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葆作为新时期军旅文学的一个符号,一度闪耀中国文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李存葆以豪放的文思和灵魂的拷问,用跌宕起伏的妙笔创作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和《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享誉海内外,著名作家刘白羽赞誉道:“正义与邪恶搏战的电闪雷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神魄”“惊心动魄的壮美”。
我是李存葆院长的忠实读者。他思想深邃、厚重壮美的创作风格触动了我的灵魂,尤其是敦厚内敛的品格魅力,深深影响了我做人做事的态度和准则。我们的情谊仿佛以酒为媒,随着时间的发酵,开出了芬芳的花朵。
己亥年冬,诸城举办《龙城遐想——诸城山水人文散文集萃》发行式,我见到了久别的李存葆院长。依旧黝黑的脸庞,沉默寡语,烟不离手,一任烟云随思绪飞扬。这本散文集萃是以李存葆创作的长篇散文《龙城遐想》作头条并命名的,他在开篇这样写道:“作家遇上数字,常常觉得干瘪枯燥,索然无味。然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数字虽无色、无声、无味,却常是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远弗届。天衣散合,造化沉浮,万物兴衰,亿载变幻,粒子之微,宇宙之大,无一能避开抽象数字所含纳的严谨的逻辑。”李院长以万言阐述了诸城被誉为“龙城”的由来,被业内专家认为“李文将恐龙写尽,恐怕再无人企及。” 活动期间 ,我们一起游覽竹山,于山涧听溪、农园品果,在山居午餐,话新叙旧,愉快度过了一天的时光。每每忆及都兴奋不已。
戊辰年金秋十月,恰逢景芝酒业建厂四十周年,李存葆与王光明刚刚告竣报告文学《大王魂》的创作,为准备下一部报告文学,继而到景芝古镇采访。李存葆被请到庆典大会前台,即席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说:
“我的家乡五莲与安丘毗邻,很小的时候,景芝酒就很有名,我写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就有战士们在老山旁边、猫耳洞里喝景芝酒的场面,这不是有意的安排,酒厂也没给一分钱赞助,纯凭景芝酒在山东的名气……今后有机会,我要用有限的笔让景芝酒走到天南地北,香飘祖国的山山水水。”话音甫落,李存葆又挥笔写下“愿景芝酒香飘遍中华大地”的题词,至今像春风激荡着我。
“年轻时候,多读些书、写点东西是很有意思的。你爱好文学,很有条件,处在基层,了解的事多,不愁写不出东西。”“搞文学是件苦差事,有时很痛苦,但苦中有乐。记住,文学的品格是要忠于生活,忠于历史,不要杜撰,更不能无谓地苦吟。”我一直没有忘记李院长对我说的话,从此我与这位声冠大江南北的著名作家有了师生般的交往。
又一年,我踏着秋日的金辉,在济南军区第二招待所重逢李院长。此时,李院长和王光明创作的《大王魂》单行本经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为报告文学带来清新之风。他在扉页题了“金玉文友惠存”几个字,并叮嘱我:“现在要多读书,多体验生活,也就是多积累,只有积淀丰厚了,才能写出像样的东西。读书不要光读中外名著,哲学、政治、经济学、美学理论等等,也要有兴趣去读。写小说的不要光搞单打一,要涉猎各种艺术门类,各种姊妹艺术对小说创作都有借鉴之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光这还不够,还要有真情实感,充满激情。如有机会多参加一些文学培训班或文学讲习课,一定会大有裨益的。”他接着说,“文学素养要在刻苦学习和实践中去锻炼提高,素养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李院长的叮咛和关心如一道闪电点亮了我的文学之梦。
甲戌年夏日,在《作家报》发行300期暨《山东文学》创刊400期纪念大会上,我作为嘉宾很荣幸与李存葆院长、李延国书记(《在这片国土上》作者)同席而坐。席间,李院长在我的记录本上写下“酿造生活的美酒”七个字,我深知李院长的良苦用心,他是鼓励我热爱生活,努力工作,以求在事业和文学上都有所建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李院长将主要精力用于散文创作上,《十月》文学期刊就刊登过他的两篇大散文。称之大散文,盖因每篇皆逾三万字,文笔坚实、厚重。一篇是《国虫》,另一篇是《东方之神》。在《国虫》一文中,李院长首次把那只有史以来被人逗来逗去的“小蟋蟀”赋以“国虫”之谓,委实妙极了,这只“天才歌手”着实为人类带来过许多娱情与乐趣。李院长将关公奉为“东方之神”,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创举。这两篇散文在文坛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李存葆这枚“花环”在新时期的文艺春天里越发璀璨绚丽。
戊子年正月初二,我与李建明同志冒着凛冽寒风和漫天大雪,到济青高速诸城安丘段路口迎接李存葆院长,他是专程前来看望著名作家王光明先生的。为庆祝景芝酒五千年暨国营建厂六十周年,王光明先生亲自出席活动,并留在景芝搞创作。
李院长乘坐着当时非常时髦的捷达小轿车,头戴貂皮棉帽,身穿褐色棉外套和绿色军裤,还是那么淳厚质朴,像家乡的白杨树。午宴酒未过半,李院长便示意我离席到旁边的接待室,他从挎包里掏出一撂最近出版的书,在扉页上郑重地签上名字。他说自己写小说,每天能写七八千字,而写散文每天最多只能写两千字,他的散文都是一句一句“抠”出来的。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新作《飘逝的绝唱》《绿色天书》《大河遗梦》《最后的野象谷》等散文集,兴奋伴着敬意盈满于胸,正如评论家王干所言:“李存葆的大散文不只是在长度上的拓展,而是激情、知识、意境全方位的‘扩容…… 尤其是他散文骨子里的壮美,是当代文学的稀有金属。” 我把李院长的书置于案头随时阅读,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须臾不可分开的精神侣伴。
庚子年盛夏,接到好友孟凡乐先生从五莲打来的电话,说李院长回到老家高泽镇了,约我高泽一聚。我当即答应,遂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居住墙夼水库边上的孟凡乐家里。李院长已经七十多岁,比以前瘦了,但目光依然深邃,透出凛然英气。一见面,李院长就告诉我,这次他带来了上乘的好茶,尝尝有什么“杀头儿”。杀头就是经泡、劲道的意思,好茶不打农药且日照时间长,叶片厚实,冲泡后饮起来有味道,不是那种冲不了几下子就没味儿的大路茶。好茶还需好水泡,比如用甜水而不能用懒水(硬水),当然山泉水最好。茶是用来品的,不是喝的,趁热吸溜着品,那茶香能穿透五脏六腑,让你平心静气。几年不见,李院长还对茶有这么多研究。
李院长和我们一起品茶。一会儿坐以论道,聊叙过往,无拘无束;一会儿站立窗前甩开衣襟,远望窗外浩茫无垠的墙夼水库起伏的波澜。他猛吸一口香烟,或许是思绪把他拉回到绿色军营,军艺校园,抑或少儿、青春時代。顷刻,他又回到座位上,与我们品茶倾谈。
他在《高山下的花环》扉页上引用了陆游的那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昭示出作品的责任使命和灵魂精髓。其实这种家国情怀早在他少年时代就已深深烙印在心里,所以此次相见,谈得最多的还是家国情结和文学乡愁。当我们谈到莫言时,李院长肯定地说:“我和莫言是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的同学,莫言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就像他所说的,他的先师是蒲松龄,他的故事发散着魔幻与现实主义色彩,弥漫着浓郁得化不开的乡愁情结。”他轻啜了一小杯茶后话锋一转,“我的乡愁在我味蕾的记忆里,在用小麦、小米、玉米做的煎饼里,三者之间,我将小麦煎饼排为第一,小米、玉米煎饼则难分伯仲。老家日照盛产黄鲫子鱼,那时用鏊子将黄鲫子鱼煎熟,就着玉米煎饼吃,我觉得是天下最美的食物。这滋味时隐时现,至今仍挥之不去。”在壬辰年创作的散文《渐行渐远的滋味》中,李院长将自己代入一个荷锄老汉和撒网渔翁的角色,去追寻舌尖上的记忆,呼唤舌尖上的故乡。
此行高泽镇,好客的孟凡乐兄专门宰杀了一头养了两年多的原生态黑猪,做了一桌丰盛的全猪宴招待我们,大有过年“烹羊宰猪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之盛状。李院长不怎么喝酒,也不胜酒力,品尝了我捎去的芝香白酒,说:“我平时喜欢品茶,喝酒不多。但知道芝麻香酒是一种独特香型,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物质,是山东创新的好酒。”并说送给他的酒大都转送给朋友品尝了,之后还说请林凡先生为我写一幅字,勉励我好好读书写作。
林凡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国工笔画学会创会会长、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副院长。谁料几天后,果然收到林凡先生从北京发来的一幅墨宝,上题:“锦浪千重风雨楼台多藻咏,绿云万朵梦魂城市有蓬莱——庚子疫后闻山东已重焕光彩,录旧作联句奉东鲁友人金玉先生并教正,南楚林凡时年九十有一。”李院长一诺千金、掷地有声的品格令我深受感动,且一直影响着我。
文学是人类心灵树上结出的圣果。从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到报告文学《将门虎子》《金银梦》《胶东第一村》《蜕变》《大王魂》《沂蒙九章》《丹青十字架》,再到大散文《大河遗梦》《我为捕虎者说》《鲸殇》《祖槐》《沂蒙匪事》《钻石与命运的对话》《雪野里的精灵》《净土上的狼毒花》《神农架启示录》《永难凋谢的罂粟花》《一默斋主》《听雨》,一直到近年的《乡村燕事》《梦幻仇池山》《我眼中的老龙湾》《呼伦贝尔记忆》《龙城遐想》和《渐行渐远的滋味》等散文,李院长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奉献高品位精神食粮,不仅吸引了大批读者,还赢得了更高的呼应。
李院长是一位喜欢奖掖后进的优秀长者与师者,他为鼓励我,挥毫题写“常爱书道有胜事,更于艺间思新声”,我将这幅墨宝和莫言先生为我题写的“半亩书屋”书斋名一并高悬于书房,相映成趣,双星齐辉。我不敢怠惰,愈加勤勉,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遥望、领略和亲近文学的魅力。
李存葆院长题写的“酿造生活的美酒”和莫言先生题写的“安丘有美酒也有美文”,如今光耀在景芝酒技艺文化长廊上,跃动在景芝酒体验馆里,时刻警醒着我和景酒人用文化匠心酿造一瓶好酒。
窗外酷暑蝉鸣,室内翻书品画,李院长那充满文韬哲思、黄钟大吕般壮美的文字清丽地叩击我的心田。耳边似乎又响起刘白羽赞美李存葆和王光明《沂蒙九章》春雷轰鸣、雄浑激越的文字:
“读罢《沂蒙九章》,我落泪了,同时也很兴奋。常被‘九间棚艰难创业的精神所打动,又想到了《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母亲的形象,于是提出了请李存葆采写这篇作品的想法。李存葆这个看上去像英雄好汉、却又内秀的作家不负所托,与王光明联袂,在短时间内为文坛献出又一部力作,我们该给作家庆功。谢谢你们——存葆、光明同志!”
读文思人。癸卯年六月,王光明先生已去另一个世界耕耘了,唯愿李存葆院长老骥伏枥,宝刀不老,挥舞如椽之笔,以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思想的高度,作家的正义和良知,创作出卷帙浩繁、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作者简介:冯英木,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安丘市总工会副主席,山东景芝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首席文化官。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