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城市韧性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3-10-13 08:44曾茂晋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3年28期

曾茂晋 李 旭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催生了“都市圈”和“城市群”等相关概念。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影响着城市功能的发挥及区域间的有效合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健康问题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提高城市韧性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1],也是当下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方向与新主题。

现阶段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发展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使城市发展更加趋于韧性化、健康化,城市规划在城市健康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关注韧性理论在城市灾害治理、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对于城市韧性的测度以及评价,城市韧性理论对于城市发展实践的路径探索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城市规划、生态学、地理学、灾害学等领域。本文通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与城市韧性相关的603篇中英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对其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以期能够揭示城市韧性研究的发文年度时间变化、作者、发文主要研究机构、主要研究作者、主要研究主题与热点领域,为城市规划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 城市韧性的内涵

城市韧性,顾名思义,指的是城市系统和区域通过合理准备、缓冲和应对不确定性扰动,实现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等正常运行的能力。Gods chalk认为韧性城市应该是更加重视物质系统的规划,以此来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2]。与之相比,Campanella更加重视人类社区的力量。他通过评估分析美国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审视新奥尔良市的灾后重建情况,认为城市韧性实质上依赖于更有韧性的、坚毅不倒的人民社区[3]。

城市韧性的内涵经历了四个方面的演变:工程韧性、生态韧性、演化韧性和文脉韧性。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城市空间和人口分布的密集化,城市社会组织和矛盾的复杂性增加,城市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城市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未知风险复杂性,其潜在影响和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也越来越明显[4]。基于对文献的观察,发现学者多从分析自然灾害的影响,注重衡量城市韧性的构成、来探讨建设韧性城市的必要性,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危机、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问题。现阶段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人们都看到了疫情对城市发展的危害,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公共卫生方面的韧性城市建设,试图构建以防控疫情等公共卫生风险为主要作用的城市功能[5]。

2 城市韧性研究发文时间分布

从2012年开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城市韧性研究才逐步被学者们重视起来。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3-2022年间文章发表的数据逐渐增多,自2013年庐山大地震后,人们开始逐渐发现自然灾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增大,自2019年后,城市韧性研究呈现巨幅上升的趋势,并在今年达到近十年内的最高值,这与新冠疫情爆发后,严重影响了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有着重要的关联。根据数据线性拟合结果可以看出,城市韧性研究还有上升的趋势。

图1 CNKI中文核心期刊收录的城市韧性研究文献发表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城市韧性研究作者及机构分布

通过CiteSpace得到表1,可以发现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较少,且皆为两人之间的小规模合作,大多数作者都为独立研究。总样本的603篇文献涉及1358位作者,表1列出了发文量超过8篇的10位学者名单,其中,翟国方的发文数排名第一,发表文章为21篇。

表1 城市韧性研究的核心作者及发文数量(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从图2中可以看出,发文作者的机构多为高等院校的下属院系,例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其中翟国方教授工作单位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图2 城市韧性研究发文作者机构图谱(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城市韧性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研究热点是指在特定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共同探讨的研究问题或专题。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的聚类分析从而生成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3)。这些聚类折射出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现状,包括“城市韧性”、“韧性城市”等多个聚类标签。

图3 城市韧性研究热点关键词聚类图谱(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利用Citespace软件得到城市韧性突显节点词汇,分别是气候变化、深圳、城市规划、灾害、城市化、城市韧性、灾害韧性、城市安全、城市、放灾减灾、安全韧性、城市网络、优化策略、中国、创新、公共安全、城市群、空间规划、产业集聚、韧性社区、兰州市、公共卫生、中介效应、中国城市等24个突显词汇。

5 城市韧性最新研究热点

5.1 韧性理论在城市灾害治理中的应用

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双重影响,韧性理论在城市应对灾害有着重要的作用。陈文强和王迪运用灾害演化动力学模型来度量城市韧性中的吸收、恢复和适应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韧性增强策略[6]。王章郡等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引力模型分阶段构建新冠疫情前后的重庆城市旅游流网络,以此来看出韧性城市理论下城市发展的变化情况[7]。

5.2 城市规划视角下城市韧性理论的应用

褚冬竹等以城市半岛尖端片区为例,在安全视角下,对片区进行规划设计,指出在半岛城市设计中应考虑城市韧性安全程度[8]。陈智乾等认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背景下,韧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应对灾害的主要手段,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充分融合[9]。

5.3 城市韧性测度以及评价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韧性的测度以及评价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黄梅等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应用MSPA模型以及MCR模型,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城市水韧性进行测度以及评价[10]。樊燕燕等以西北地区十四座城市为例,利用DSR模型,构建城市系统防震韧性评估指标体系[11]。陈志端等以北京市为例,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提出城市韧性模型[12]。

5.4 城市韧性发展的实践路径

城市的健康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城市韧性的实践路径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与实证。田健等以天津市西郊乡村地区为例,提出应以系统要素协同治理来实现系统韧性治理,以此来促进城市边缘区高质量发展[13]。罗强强等以武汉市为例,提出完善社区应急组织的整合性、强化社区应急设施的平衡性等措施是构建社区韧性体系,保障城市韧性善治的实践之路[14]。林小如等以白水营古镇为例,以韧性城镇生命体系理论为基础,构建形态、文态、业态等方面,提出引领白水营古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15]。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1)关于城市韧性的发文,从2012-2022年文章发表的数据逐渐增多,自2019年后,城市韧性研究呈现巨幅上升的趋势,根据数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城市韧性还有上升的趋势。

(2)根据发文作者和机构来看,该研究领域的作者合作较少,大多数作者都为独立研究。发文作者的机构多为高等院校的下属院系,例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

(3)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来看,“城市韧性”、 “韧性城市”、“韧性”、“经济韧性”、“气候变化”、“韧性治理”、“优化策略”及“新冠疫情”等聚类标签。

(4)最新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韧性理论在城市灾害治理中的应用、城市规划视角下城市韧性理论的应用、城市韧性测度以及评价、城市韧性发展的实践路径等方面。

6.2 讨论

中国城市韧性发展较晚,应根据中国本土特色条件对城市韧性进行调整和创新。同时要重视城乡规划在城市韧性发展中作用。城市韧性在城市规划中意义重大,要保证城市安全发展,除了构建城市灾害防御系统充分应对外,还应关注城市规模、密度、形态的现实意义,对其规划应科学而合理。在现阶段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政府强有力的社会公共管理支撑作用,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但是政府行政支撑需要落实到城市社区韧性力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