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来自李希贵校长。这十条原则,可以说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基础。家长不需要先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只要理解这些原则,遵循背后的教育逻辑,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今天很多父母的生活常态,是自己的时间往往安排得很满,却没有陪伴孩子的时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在和孩子的共同活动当中,父母有意无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很多父母,平时工作忙,但和孩子在一起时,却又忍不住会启动训导模式,这其实是孩子最反感的。
事实上,只有在父母无目的的陪伴中,孩子才能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坦露真实的自己。比如,父母可以每天和孩子共进早餐、晚餐,和孩子玩一些家庭游戏,或者在睡前进行15分钟的亲子共读。如果平时实在没时间,也可以定期在周末、假期和孩子一起爬山、逛公园、参观博物馆。是爱把父母和孩子联系在一起的,陪伴本身就能为彼此带来深刻的满足感。亲子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要比所有科学的教养方法更重要。
李希贵校长有一句著名的话:教育学其实就是关系学,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好了,教育不可能不好。这个规律在家里也是一样的,陪伴孩子的质量高了,孩子不可能不好。
教育孩子最基本的前提是有底线。什么是底线?就是必须遵守的纪律。比如,放学后必须按时回家。
当然,孩子的每个年龄段都需要设置不同的底线。父母可以在每年孩子生日的时候,和孩子商量、确定下一阶段的底线。需要强调的是,底线一旦商定就不能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但是,只要孩子不突破底线,就尽量不要再过多地对他做纪律方面的要求。如果除了底线,你还是没完没了地对孩子说“不”,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会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更别提有创新意识。
确定底线的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如果孩子达不到底线要求,你会对他采取哪些惩戒措施。这里的惩戒措施,指的是日常的一些小规矩和小代价,比如“完不成作业就不能玩玩具”等等。确定好这个底线,可以把底线的具体内容写下来甚至打印出来,一式两份,一份贴在孩子的房间,一份贴在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的地方。
对于孩子,家长无疑具有权威,拥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如果总是用权力来压制孩子,你的确可能经常“赢了”孩子。可孩子呢,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失败者。如果频繁失败,孩子要么会变得反叛,要么变得盲从。事实上,父母真正需要的,不是“赢”孩子,而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而且信任自己。所以,要少用权力,多用规则。
规则不能单方面制定,必须和孩子协商制定。制定好后父母便不能再随意地、无休止地对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父母要和善而坚定。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规则的道理,而不是逼着他遵守规则。对于还没有形成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不要一次制定过多规则,可以先制定简单易操作的规则,再制定完成起来稍有难度的规则。
守住了底线,建立了规则,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培养孩子的素养。
首先从习惯开始,从小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会让父母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事半功倍。
所有好习惯都不是天生的,而需要长期培养。但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那么容易,往往是孩子一哭闹、一撒娇,父母就心软了、放弃了。父母要做的,其实是设计策略,给孩子一个脚手架,让他能比较容易地攀登到良好习惯的台阶上。
比如,几乎所有家长都想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那么以后只要出门,就一定要带一个小书包,里面装上孩子最近喜欢的书。出门之后,至于看不看,不那么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知道,即使出了门,我的小书包里也有一本最近喜爱的书。按照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心理暗示,孩子就比较容易养成阅讀的习惯。
再如,想培养孩子按时睡觉的习惯,就要规定好家庭作息时间,可以把睡前15分钟作为亲子共读时光,时间一到就开始共读。共读之后,孩子一般都会准点睡觉。这就是“设计策略,培养习惯”,培养习惯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顺着策略循序渐进。
培养习惯很重要,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急不得。比如,一两岁的孩子刚开始学吃饭,用手抓可能是最得力的方式,但是饭桌上、衣服上,肯定弄的都是饭菜。但其实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便能轻松地学会怎样使用筷子和勺子。了解了这一点,当孩子吃饭时,将衣服上、饭桌上弄的都是饭菜,家长不要怒火冲天,也不要喂孩子吃饭,慢慢地,他会越做越好。仅仅从吃饭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当中,孩子就能建立起信心,这才是最宝贵的。父母要做的,是帮孩子搭建阶梯,化难为易。
再如,想让孩子整理房间,家长最好给孩子一个需要整理的物品清单,并教他操作方法,这样孩子就知道该怎么干了。这就是阶梯。
又如,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不可能让他从读绘本一步跨越到读文学名著,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桥梁书”,例如插画版的文字书,便可以帮助孩子提升阅读水平。
对于孩子,做家长的总是批评太多,表扬太少。我们看见孩子身上有什么缺点总是忍不住去批评,希望他变得更好。
但退一步想,事实上孩子好的行为通常占85%以上,不好的行为只占15%左右。当我们认为孩子没有可以表扬的优点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看待孩子的眼光有问题。为什么85%好的行为家长往往看不见?因此,父母要随时对孩子进行鼓励。当孩子通过你的鼓励不断意识到自己的优点时,这些好的行为就会固化成他的习惯,让他闪闪发光。那15%不好的行为怎么办?单纯批评没用,应定期和孩子一起反思。反思,是帮助孩子对一定时期内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因,找到改进的方法。定期也很重要,不是每天反思,而是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反思一次。
当然,李希贵校长反复提醒,反思是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对孩子本人。每一次鼓励或者反思,都要谨记对事不对人。
家长们要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些能够影响世界的重要能力,只是每个人的潜能可能会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仅此而已。
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短板,父母要立刻转移视线,去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天赋;转移视线不是放弃,而是帮孩子找到一条更开阔的道路。数学不好的孩子,可能在人文或者艺术方面有优势;不喜欢弹钢琴的孩子,可能只是在键盘类技能方面没有优势,可以尝试舞蹈、绘画、合唱和其他的艺术门类。
如果不愿意接受孩子天赋中的短板,非得盯着短板不放,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进而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最终不仅导致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也会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发展。父母要做的是激励孩子,让他发现自己的潜能。
孩子之所以会犯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父母要做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提供超出孩子预期的资源,让他在这方面的发展跟同龄人相比有明显的优势。有了资源,孩子才会逐步形成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才会珍惜时间,热爱生活,进而珍爱生命。
如果希望孩子爱运动,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简易的运动器材,甚至把家里的客厅变成运动场地,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
如果希望孩子爱读书,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定期浏览图书网站,商讨购书计划。
如果不希望孩子看没营养的動画片,可以帮孩子找一些健康的纪录片、高雅的故事片,给孩子提供好一点的观看条件就行了。
这一条很精妙,一般家长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孩子往往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某个学科,老师也会因为孩子喜欢自己而更加喜欢孩子,从而更容易发现孩子的优点。
你传递给老师的认可,也会慢慢影响孩子对老师的看法。反过来,家长也要想方设法从老师那里获得对孩子的认可,然后及时传递给孩子。
当家长的,就得两头传递好消息,让孩子更喜欢老师,让老师更喜欢孩子。老师可能会一分为二地向你介绍孩子的情况,不光说优点,也会说缺点。老师把孩子的一些问题告诉你,不是向你告状,而是为了方便家长教育孩子。这时家长就要注意,不要把老师指出的问题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容易让孩子对老师产生负面情绪。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之间难免会起冲突。一旦起冲突,家长心情不好,孩子心情也不好。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会屏蔽一切事物, 当然也包括家长对他的教育。
李希贵校长的最后一条原则,就是为了应对冲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发生冲突,家长越是焦躁、恼怒,孩子的抵触情绪就越强烈。因此,家长首先要平复自己的心情。
你先冷静下来,再处理孩子的情绪。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倾诉或者大哭,或者让他静思,通过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来缓解心情。等孩子的情绪平息之后,再跟孩子交谈。
家长可以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讲述,而不打断他;可以用复述孩子的话去回应他,而不评价他,每一次复述其实都意味着,“我听到了,我肯定你的想法”。家长还要思考孩子产生坏情绪的底层原因,而不是仅停留在孩子坏情绪的表面。
要给孩子时间,相信孩子稍后会冷静思考,然后家长就可以有策略地与孩子进入下一个活动,比如一起购物,一起整理书柜等等。
以上十条原则,其实殊途同归,最终都指向孩子社会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选出你觉得最简单的一条开始行动,就可以立即在自己或者孩子身上看到效果。
责编/季守芳
E-mail:14835819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