”张女士说,“不是不能让我丈夫帮忙,而是我很骄傲能与父母分享我赚到的钱。”

| 赡养父母的两面性 |

子女资助父母的故事会渲染亚裔美国人作为“模范少数族裔”的神话,但这类神话在某种程度上会把亚裔美国人塑造成顺从、勤奋、逆来顺受的刻板形象。其实,将照顾并资助父母视为负担的亚裔子女大有人在,他们倒是希望自己不用承担这份源自文化的义务。

“有人觉得重担难扛,有人觉得荣光万丈。”陈先生说,“所以说,赡养父母这件事有两面性,是好是坏取决于你和家人的关系。”

我能理解陈先生的意思。我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核查纪录片中的事实,每周收入500美元。这笔钱勉强够我负担自己的生活,但为了能资助父母,我透支了信用卡。后来,我换了份薪水更高的工作,还清了欠款,但也吃尽了苦头。那几年,无论是私下里,还是以作家身份公开露面的场合下,我都在努力应对我家的状况。我个人的经济状况受家庭牵连,我爸妈一直心知肚明。

张女士说她与父母的关系并不完美,但她很高兴自己有能力贍养父母。她说:“我们的关系比较淡,但我知道没有其他人会照顾他们。”

祖女士也很乐意资助父母,但她承认自己属于经济条件不错的那类人。她说:“在现阶段,我们有能力资助父母,可以把这笔钱当作预算的一部分来分配,对此我心怀感恩。”

| 一代人的经历 |

虽然我爸妈依赖我来为他们的退休生活提供资源,但我不会要求我的子女为我做同样的事。我已经充分了解了美国的退休制度,知道了个人养老金账户和养老保险,而且还一直为自己将来的生活存钱。

“从我们子女这一代人开始,不会再像现在这样了。”祖女士说,“新移民的子女可能还会资助父母,但我们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不会接受那种教育。他们永远不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融合两个世界。”

陈先生说自己已为孩子开设大学教育储蓄账户,他还打算教孩子如何投资,计划为他们讲解一下养老保险的运作模式。“我想教会他们,好让他们能照顾好自己。”他说,“我不会要求我的孩子来赡养我,但我非常想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文化——关于尊重与尊敬的文化。在我看来,亚裔美国人群体的一个伟大之处就是我们尊敬长辈的文化。”

[编译自美国《纽约时报》]

编辑:马果娜

猜你喜欢
养儿防老赡养父母张女士
女子用按摩仪减肥把肾都压扁了
张女士的婚姻困扰哪里来?
和张女士的小日子
THEBUSINESS OF BEING BORN
现代戏曲——养儿防老
花19万想买通“阎王”为女儿续命 “神婆”说“阎王爷”登记错了
社会支持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美国:赡养父母就减税
美国人靠父母捞钱
美国人靠父母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