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意象“目光”探索《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对自由的追求

2023-10-12 00:25卫牧婵
参花·青春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莱昂包法利

一、引言

在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自由”一词被多次提及,令读者印象深刻。这一词的反复出现充分说明了“自由”是该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塑造了一个充满幻想、贪图欲望、渴望自由、言行放纵的悲剧人物形象——爱玛。但在福楼拜笔下,爱玛又不仅是一个被世人厌弃的行为放纵的人物,还是一个始终追求自由的女性,甚至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爱玛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渴望爱情与自由,然而,婚后的生活却让她的梦想逐渐破灭。爱玛一次又一次怀着矛盾复杂的心情,想要抓住自由,却最终身陷绝境。自由于她,似乎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谭立德曾为李健吾翻译的《包法利夫人》作序,她写道:“在这部小说中,福楼拜融合了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他总是将人物心智的变化转化为视力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以视力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小说主人公爱玛目光的由远及近来探索其对自由的追求。

二、福楼拜及《包法利夫人》概述

(一)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等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福楼拜注重语言的表达,推崇“客观的描写”,倡导“作家隐匿”的写作原则,其作品不仅具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特点,还具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包法利夫人》概述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于1857年完成的,是他的代表作。在小说中,福楼拜为读者讲述了爱玛的故事。爱玛十三岁就进入寄宿女校念书,她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下成长,彼耶的小说《保耳与维尔吉妮》是她喜爱的图书之一。她梦想过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哥哥,情意缠绵,爬上比钟楼还要高的大树去摘红果子,或者赤着脚在沙滩上跑,给你抱来一个鸟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妇女”,沉浸在罗曼蒂克的缅想中。长大后,爱玛满怀憧憬地嫁给了乡镇医生夏尔·包法利,婚后却发现丈夫平庸无能,与自己幻想的婚姻生活大相径庭。机缘巧合之下,爱玛来到侯爵的渥毕萨尔庄园参加聚会,打开了内心的渴望,她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希望获得奢侈的生活、传奇的爱情和梦想中的自由,她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寄托在了虚幻的想象上。可是她的行为非但没有给她带来自由和幸福,还使她负债累累,最后走向死亡。

三、远聚焦:对浪漫乌托邦式自由的追求

“远聚焦”,即凝视远方的目光,暗示着人物对一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乌托邦式自由的向往。面对这种自由,爱玛沉浸其中,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包法利夫人》中,远聚焦描写占据了大量笔墨,通过这些远聚焦描写,人们能够了解人物的心理及其情感状态。起初,爱玛希望通过婚姻来抓住自由和幸福。“过后天黑了,只有他们两个人,站在别墅平台,手指交错,一边做计划,一边眺望繁星。”这句关于远聚焦的描写出现在爱玛和夏尔的蜜月期,但丈夫的平庸和生活的枯燥打碎了她的梦,她机械地生活着,沮丧、孤独而又敏感。

当她参加昂代维利耶侯爵的舞会时,她的想法发生了改变。舞会过后,她打开窗户:“天开始亮。她望庄园窗户望了许久,试着猜测她这一夜注意的那些人睡在哪些房间。”现在,奢侈和放纵充斥着爱玛的眼睛,她转而希望通过金钱来获得浪漫主义式的自由和幸福,这为爱玛日后欠下巨额债务埋下了伏笔。舞会期间,爱玛注意到花园里有几个农民透过玻璃窗子往里看,事实上,爱玛就像这些人一样,远远地望着屋子里的场景,渴望着一个不属于他们的世界。这个小插曲暗示了爱玛只能远远盯着这种乌托邦式的自由,无法触及。

爱玛渴望金钱、爱情和自由,但她却找不到出路,直到莱昂出现在她的面前。爱玛和莱昂的第一次相遇是在金狮饭店,福楼拜以對话的形式间接描写了爱玛所看到的远景。爱玛说:“我以为世上就数落日好看了,尤其是海边。汪洋一片,无边无涯,您不觉得精神更能自由翱翔?凝望大海,灵魂得以升华,不也引起对无限和理想的憧憬?”这是爱玛第一次与别人谈论自由。这一刻,自由与目光紧密结合。但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由,正如大海和夕阳一样,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遥不可及。这次愉快的谈话再次点燃了爱玛的希望,莱昂的出现让她看到了爱情、幸福与浪漫的自由。但此刻爱玛并没有采取行动去满足她对爱情和自由的幻想。当莱昂离开永镇前往鲁昂之时,失望再次袭来,她打开朝向花园的窗户,望着流云:“西边鲁昂那个方向,起了乌云,波涛汹涌,前推后拥,太阳放出长线,却又金箭一般,赶过云头,同时天空别的地方,空空落落,如同瓷器一般白净。一阵狂风吹来,白杨弯腰,骤雨急降,滴滴答答,敲打绿叶。太阳跟着又出来,母鸡啼叫,麻雀在湿漉漉的小树丛拍打翅膀,沙地上一摊摊积水。朝低处流,带走一棵合欢树粉红色的落花。”这段描写非常细致,景色迅速变换,如同爱玛五味杂陈的心情。暴风骤雨击碎了她的美梦和爱情,她的自由就像娇艳的花朵一般被风吹落,她的心犹如此刻的天空,空洞而孤独。爱玛再次迷失了自我,困惑不安,生活是如此无趣,她深深思念着莱昂。

此后,爱玛愈加荒唐,她开始憎恨家庭,甚至是现实生活。因此,当她遇到罗道耳弗后,她便很快坠入爱河。在展览会上,在与罗道耳弗的交谈中,她第二次谈到了自由。当天晚上,爱玛的目光聚焦在远处的烟花上,她“仰起下巴,望着射出来的火花在黑黝黝的天空掠过”“花灯渐渐熄灭。天上出来星星”。因为罗道耳弗,爱玛内心深处的梦想第三次苏醒了。黑暗中的烟花象征着希望,但却如此短暂,如同绚烂的烟花一样,预示着爱玛的快乐与幻想也转瞬即逝。随后,在爱玛与罗道耳弗的第一次约会中,福楼拜细致地描绘了爱玛眼中远处的风景:“正当十月上旬,田野有雾。雾气沿着丘陵的边缘,弥漫在天边,有的地方云雾裂开,升上天空消失了。有时候,一道阳光破云而出,让他们远远望见永镇的屋顶、水边的花园、院落、墙壁和教堂的钟楼。爱玛眯着眼睛,寻认她的住宅;她住的这可怜的小镇,从来没显得这样小。”如今,广阔的视野让爱玛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自由感,登高远望,她看到了她在小村子里简朴的旧生活,这种感觉催促着她去追求浪漫的自由。

此后,她开始过着一种放纵的生活,同时,她也感受到了抗争带来的快乐。她自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因为她打破了生活的束缚,战胜了生活的困境,远离了自身婚姻的不幸。她想要和罗道耳弗远走高飞,去过自由的生活。但罗道耳弗却欺骗了她,抛弃了她。无情的背叛让爱玛深受打击,她悲痛不已,失望透顶,不知所措。“她远远望去,朝最远的地方望;但是天边只有几大堆草,在岭上冒烟。”美丽浪漫的风景被爱玛深恶痛绝的日常事物所代替,星星、月亮、天空,甚至云朵,一切都消失了,只有草垛映入眼底。这里对于远聚焦的描写表明爱玛再一次失去了抓住乌托邦式自由的希望。

爱玛再次变得麻木,直到她重新遇到莱昂。“柏油烟在树木间袅袅上升;大片的油渍在绯红的夕阳照耀下起伏荡漾,好像佛罗伦萨的古铜奖章在漂浮一样。”这是爱玛与莱昂在游艇幽会时所看到的景象。然而在经历了许多不幸之后,爱玛对莱昂的渴望已不再是因为爱,而是出于反抗,甚至是出于对绝对自由的希冀。此后,爱玛为所欲为,越来越放任自己,她自认为已经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自由,但很快,在激情慢慢退却后,爱玛发现她与莱昂之间的感情也一样平淡而乏味。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和自由:“她写信给莱昂,把他想象成另一个完美的情人。”她抗拒现实,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随后,巨额的债务和莱昂等人的冷酷无情让她走投无路。从公证人家里出来后,“她快步朝前走去,脸色苍白,浑身哆嗦,怒不可遏,泪眼望着空空落落的天边,好像陶醉于满腹的憎恨一样。”爱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与失望,最后,“憎恨”一词宣布了爱玛追求这种自由的彻底失败。一切都结束了,在爱玛身上,远聚焦的描写不再出现。

四、近聚焦:对生活中简单自由的追求

“近聚焦”,即投向近处的目光,代表着一种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日常生活中可实现的简单自由,爱玛对这种自由的理解不断变化,并困惑不已。在爱玛的经历中,这种自由分成了这样几个阶段:最初,她认为这种自由是奢侈的生活;继而,她觉得这种自由真实而简单,是平凡的生活和幸福的家庭;后来,她发觉这种自由隐藏在庄严的教堂之中。但最终,一切都只是徒劳,她始终无法抓住这种自由。因此,最后她放纵自我,把这看成是一种可以实现的巨大自由,并乐在其中。小说中,福楼拜在爱玛身上所运用的近聚焦描写也非常丰富,这些描写突出了爱玛复杂的情感变化。

婚后不久,爱玛便意识到她的幸福和自由无法通过婚姻来实现。很快,爱玛就开始厌倦,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随后,在侯爵的庄园里,其中奢侈的生活让她惊叹不已,在这里,她不辨美丑,分不清虚幻与现实。回家后,她便买了一张巴黎的地图,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她的近聚焦描写便集中在这张地图上。既然不自由,那她便通过地图,在幻想中实现自由。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對爱玛而言,目前真真实实的自由是一种奢侈的生活。而眼前的生活让她感到窒息,直到有一天,她将她的新娘捧花付诸一炬:“她望着它燃烧。小纸果裂开,铜丝弯弯扭扭,金银花带熔化;纸花瓣烧硬了。好像一只只黑蝴蝶,沿着壁炉,飘飘荡荡,最后,飞出烟筒去了。”这段描写表明爱玛放弃了追求这种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可实现的自由,她认为这在她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不久之后,父亲寄给她的信让她对现实生活中的平凡自由有了新的定义。“这张粗纸,她捏在手心,捏了好几分钟。连篇错字,可是思想厚道,在字里行间,揪着爱玛的心……当时多幸福!多自由!多少希望!多少绮梦!”读着这封信,她仿佛看到了父亲和美好的过去。此刻,她感受到一种简单的自由和真实的快乐。她清醒了过来,她想要一种真实、简单、幸福的生活。可不久之后的手术失败再次证实了夏尔的平庸,爱玛失去了追求简单平凡的自由的希望。

在被罗道耳弗抛弃后,爱玛认为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可实现的自由就是心中的信仰。但尽管虔诚,她却丝毫感受不到幸福和自由,仍是心情沉闷、郁郁寡欢。后来,教堂成了爱玛和莱昂第一次约会的地点,这恰恰是一种绝妙的讽刺,证实了爱玛试图通过信仰获取自由的失败。最后,弥留之际,“她要她的镜子。她照镜子照了许久,直到后来,流出许多眼泪,这才不照。”这一动作反映出了爱玛的自我反省,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由,但她失败了,她甚至不知道她想要的自由究竟是什么样子,爱玛至死都没能抓住现实的、可实现的自由。

作为近聚焦的一种,目光的相遇也反映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在《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一书中,其作者让·鲁塞将目光的交汇分为四种:不寻常的相遇、不幸、希望、一见钟情。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与莱昂的第一次眼神交流是这样的:“然而他们的眼睛,有的是更传情的语言;每逢他们竭力搜寻无关紧要的话题,两个人就全感到一种相同的懒散心情,好像灵魂还有一种深沉、持久的呢喃,驾乎声音的呢喃之上。”此处,目光的交汇所表达出的是爱,是爱玛的希望,她渴望通过爱情来改变现状。第二次的目光相遇发生在莱昂离开永镇,前往鲁昂之时:“于是你望我,我望你,沉默下来。他们的思想,感到同一痛苦,好像两个上下起伏的胸脯,紧紧搂在一起”“他随后松开手;他们的眼睛又遇到一起;他走了”,这预示着他们不幸的开端。

随后,爱玛的目光和罗道耳弗的目光相遇了。在展览会上,一番交谈过后,“两个人你望我,我望你,欲火如焚,干嘴唇直打哆嗦,于是心旌摇摇,手指不用力,就揉在一道。”此时,目光的交汇暗示着希望,这是爱玛获得自由的希望。她所期待的爱情已经不复存在,现实生活让她渴望自由。当她正在幻想一种自由的生活,想要和罗道耳弗私奔时,却被抛弃了,她所望到的自由消失了。后来,爱玛重又见到了莱昂,“他们不再言语;但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觉得脑子里扑扇扑扇的,像有什么出声的东西,顺着他们一动不动的瞳孔流过来流过去。”然而此时,爱玛已经变了,莱昂也变了,爱玛只是追求一种放纵的自由和快乐,她渴望一种身体和金钱上的极大自由,所有的顾虑在爱玛身上彻底消失了。通过目光相遇描写,人们发现爱玛在希望和不幸之间摇摆不定,直至死亡。她的追求从感情上的自由转变为身体和金钱上的自由,但爱玛始终抓不住自由。

在意识到无法实现心中浪漫的、不切实际的自由之后,爱玛试图找到一种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可实现的自由。但对于爱玛而言,寻找现实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简单自由仅仅是她追寻乌托邦式自由道路上的一些小插曲,且这些小插曲很快便被现实消磨殆尽。所以爱玛很快就放弃了这种自由,转而继续追求浪漫的乌托邦式的自由。爱玛对这种现实的可实现的自由没有确切的定义,她不知道怎样实现这种自由,甚至不清楚这种自由究竟是什么。她只是本能地反抗现实和命运,不断地寻找出路,直到最后,爱玛实际仅仅是在寻求一种身体上的自由和报复的刺激。

对于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自由,爱玛并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看法。这种困惑主要源自一种变化,即爱玛对于这种自由理解上的变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爱玛试图通过金钱、真实简单的生活,或是信仰获得这种自由。但通往自由的桥梁在不断变化,这使得爱玛的思想更为混乱,爱玛不知道自由真正的载体究竟是什么。这种踌躇不定使怀疑的种子在她的内心生根发芽,她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也不知道是否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追寻的道路。她不停编造谎言的这一行为便是她内心困惑的最好证明。正是内心的迷茫与疑惑使爱玛不敢明确说出自己的想法,由于害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爱玛不敢将她的追求与行为公之于众,她对自由的追求不得不隐藏在谎言之下,谎言的存在削弱了她的反抗精神。实际上,爱玛追求爱情的过程也是其追求自由过程的体现,爱玛在浪漫的爱情、简单的幸福、奢侈的生活和盲目的报复之间摇摆不定。这种持续不断的变化让爱玛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陷入迷惘,但究其根本,是现实中的压力和爱玛的懦弱才逐渐导致她自我迷失的,她没有足够的勇气反抗环境,她的反抗精神并不彻底。因此,在追求现实生活中可实现的简单自由的道路上,爱玛对这种自由的理解不断发生着变化,并困惑不已,逐渐地,她的追求转变成一种对现实的反抗和报复。这种转变与她的初心背道而驰,暗示着其追求现实生活中简单平凡的自由的失败。

五、爱玛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反抗精神的体现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爱玛虽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经历了希望与失望的不断交替,但爱玛从未放弃自己的追求与梦想。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有过短暂的绝望,但她不断进行反抗,至死也不曾屈服,她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把握绝对的自由。让·斯塔罗宾斯基在《灵动的眼》中写道:“目光并不仅仅局限在对表象的观察上。它能够反映出本质甚至更多的信息。”通过文中目光意象的运用可以发现爱玛追求自由的过程体现了她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她不断地追求想要的东西——爱情、幸福、自由,在这条道路上,在种种压力下,在不断失败中,她不仅没有妥协,反而产生了反抗之心。正是这种反叛精神让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展现出了神圣的一面。李健吾在《福楼拜评傳》中写道:“大家看包法利夫人走下法庭,以为是一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不料她和希腊女神一样庄严!”

爱玛的叛逆和反抗说明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爱玛不愿听天由命,她渴望自由、激情和爱情,她鼓足勇气,想方设法地实现心中所愿,这一特征让爱玛与其他平庸之辈截然不同。在《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反抗精神主要通过她的行为、言语和思想体现出来。在行为上,她无视世俗,沉溺于追求爱情的感官体验中;言语上,她经常发表一些特殊的言论,指责别人所支持的事情,赞同反常或背德之事;思想上,爱玛鄙视平庸之辈,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自己的骄傲。尤其是她拒绝用身体来换金钱,从公证人家里出来之后,她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她从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自尊的意义,也从没有如此不屑地鄙视过他人。

然而,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爱玛的反抗并不彻底。可以发现,爱玛的目光越来越局限。起初,爱玛渴望一种极大的自由,她梦想着远处的旅行、异国的风景、海上泛舟、丛林漫步,她幻想着一种毫无桎梏的生活。随后,在从昂代维利耶侯爵的庄园回来之后,她时时刻刻都梦想着巴黎的奢华,此时,爱玛认为自由隐藏在金钱和奢靡的生活之下。再后来,爱玛遇到了罗道耳弗,她的自由便隐藏在了与其密会的花园里,或者是远离永镇的任何一个不确定的地方。此时的她对现实充满恐惧,她在内心的激情和愉悦中,在虚伪和缥缈的情感中寻求自由和幸福。最后,在罗道耳弗离开后,爱玛投入了莱昂的怀抱。这时,对于爱玛而言,她所寻求的自由仅仅是在鲁昂一家小旅馆的房间里就能实现。在抗争、困惑、妥协与无奈中,爱玛一点点远离了曾经的自己,逐渐缩小的目光反映出爱玛的反抗并不彻底。

根据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资料看,女性实现理想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安守本分,乐天知命;第二种是自我的实现;第三种是理想的转嫁。其中,第三种“理想转嫁”是指女性将自己理想的实现依托于他者或外在环境的改变,爱玛就属于此类。起初,爱玛将其自由的实现寄托在自己的丈夫身上,然而夏尔让她失望至极;随后,她把自己的自由寄托在生儿子上,但她却生了一个女儿;最后,她把自由的实现寄托在莱昂等人身上,但他们却在利益面前毫不留恋地离她而去。爱玛厌倦了现实生活,渴望着环境的改变,“她不相信事物在不同地方,老是一个面目;活过的一部分既然坏,没有活过的一部分,当然会好多了。”然而,她无法从他人或外部的变化中抓住自由,尽管爱玛认为女性应该为了自由和幸福而做出反抗,但她却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他人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上。因此,爱玛的反抗精神并不彻底,她对自由的认知也并不成熟。

六、爱玛追求自由失败的原因

最终,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爱玛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彻底失败了。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爱玛虽屡遭挫折,却从不肯放弃自己的梦想。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不幸中奋力爬起,坚定地寻求她想要的自由。她生性骄傲、倔强而又浪漫,她有着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追求自由、幸福。爱玛的性格使她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艰辛又执拗,这也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爱玛是一个有主见的人,内心叛逆、敢于反抗,她勇敢地面对不幸,想方设法地把握主动权,企图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她自身性格与外部环境相冲突,无法共存,最终,她的追求只能以失败告终。

另外,生活环境、教育、信仰和现实等因素也导致了爱玛的失败。爱玛从小便生活在寄宿学校里,压抑的生活环境催生了她对爱情的遐想和对浪漫生活的渴望。同时,在爱玛所接受的贵族教育中,她学过文学、音乐、刺绣等,这些才能也让她自视甚高,她相信自己会过上一种不同寻常的贵族生活。在此期间,爱玛还接触了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读着这些故事,她更加渴望自由、冒险、激情和浪漫的爱情。正是这些遮住了爱玛的双眼,使她辨别不出梦想与现实。婚后,爱玛无法接受幻想与现实的差异,于是便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里,在内心的彷徨抑郁中,在现实的重重压力下,一步步走向了极端。小说结尾,随着爱玛的死亡,宣示着她对自由的追求彻底失败。

七、结语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对爱玛的目光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描写。目光的复杂多变象征着人物内心的复杂变化。爱玛的目光在整部小说中不停地变化,有时她渴望乌托邦式的浪漫自由,有时她期待现实生活中的简单自由,这种变化扰乱了她的内心。远聚焦和近聚焦相互交织,暗示了爱玛在浪漫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间犹豫不决,说明爱玛对自由的追求是迷茫的。她在追求浪漫的乌托邦式自由的道路上曾多次寻求现实的可实现的自由,但最终,在自身性格、受教育程度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爱玛对自由的追求彻底失败了。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爱玛身上反抗精神及女性意识觉醒的影子,但这种反抗并不彻底,也不坚定,这也预示着爱玛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法]福楼拜,著.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3][法]福楼拜,著.包法利夫人[M].许渊冲,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

[4][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著.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M].张亘,复燕,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郭宏安.让·斯塔罗宾斯基:目光的隐喻[J].外国文学评论,2005(04):6-18.

[6]褚蓓娟.激情·理想·超越——浅析包法利夫人及其相似性格類型的悲剧原因[J].台州师专学报,1998(02):29-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从《包法利夫人》中人物的目光探索福楼拜对人类自由的认知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89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卫牧婵,女,硕士研究生,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莱昂包法利
[德国]莱昂内尔·法宁格作品5幅
发明家莱昂纳尔
理解一个窝囊废
——谈《包法利夫人》的包法利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医生身份设定
所有的孤独都有一把钥匙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包法利夫人》赏析——人物多样的爱情观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