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室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执业中医师。主要从事中草药成分分析、经典名方本草考证、中药材品质评价、道地药材品种整理与鉴定及其标准化、中药材及饮片规格等级研究等相关工作,组织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商务部行业标准的研制工作,组织中华中医药学会道地药材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
你以为四川人只会吃辣吗?其实不然,他们很懂养生!有句话是“无川药不成方”,四川的道地药材在中药中占比很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研究员、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室詹志来主任就为大家介绍了一些神奇养生药材,一药多用,浑身是宝。
詹主任介绍的第一味川药被誉为“浑身是宝的香果”,药王孙思邈是它的“形象代言人”。孙思邈的 《千金方》收集整理了唐代之前的8000多个方剂,“香果”就出现了300多次,它也是由孙思邈命名的。
这一“香果”就是川芎。川芎果实常常出现在四川火锅当中,叶苗能够制作成药膳,入药后更被称为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要药,能够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川芎最早记载的产地是甘肃秦州,后种植范围扩大,覆盖了许多地区,但都随着历史演变逐渐消亡了,最终留下的产地只有四川。种在四川的块大、质地坚实、香气浓郁,因此得名“川芎”。川芎的切片很像蝴蝶,所以又被称为“蝴蝶片”。
那么我们怎样鉴别品质好的川芎呢?一是闻有没有浓郁的味道,好的川芎通常味道浓郁;二是尝有没有辛辣味,好的川芎用舌头舔其横切面后,舌头会感到发麻,并微微回甘;第三是看切片断面有没有波纹状的环,以及断面中间是否有很多油点,波纹状环及油点越多则川芎品质越好。
詹主任推荐了两道川芎做成的美食,两道菜口感美味的同时,又能养生养心。第一道美食比较简单,是凉拌川芎叶。川芎叶可以凉拌着吃,既清香回甘,又开胃爽口。
第二道美食是川芎白芷鱼头汤。白芷配川芎,既能行气,又能散气,还可以去腥,属实一道长寿美食。
·川芎白芷鱼头汤
【材料】川芎、白芷、鱼头、葱姜片、黄酒、开水、食用油、食盐、白胡椒。
【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者。症见微恶风寒、时发头痛、遇寒加剧、鼻塞流涕、舌苔白、脉浮。
【方义】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经,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效;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功效。
【做法】
第一步,浸泡药材。川芎和白芷都属于根茎类药材,首先要用清水浸泡川芎和白芷,让其吸水变松软,有利于后续出味及发挥药效。
第二步,煎鱼头。开大火,锅中加入少许食用油,锅烧热后放入鱼头煎一下,一方面能去腥增香,另一发面也能让其所富含的蛋白质在后续煮汤的过程中更容易挥发出来,汤汁才会呈现出好看的奶白色。
第三步,加葱姜。鱼头简单煎过之后向锅中加入厚片葱姜,也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
第四步,加黄酒。加入少量黄酒,带走鱼腥味。
第五步,加开水。加入开水直至没过鱼头,大火持续炖煮20分钟左右。
第六步,加入药材。转为中小火后加入1—2片浸泡好的川芎和白芷。
第七步,调味。炖好之后加适量盐,再加一点白胡椒粉即可盛出上桌。
詹主任介绍的第二味川药非常应季,是能够预防秋燥的要药——川贝母。
贝母的家族非常庞大,从湖北贝母、伊贝母到常见的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等,别看它们都是贝母家族的成员,功效可是大有不同。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土贝母、浙贝母以及川贝母。《神农百草经》中指的贝母是土贝母,可以散结消肿;浙贝母则更加侧重于清热化痰;川贝母也能清热化痰,但其润肺止咳功效更佳。
川贝母根据性状又可分成三种:松贝母、青贝母、炉贝母。近代以来认为松贝母越小越甘甜,润的效果越好。由于川貝母是野生的,比较昂贵,有不法商人会拿一些小的平贝母当成松贝母来卖。松贝母和平贝母长得很像,但味道有区别,松贝母甘甜,平贝母味苦。青贝母其实就是松贝母长开了之后,相当于松贝母的“壮年”时期。炉贝母形似马牙嘴,上面有虎皮斑。詹主任建议,入药膳可选松贝母和炉贝母,相比之下炉贝母会更加实惠。
詹教授提醒,川贝母不能水洗,其表面有很多生物碱,正是这些生物碱起到了止咳化痰的作用,但这些生物碱的水溶性很强,而经水液浸泡过后川贝母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在清洁方面,一般都会通过“撞”的方式来搓洗,清除掉川贝母须根上的泥土,之后再晒制。
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川贝母药膳就是川贝母炖雪梨,但詹主任介绍了一道新的川贝母药膳——川贝母猪肺汤。
【食材】川贝母、猪肺、白胡椒、鸡蛋。
【功效】润肺止咳、补肺化痰。
【方义】汤中川贝母微寒,性味苦甘,能润肺、镇咳、祛痰。《名医别录》说它有治“咳嗽上气”和“上烦热渴”的作用,是常用的润肺化痰之品。猪肺性味甘平,可平补肺脏。《增补本草备要》言:“猪肺,补肺,治肺虚咳嗽。”二者合而为汤,既可清肺之燥热,又可补肺之不足,既可镇咳,又可祛痰,共奏清燥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是标本同治之汤品。
【做法】
将川贝母和白胡椒研成细末,鸡蛋去壳取蛋清。将二味药材末用蛋清调匀和成糊状,灌入洗净的猪肺气管中,用线扎好管口,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煮50分钟即可。
安徽是道地药材淮药的代表产区,比如大家特别熟悉的霍山石斛、歙县产的贡菊、宣城地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宣木瓜和宣白果。而皖北地区最著名的就是药材重镇亳州,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就在亳州,四大亳药分别为亳菊、亳桑皮、亳花粉、亳紫苑。
第一味道地药材是华佗第一块药圃里的止痛要药,服用后有“登高而百步不衰”的美誉,能治邪气腹痛(指外邪入里、气血不通导致的腹痛),除血痹。它就是——芍药!芍药与牡丹同属一个家族,在亳州,家家户户都会种芍药,它的功效为柔肝、缓急、止痛、养血调经,是妇科的常用药。芍药分欣赏芍药和药用芍药,药用芍药花瓣(花被)少、层数少,以花红为佳。古籍记载中说的单瓣红花为佳,指的是药用赤芍,但药用赤芍开的是白花,因此红花后来指加工方式的区别,把种植的芍药根刮皮以后煮透心,切开干了后就是现在的白芍;野生的芍药采来,根出泥后直接把根干燥就是赤芍。
白芍和赤芍在功效方面也有一定区别,因此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疼的不同性质来选择赤芍或是白芍。如果是肝阴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会选择白芍,白芍是酸寒的,可柔肝养血、缓急、敛汗止痛。赤芍是辛、苦、寒的,能清热凉血、化瘀止痛,如果是由瘀血阻滞筋脉导致的痛,就会选赤芍。
第二味产自药材重镇的道地药材是一种特殊的皮——凤丹皮。凤丹皮是牡丹根所剥下来的外皮,治疗皮肤病的丹皮酚软膏中就有这种成分。《本草纲目》对凤丹皮的记载:“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现,凤丹皮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酚还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其提取物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芍药和凤丹皮也都是药食同源的食材,詹主任带来了它们的食疗搭配,可美容养颜、养血柔肝,滋补肝肾、活血祛瘀。
【材料】白芍、绿茶适量。
【功效】养血柔肝、美容养颜。
【方义】白芍味酸性平,主要入肝经和肺经,它的作用主要是养血柔肝,养阴生津,此外还会有缓急止痛的效果。
【做法】先将白芍煮制15分钟,再放入绿茶即可饮用。
【适用人群】此方总体较温和,适用于大多数人群。白芍还尤其适合肝血不足、血虚的人群。
【专家提醒】实火亢盛、大便干结人群不宜过多饮用。
【材料】芍药花瓣、食盐、面粉50—80克。
【功效】养血柔肝、凉血化瘀。
【方义】白芍的功效主要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赤芍根则侧重于凉血散瘀,因此肝血不足、血虚的人群可选择白芍花瓣,体内瘀热互结,表现为少腹坚满胀痛、烦躁不宁、恶热口渴、至夜发热、头痛头胀、便结尿赤等症状的人群则可以选择用赤芍根来做这款早餐饼,起到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做法】
(1)芍药花瓣加入少量食盐浸泡5分钟进行杀菌。
(2)放入50—80克面粉,加入水和适量食盐,变成糊状后煎成饼即可食用。
【材料】鸽子、牡丹皮(即凤丹皮)、生姜、枸杞子。
【功效】滋补肝肾、益气理血,既能化瘀又能清热。
【方义】牡丹皮性微寒,味苦辛,入心、肝、肾、心包四经,有清热、活血、化瘀、镇痛等多重功效;枸杞子可滋阴补肾、益精明目;生姜能解表散寒、温中理气,这三种材料和老鸽一起炖汤,虽带有清香的中药气味,但汤味醇香可口,有滋补肝肾、益气理血的功效,为秋日女性调养的药膳汤饮。
【做法】
(1)鸽子去掉头、尾巴和指甲等含细菌较多的部位。
(2)冷水下锅,一次将水加足,不要二次加水,鸽子与生姜同煮去腥,
(3)不要放葱,将老鸽煮2小时后放入牡丹皮(提前15分钟温水泡开),出锅前5分钟放枸杞子即可。
【藥材】牡丹皮(即凤丹皮)、川芎、冰片。
【功效】 通窍止痛、活血祛瘀。对于胸痹心痛、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的患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
【方义】冰片芳香走窜,直达病所,能通诸窍而止痛,入心经而通窍止痛,而且能够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状态,开窍醒神之效甚佳;川芎性温,归属肝经、胆经、心包经,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祛风镇静的作用;牡丹皮入血分化瘀,可治血中伏火。
【适用人群】活血化瘀,常用于心痹、心肌缺血人群。运动后如果感到胸闷气短、心肌缺血,可以滴丸舌下含服。晚上有盗汗,阴虚发热的也可用此药。
(编辑 姚宇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