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念,干越倩,王 瑛,李雨晨,王 宇
(1.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美国马里兰州 巴尔的摩 20036)
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当前全球经济循环已经明显减弱甚至受挫[1],外商投资风险持续加大[2],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要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从源头上畅通国民经济循环”[3]。在此背景下,加强国内投资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自主研发提升企业自身技术能力,另一种是通过跨地区投资获得投资地的技术溢出。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二条途径,即投资地的研发创新通过各种传递渠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投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一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4],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一定影响。企业通过投资于多个地区构建广泛的投资网络或者投资于少数地区有效“嵌入”投资地网络来获取差异化知识,补充技术创新短板,强化技术竞争优势,对企业自身和国家整体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的投资策略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加大投资广度,即通过扩大知识和技术搜索范围[5]获得与企业所在地知识相异质的资源[6]。另一类是强化投资深度,通过投资于少数地区使企业“嵌入”投资地网络,克服“外来者劣势”[7]并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8]。关于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同研究具有差异化结论。Allen和Pantzalis[9]认为投资广度的增加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但投资深度的增加将有相反效果。Leiponen和Helfat[8]指出,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不确定性较高的行为,扩大知识和技术搜索范围才能强化创新能力。Kafouros等[10]对114家英国跨国公司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均能对生产绩效产生影响。陈培如和冼国明[11]虽然证实了中国企业投资广度对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但并未发现企业投资深度具有同样的创新效应。此外,部分学者认为投资广度与投资深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Miller等[12]认为投资深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S形”曲线,即随着深度的增加,企业绩效呈现先下降、后提高、再下降的趋势;投资广度对企业绩效影响呈“U形”关系,即随着投资广度的增加,企业绩效先下降后改善。Velez-Calle等[13]检验了拉丁美洲跨国公司投资深度和广度对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投资深度对绩效的影响呈“U形”曲线,而投资广度对绩效的影响呈“倒U形”曲线。张海波[14]以中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企业投资广度对企业生产率有促进效果,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投资期增加呈现“倒U形”趋势,而投资深度对企业生产率无显著影响。黄远浙等[7]验证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对创新产出的非线性作用,认为对外投资广度的作用呈“倒U形”,投资深度的作用呈“U形”变化。
随着企业经营复杂程度的提升,企业投资网络特征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逐渐受到重视,但当前研究暂未对一国内跨区域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得出一致结论,且缺乏立足于中国企业的进一步讨论。在国家发展内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15-16],地域资源、经营环境均有巨大差别的经济大国中,企业投资地区网络结构的差异会对技术创新绩效产生哪些影响,是选择不断开辟新的区域投资,还是选择集中于少数几个投资地投资,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文尝试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国内企业跨地区投资深度和广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通过对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企业投资布局、战略选择以及创新资源的流通和有效配置提供参考。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集成了各种资源,获取并利用区别于其他企业的资源能够帮助企业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企业要获取利润,就要构建依托于异质性资源、知识的资源位置壁垒[17]。由于各地区在资源和经济条件方面存在持久的差异,因此差异化的投资可以为企业提供丰富的资源[18]。企业通过有效组织、整合和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可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知识重组,互补知识库的构建有助于增加技术创新成功率[10]。同质化的“知识池”通常会限制技术创新,差异化的“知识池”可有效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19]。对于企业来说,差异化资源构成企业技术创新的差异化“知识池”,而差异化的投资市场是获取差异化资源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20]、子公司投资网络[21]、接触市场和消费者[22]进行知识整合,从而获得互补性知识,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企业投资地区越多,获得的资源就越多样化,企业通过整合资源以增加其创新产出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内循环背景下企业跨区域投资广度提高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增加。
企业投资广度提高能拓展企业投资网络布局,而企业投资深度的增强可以促进企业嵌入企业自身内部网络和投资地网络中[22]。首先,对于集团内部,特别是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信息和技术的及时有效传递是一项艰巨的任务[23]。紧密的投资网络使企业更有机会进行知识传递,打通公司间信息传递渠道,建立跨距离的知识转移机制,提升知识流动和知识传递能力[24]。其次,有效“嵌入”投资地网络有助于企业提高对当地熟悉程度,促进相关知识的积累。企业通过提高投资深度增强了对消费者、供应商、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特征等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不仅有助于对当地知识、文化、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消化、吸收、转移、整合,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25],同时还增加了企业在同一市场的持续性学习收益[22]。此外,投资深度的提高还可以有效地构建和维护当地网络关系,增加与本地组织合作的机会,从而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激发企业创造新产品的活力[7]。最后,当企业对外投资深度提高时,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以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同度会升高,同时企业对当地市场的适应度也会增强[26];另一方面,同一投资地内的子公司间交流更加顺畅,减少“外来者劣势”带来的负向影响[7]。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内循环背景下企业跨区域投资深度提高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增加。
知识基础观指出,企业在进行研发等有关创新的活动时,知识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而创新绩效并不仅取决于企业对专业知识的积淀,更有赖于把专业知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力的能力[27-29],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便代表了这种能力。Flatten等[30]指出,提高知识吸收能力是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业绩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知识吸收能力来提高外部知识的利用能力,进而促进知识的转化[31]。綦良群和高文鞠[32]认为吸收能力是知识和创新之间的转换工具,是组织内部对知识的动态反应能力。
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投资广度、投资深度的创新效应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对于投资广度而言,当企业从供应商、消费者、高等院校等各种渠道收集到不同的知识要素后,需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利用[33]。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就越有能力识别和应用外部信息,缺乏知识吸收能力则不利于知识传递和转化进而导致企业创新绩效的下降。因此,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越强,就越能高效整合、转化、吸收来自不同投资地区的外部资源,实现新旧知识整合,提高知识利用率。对于投资深度而言,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嵌入其自身内部网络和嵌入当地投资网络的作用差别并不明显。知识的获取是知识吸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前提,而这一前提比较倾向依赖于企业外部知识源的特性,投资深度可以影响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提高的速度,但是影响不了企业扩大对外部知识吸收范围的能力,也就是说与投资广度相比,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对投资深度与创新产出的正向关系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跨区域投资广度与企业创新产出的正向关系,对跨区域投资深度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影响。
区域知识密集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和专业知识的丰富程度。由于知识的外部性,获取知识的一方无意识地接受知识,但未给予知识拥有者相应的补偿,这个过程便是知识溢出[34]。地区特定的人才、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市场环境等构成了特定的“知识池”,而知识密集度高的地区,更容易产生知识溢出。现有研究也证实了知识溢出效应有地域限制[35],因此企业在投资地会接触到特定的“知识池”[13],并直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对于投资深度而言,在知识密集度高的地区提高投资深度,企业更易于掌握新的知识和技术,提高创新绩效。而对于投资广度而言,当企业通过投资于差异化地区扩大投资广度时,投资地知识密集程度并不会对投资广度的创新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区域知识密集度正向调节跨区域投资深度与企业创新产出的正向关系,对跨区域投资广度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没有影响。
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数据分为三部分:(1)上市企业的子公司、联营、合营公司数据;(2)上市公司专利数据;(3)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三部分数据均主要来源于CSMAR(国泰安)数据库,并人工补充注册地缺失数据。本文还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处理:一是剔除专利数据缺失公司;二是剔除其他关键变量缺失的公司;三是剔除金融业、ST、*ST的样本以及重要数据值缺失的上市公司;四是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前后1%的缩尾处理。
1.被解释变量
企业技术创新产出(Innov)。现有研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指标衡量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一是企业新产品数量、产值[36-38];二是企业专利申请量[39-40]。专利可看作是企业发展的一项异质性资源,且能收集到相对完整的数据。因此,使用专利数据作为衡量企业创新产出的指标是较为恰当的选择。由于专利权授权流程必须经过检测并支付年费,因此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与不稳定[41],且专利技术授权存在滞后性,一些专利知识在未获得授权时就已经影响了企业创新绩效。所以,专利申请数据会比授权量更符合本文的研究意图。因此,本文采用企业当年专利申请量衡量创新产出。
进一步本文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根据专利申请类别划分为策略性创新产出和实质性创新产出,为在后文探究投资广度与投资深度对企业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策略性技术创新产出(Innov_cl)是指企业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之和。实质性技术创新产出(Innov_sz)是指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
2.解释变量
(1)投资广度(Breadth):企业投资的子公司、联营合营公司所在地级市的数量。
(2)投资深度(Depth):采用公式(1)计算,investimt表示企业i对子公司m在t时期的投资规模,∑investimt表示企业i在t时期对所有子公司的投资总规模,n表示企业i在t时期的投资的子公司所在地的数量。
Depthit=∑investimt/n
(1)
3.其他关键变量
(1)企业知识吸收能力(Absorb):现有研究认为企业研发支出水平能够有效地体现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42]。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研究[13,33,43],将企业研发强度(研发支出/营业收入)定义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
(2)区域知识密集度(Know):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越高,相应知识密集度就越高[44]。现有研究通常使用教育相关变量度量人力资本,如入学率、教育经费、受教育人口数占总人口比例、平均受教育年限等[45]。本文使用地区教育经费度量人力资本,用以计算区域知识密集度。Knowit表示企业i在t时期投资区域知识密集度,Knowct表示地区c在t时期的知识密集度,即地区c当年的教育经费,investict表示企业i在t时期对地区c的投资规模,设定权重为企业在地区c投资规模占企业总投资规模的比重,权重越大代表在该地区的投资规模越大。
(2)
4.控制变量
(1)年龄(Age):一般创办年限较长的企业,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资本,创新产出也越多。
(2)资本密集度(Capital):参考周志强等[46]研究成果,本文用企业固定资产比从业人员数的对数值来反映资本密集度。
(3)企业利润率(Profit):由于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以及回报周期长的特征,当企业无法得到外来投资时,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将更多地来自于内部留存收益,其获利能力也是企业判断内部资金充足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将企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企业销售额)作为控制变量。
(4)资产负债率(Leverage):企业进行研发活动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是外部融资,债务融资要比股权融资的融资成本更低,本文使用资产负债率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企业的融资能力。
(5)融资约束(Finance):本文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现金流量总额衡量资产约束,该值越大则说明企业所受到的资金制约程度越小。
(6)管理层平均年龄(MA):管理层年龄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偏好和各项决策[47]。
(7)税收负担(Tax):企业税收负担过大不利于稳定的研发支出,可用应交税费比主营业务的值衡量企业税收负担。主要变量定义详见表1。
表1 主要变量定义
为检验投资广度、投资深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本文使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设置模型如下:
ln(Innovit+1)=α0+α1Breadthit+Xit+{F}+εit
(3)
ln(Innovit+1)=α0+α1Depthit+Xit+{F}+εit
(4)
本文通过模型(3)(4)来对假设1、假设2进行检验。i、t分别代表企业和年份。对Innov取对数作为因变量衡量企业创新产出;Breadth和Depth是自变量,分别表示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F}={λd、φt、βi},分别代表行业、年份、企业固定效应;X包括一系列控制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
为验证假设3、假设4,本文在模型(3)(4)中分别加入交互项来验证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区域知识密集度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模型:
ln(Innovit+1)=α0+α1Breadthit+α2Absorbit+α3Breadthit×Absorbit+Xit+{F}+εit
(5)
ln(Innovit+1)=α0+α1Depthit+α2Absorbit+α3Depthit×Absorbit+Xit+{F}+εit
(6)
ln(Innovit+1)=α0+α1Breadthit+α2knowit+α3Breadthit×Knowit+Xit+{F}+εit
(7)
ln(Innovit+1)=α0+α1Depthit+α2knowit+α3Depthit×Knowit+Xit+{F}+εit
(8)
根据描述性统计可知(见表2)在样本期间内,A股上市的企业一年内以设立子公司、合营联营公司的方式最多投资于44个地市级城市,平均每家上市企业投资于7个地市级城市;投资深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较大,不同企业的战略选择存在较大差异;企业专利申请量最大的企业,在一年之内申请了1039项专利。
1.投资广度、投资深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列1至3为投资广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回归结果,列4至6为投资深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回归结果。列1、列4为混合OLS模型回归结果,且只对投资广度、投资深度与技术创新产出进行回归,列2、列5加入控制变量,列3、列6是对模型(3)(4)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企业投资广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且由列3可知,企业的投资广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即企业的子公司等附属机构所在地级市每增加1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平均提高2.9%。同样,企业投资深度与企业创新产出的系数也显著为正值,且由列6知,投资深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即企业对其投资地的投资规模每增加1亿元,企业的创新产出平均提高1.7%。因此,回归结果验证了假设1与假设2。
2.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区域知识密集度的调节作用
如表4所示,列1、列2中,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与投资广度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而与投资深度的交乘项系数不显著,验证了假设3,即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投资广度与创新产出的正相关关系,而对投资深度与创新产出的正相关关系无调节作用。列3与列4中,区域知识密集度与投资深度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而与投资广度的交乘项系数为负,并在9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即区域知识密集度正向调节投资深度与创新产出的正相关关系,而对投资广度与创新产出产生了负向调节作用。产生负向调节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投资知识密集度的增加给企业带了更多的协调成本和交易成本,过多的资源往往不利于企业识别,造成子公司间出现资源错配等情况,从而抑制了投资广度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
表4 投资广度、投资深度对创新影响的机制检验
1.模型更换
根据专利数据左断尾分布的“归并数据”的特点,本文使用T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同时,企业的专利数量为非负的整数值,具有计数变量的特征,因此本文使用泊松回归及负二项回归进行验证。回归结果均与本文基准回归一致(详见表5、表6和表7)。
表5 Tobit模型稳健性检验
表6 泊松模型稳健性检验
表7 负二项模型稳健性检验
2.变量替换
本文使用发明专利授权量代替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衡量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数据处理得到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投资广度、投资深度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
表8 专利授权数量稳健性检验
3.内生性检验
尽管Awate和Larsen[48]指出,对于新经济体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和外部直接投资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反向因果关系问题。但为了可能出现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投资广度(Breadth)和投资深度(Depth)的滞后项(Breadtht-1)和(Deptht-1)作为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虽然当期变量可能与随机误差项具有一定相关性,但其滞后项与误差项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回归结果如表9所示。列1、列2为投资广度的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结果,列3、列4为投资深度的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结果。Breadtht-1与Breadth以及Deptht-1与Depth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且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大于Stock-Yogo weak ID test critical values中10%偏误的临界值,可以拒绝存在弱工具变量问题的原假设。列2、列4报告了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Breadth、Depth的系数依然显著为正值,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可见,在解决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的结果依然是稳健的。
表9 工具变量内生性检验
前文已验证企业通过投资网络获取差异化知识是提高自身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创新大国,但还不是创新强国,创新质量有待提高。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近年来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出现较快上升。但专利总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基础性、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相对稀缺,“重数量,轻质量”的发展思想仍未完全改变。已有研究表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和促进自身技术发展,还可能是为了获得其他利益,如企业为得到相关政策补贴,而去迎合政策导向。这使得企业通常会进行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的创新[49]或者一味地追求创新产出的数量[50],表现为非发明专利申请的显著增加。相关研究把这种追求数量而不关注质量的创新称为策略性创新,这样的创新往往不能够真正地促进企业和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能够准确体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是发明专利,即实质性创新[51]。
最新修订的《专利法(第四版)》将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专利申请条件、审查方式、保护时间不同。发明专利审批制度严格、保护期限长,技术含量最高,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审查时间短,保护期限短。因此,相较非发明专利,发明专利更能体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52]。因此,本文使用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数量之和衡量策略性创新(Innov_cl),使用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衡量实质性创新(Innov_sz)。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投资广度的提高为企业接触差异化知识库提供了可能,但产生创新的过程是复杂的,尽管企业可以高效地发现并掌握不同资源,但由于多种不同知识的整合会带来较大复杂性,因此在整合不同资源时同样会面临困难,而投资深度的提高使得企业可以有效地“嵌入”投资地的网络和环境,促进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知识,当对投资地的熟悉程度提高时,知识等无形资产能够更容易被企业消化和吸收,积累相关知识能够引发相似的创新。因此,本文推测,投资广度会促进创新质量要求较低的策略性创新产出,而投资深度会促进质量较高的实质性创新的产出,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探究投资广度与投资深度对实质性创新和策略性创新的异质性影响。
回归结果如表10所示。列1至3为投资广度(Breadth)对策略性创新(Innov_cl)的影响检验,列4至6为投资深度(Depth)对实质性创新(Innov_sz)的影响检验。列1、列4使用混合OLS模型,并仅对投资广度与创新产出策略性创新进行回归,列2、列5在列1、列4的基础上,加入控制变量,列3、列6加入各固定效应。可以看到投资广度与策略性创新、投资深度与实质性创新的系数均显著为正,从而表明,企业投资广度的增加促进了企业的策略性创新产出水平,而投资深度的提高促进了企业的实质性创新产出水平。
在经济内循环背景下,企业通过跨区域投资获取差异化知识对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探究了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此外,本文从知识吸收能力和区域知识密集度两方面研究投资广度和投资深度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第一,投资广度的提高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企业通过提高投资广度获取差异化外部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整合吸收,促进创新活动;第二,投资深度的提高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投资深度提高意味着企业对当地网络“嵌入性”增强,利于企业获取当地知识和信息;第三,企业知识吸收能力越强,投资广度对创新产出的作用越明显,且对投资深度的创新效应无促进作用。企业吸收能力提升会帮助企业有效识别和利用外部差异化信息,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但企业吸收能力不会进一步影响同质化信息的获取和吸收,因而吸收能力对投资深度的创新效应无促进作用;第四,投资地的知识密集度越高,投资深度对创新产出的作用越明显,且对投资广度的创新效应没有促进作用。投资地的知识密集度越高,越能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知识,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但投资地的知识密集程度并不能促进企业获取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知识,因而对投资深度的创新效应无促进作用;第五,企业投资广度的提升促进了策略性创新,投资深度的提高促进了实质性创新。由于产生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生高质量的创新要求企业深入且有效地利用这些差异化资源,而相较于投资广度的创新机理,通过提高投资深度增强对当地网络的“嵌入性”能够做到这一点。
第一,当地政府应鼓励属地企业提高对外投资范围,更广的投资范围可以带来不同领域的技术交叉和创新合作,有助于企业拓展技术创新边界,进而促使企业范围更广地获取技术资源和市场机会,上述因素将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技术创新机遇,促进逆向技术溢出,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长期发展潜力。第二,打造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环境下,企业更需要聚焦投资。由于知识和技术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积聚性,那些不具备特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在知识丰富地区投资,直接获取先进技术或间接获得技术(知识)溢出。在技术核心地区投资建厂,跟随者可以共享技术员工,并与区域先进企业分享技术溢出,推动自身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当企业布局扩大投资广度发展战略时,需要强化企业自身知识吸收能力。为此,企业需要合理分析自身知识吸收能力是否与扩大投资广度战略决策相匹配,不能在企业自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异地投资。与此同时企业还需不断增强获取投资地信息的主动性。企业不光要获取投资地异质性知识,还要掌握当地的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等合作伙伴的信息,积极地与其沟通交流,降低“外来者劣势”,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第四,当企业强化投资深度战略布局时,需要考量投资地的知识密集程度。具有知识优势和技术领先的市场,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有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前沿技术和创新资源。为此,企业需要合理评估投资地是否具有进一步追加投资的必要性,并参考地区知识密集度选择需要追加投资的市场。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投资网络构建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战略,利用好投资的创新效应。
此外,企业应切实提升实质性创新能力。实质性创新能力是企业真正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不断地增强实质性创新,企业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大在研发和创新方面的投资、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以及通过建立创新合作网络,通过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渠道,加速创新的推进和商业化过程,以确保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创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