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献波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1464
共同富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一个朴素追求,作为通往美好生活的桥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新的历史起点,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温涛和向栩,2023)。由此,在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共同富裕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和使命。
金融支持是减贫增收的有效手段,无疑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源头活水”(宣宇,2021)。随着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科技金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得到长足发展,对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劲内生动力。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讨科技金融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现有文献大多集中在科技金融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研究,且主要围绕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展开。微观层面主要探究科技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刘亦文等,2022)、企业出口产品质量(黄志刚和张霆,2022)、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张晓莉等,2022)和制造业转型升级(邓宇,2023)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宏观层面主要探讨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谷慎和汪淑娟,2018)、产业结构转型(胡欢欢和刘传明,2021)、研发投入(钱水土和张宇,2017)、产业集聚(张玉华和张涛,2018),以及科技人才集聚(谢文栋等,2022)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科技金融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全面考察,但鲜有文献关注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效应。与既有文献相比,可能的边际贡献为: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出发,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效应,有助于揭开科技金融政策与共同富裕实现之间的“黑箱”;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基于多期双重差分法的估计框架,借助科技金融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时间上的显著性差异,重点考察科技金融城市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能够有效避免内生性问题;第三,在研究内容上,基于地理区位、经济发展、资本配置、创新能力视角,识别科技金融政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要件,为最大程度释放科技金融政策“结构红利”提供路径支撑与决策依据。
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不断耦合的产物,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最终目标是促进科技创新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相匹配,从而提高金融体系服务科技的能力和水平。科技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通过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促进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模式,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为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在整个科技金融业务流程中,政府部门为主导者和管理者,直接(间接)承担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部分公共性责任,即通过提供引导性资金调节及弥补金融市场失灵;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创投机构等,其主要职责是向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融资、抵押担保等服务;服务机构主要包括知识产权定价机构、投融资顾问咨询机构、评级机构等,主要为业务参与主体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辅助服务;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是科技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最为活跃、最具潜力的技术创新群体。根据运行机理的不同,科技金融运作模式可分以下四种:资本主导模式,以美国为典型代表;银行主导模式,以日本、德国为典型代表;政府主导模式,以中国、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社会主导模式,主要适用于小型经济体国家。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科技金融以跨越式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中,在科技和金融资源比较集中的区域(如北京、杭州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了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对接,成为目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双轮”驱动的重要动力。
1.上海模式。上海充分发挥产业培育、资本聚集及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努力寻求科技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路径,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具体见表1。
表1 上海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2.北京中关村模式。中关村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在政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汇聚了国内外优秀的科技金融人才,初步形成了以“一个基础、一个拉动和两项支撑”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体系①“一个基础”是以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一个拉动”是指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拉动科技型企业发展;“两项支撑”是指以科技信贷和创业风险投资作为支持科技企业融资的两翼。,具体见表2。
表2 北京中关村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3.苏州模式。苏州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以信贷融资、创业投资及小额贷款等为一体,“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券商”的科技金融苏州模式,具体见表3。
表3 苏州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4.成都模式。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思路的引领下,成都市依托丰富的科技和金融资源,通过企业创新券、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等方式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具体见表4。
表4 成都科技金融发展模式
科技金融是产业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支持区域间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增强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是科技金融政策助推区域破解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困局的有效路径。
首先,科技金融政策通过技术进步效应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增强了金融供给和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适配性,实现了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金浩等,2017),根据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的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 显著提高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减少了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使企业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科技金融政策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科技保险专营机构,以便为企业提供针对性强的科技保险产品与服务(李媛媛和刘思羽,2021),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蓄势赋能。科技金融政策不仅颠覆了传统产业发展路径,还催生了大量的高端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陈亚男和包慧娜,2017),从而有助于产业结构裂变增长。
其次,科技金融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促进信息技术和金融数据资源的充分融合,从而精准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以满足不同投融资期限结构和风险特征的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成海燕等,2020),驱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另一方面,科技金融政策要求培育一批“专业化、职业化、产业化”科技人员,这是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的必要投入,对提升试点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化解产业结构性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张驰和王满仓,2023)。
产业转型升级是实施科技金融政策区域破解“稳发展、促增长”困局的有效路径。
就宏观层面而言,一方面,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激活产业关联发展的内驱动力,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共进,缩小不同地区间、产业间的差距,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谢平,2022)。另一方面,科技金融革新了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肖维泽等,2022),有益于共同富裕长效机制的建立。
就微观层面而言,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能够加速产业向农村地区集聚,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性影响(吴万宗等,2018)。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罗明忠和魏滨辉,2023)。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假说1: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假说2:科技金融政策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对共同富裕实现产生影响。
考虑到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是分批进行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本文构建如下实证模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城市与年份,CR表示共同富裕指数,Technical_Policy表示科技金融政策虚拟变量,control表示反映地区特征的系列控制变量,CityFE、YearFE分别表示城市(年份)固定效应,ε表示随机扰动项,估计系数β1表示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1.被解释变量。共同富裕指数(CR)。共同富裕本质是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郁建兴和任杰,2021)。基于此,本文借鉴陈丽君等(2021)、李金昌和余卫(2022)研究思路,从共同富裕的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出包含13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②为避免主观赋权的弊端及多指标数据重叠问题,首先运用极差标准化的方法对基础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综合测算出各城市共同富裕指数。(见表5)。
表5 共同富裕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科技金融政策(Technical_Policy)。将科技金融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城市虚拟变量与试点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交互项(Treat×Post)表示科技金融政策的处理效应。具体而言,将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城市作为实验组,虚拟变量(Treat)赋值为1,非试点城市为控制组,虚拟变量(Treat)赋值为0;试点政策实施前后的时间虚拟变量(Post)分别赋值为0与1。
3.中介变量。考虑到科技金融政策主要从技术创新和效率升级层面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从产业结构高度化层面对样本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来说,借鉴葛立宇等(2022)做法,构造囊括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数(Ind),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qi为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
4.控制变量。考虑到城市基本特征可能会对共同富裕实现产生影响,根据已有理论和文献成果,本文还控制了以下变量:(1)经济发展水平(Agdp),用人均GDP 的自然对数来衡量;(2)经济开放程度(Open),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3)互联网普及率(Inter),用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来衡量;(4)政府干预(Gov),用政府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来衡量;(5)基础教育水平(Edu),用每万人中小学教师数的自然对数来衡量;(6)科技创新水平(Rd),用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来衡量。
自2006年起,中国科技金融开始迈向快速发展阶段,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一致性,本文将研究区间设定为2006—2020年,经处理后的样本数据为280 个地级城市,其中,科技金融政策试点城市50个。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hinese Research Data Services,简称CNRDS)、《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城市历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缺失数据选用线性插法进行填补。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描述性分析结果
回归结果见表7,其中,第(1)列是未引入控制变量、城市(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第(2)列是控制了城市(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而第(3)列、第(4)列分别是在第(1)列、第(2)列的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由表7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引入控制变量,Technical_Policy 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金融科技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其平均作用力度高达22.50%。研究假设1得到初步印证。
表7 基准回归结果
从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来看,经济发展水平(Agdp)系数显著为正,原因可能是随着“包容性增长”等发展理念的提出与普及,中国经济发展开始从效率增长向包容性增长过渡,经济发展促进了各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显著缩小了人群间、区域间和城乡间的发展差距;经济开放程度(Open)系数显著为负,原因可能是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超大、特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小城镇出现萎缩,这种“极化效应”可能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互联网普及率(Inter)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缩小“数字鸿沟”,为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区域协同推进创造条件;政府干预(Gov)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收入分配的调节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效果明显,应进一步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充分发挥政府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努力把“蛋糕”做大做好,把“蛋糕”切好分好;基础教育水平(Edu)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受教育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农村高技能劳动力流向城镇(李建奇和张抗私,2023),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科技创新水平(Rd)系数显著为正,这意味科技创新水平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即在科技金融政策实施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共同富裕指数变动趋势相同。参考Beck et al.(2010)的研究思路,采用事件分析法检验“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动态效应。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在科技金融政策实施前,实验组与控制组样本城市共同富裕指数的变化趋势并无显著差异,即符合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平行趋势假设要求。
图1 平行趋势检验
1.PSM-DID检验。“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之间可能存在系统性差异,从而对回归结果产生干扰。基于此,本文借鉴Heckman(1997)研究思路,将所有控制变量作为匹配依据,为实验组匹配控制组样本,PSM-DID回归检验结果见表8第(1)列,核心解释变量(Technical_Policy)系数显著为正,再次证明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表8 PSM-DID回归及安慰剂检验结果
2.安慰剂检验。为排除其他因素对实证结果的干扰,本文借鉴李春涛等(2017)、韦琳和马梦茹(2022)的研究思路进行安慰剂检验,即按照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划分,并以试点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Post)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考察科技金融政策实施时间对于实验组和控制组是否存在显著性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见表8第(2)列和第(3)列。其中,第(2)列为控制组检验结果,解释变量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解释变量(Post)与共同富裕实现之间并不具有显著关系;第(3)列为实验组检验结果,解释变量(Post)对于共同富裕实现在1%的置信水平上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实验组共同富裕实现,前文结论依然稳健。
3.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为缓解共同富裕指数可能存在的序列自相关和惯性关联等内生性问题,本文在基准回归模型中加入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检验结果见表9第(1)列,加入被解释变量滞后项后,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仍然显著存在,验证了前文核心结论的稳健性。
表9 稳健性检验结果
4.更换被解释变量。为避免共同富裕指标测度方式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借鉴金殿臣等(2023)研究思路,运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作为衡量共同富裕的指标。回归结果见表9第(2)列,科技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于共同富裕实现仍然具有正向促进作用,验证了前文核心结论的稳健性。
5.删除直辖市。直辖市的金融发展水平较其他城市有明显区位优势,可能导致高估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为规避此样本对估计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剔除后进行估计。回归结果见表9第(3)列,核心解释变量回归系数仍然显著,说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实现。
基于前文理论基础与作用机理分析,为检验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本文引入科技金融政策与产业转型升级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Ind),构建如下检验模型: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的检验结果见表10,其中,第(1)列、第(2)列分别为不加入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后的统计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试点政策和产业转型升级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Ind)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也就是说,产业转型升级是科技金融区域破解“稳发展、促增长”困局,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据此,研究假说2科技金融政策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共同富裕产生积极作用的机制得到验证。
表10 影响机制检验
在科技金融发挥作用前,区域传统金融体系及产业结构就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差异,基于此,本文按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将280个样本城市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并引入地理区位虚拟变量(Area),当研究某一区域时,其所属城市,Area=1,其他城市赋值为0。在基准回归模型中引入区位虚拟变量与科技政策虚拟变量的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Area),检验科技金融政策效果是否具有区位异质性。回归结果见表11,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Area)系数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政策效应更加显著。可能的解释是:东、中部地区具有优越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在承接产业转移、配置生产要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西部地区经济特色不明显,多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区域科技水平较低,科技金融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表11 区位异质性检验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的经济越发达、金融市场越完善,在科技金融政策出现之前即具有产业结构升级先发优势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必然会影响科技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基于此,本文借鉴张新月等(2022)研究思路,以夜间灯光数据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城市灯光均值为界设置灯光差异虚拟变量,即高灯光组的城市赋值为1,低灯光组的城市赋值为0。在基础回归方程中引入试点政策虚拟变量与夜间灯光虚拟变量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Light),探讨科技金融政策效果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是否具有异质性。估计结果见表12第(1)列,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Light)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高灯光组),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可能的解释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信息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效果更好,有助于提升金融的广度与深度,为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良好条件;而经济发展水平较差城市,产业升级缓慢,科技金融政策效果难以凸显。
表12 经济发展、资本配置与创新能力异质性检验
一个地区的金融资源水平会受到金融业务结构的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差异必然对科技金融政策效果产生差异化影响。基于此,本文借鉴白俊红和刘宇英(2018)研究思路,测算地区资本错配指数并做绝对值处理,该数值越大,表示资本错配情况越严重。在基础回归方程中引入试点政策虚拟变量与资本错配指数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Index)。估计结果见表12 第(2)列,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Index)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在资本配置错配较低城市,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具有显著的积极性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在资本配置错配情况较低地区,科技金融政策能够充分释放数字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共同富裕实现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城市创新创业能力越强,其通过科技金融就能够得到更多创新资本,破解“稳发展、促增长”困局能力就越强。因此,本文基于2020年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分析中心编制的“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以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均值为界设置城市创新水平虚拟变量(Inno),即“双创”水平高城市,Inno=1;其他城市,Inno=0。在基础回归方程中引入试点政策虚拟变量与城市创新水平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Inno)进行异质性分析。估计结果见表12 第(3)列,交互项(Technical_Policy×Inno)系数显著为正,在创新水平高地区,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显著推动共同富裕。可能的解释是:创新水平高地区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活力与能力,能够带动市场竞争、加速资源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郭吉涛和朱义欣,2022),从根本上打破稀缺性生产要素的制约,进而释放出共同富裕的正外部效应。
科技金融作为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不可或缺的工具,赋予了共同富裕新动能。本文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数的基础上,以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为背景,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实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
第一,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激活产业关联发展的内驱动力,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协同共进,有效缩小不同地区间、产业间的差距,有益于共同富裕长效机制的建立,从而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这一结论在进行替换共同富裕衡量指标、安慰剂检验,以及其他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第二,机制检验表明,科技金融政策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对共同富裕实现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来说,产业转型升级是试点政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中介变量,即产业转型升级是科技金融政策破解“稳发展、促增长”困局的有效路径。
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资本配置效率高、创新能力强的地区更为显著。也就是说,科技金融发展可以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推进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还可通过积累物质(人力)资本,改善社会经济基础和提升资本配置效率,加速实现共同富裕。
1.优化科技金融政策实施路径,赋能共同富裕。首先,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共同富裕实现提供坚实的硬件保障。数字基础设施是科技金融发挥作用的数字底座,能够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此,应拓宽数字硬件覆盖面,提高数字技术普及率,从而改善科技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实现政策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城乡硬件供给差距,为共同富裕实现创造条件。其次,出台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奖补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差距较为明显,为此,在今后试点城市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制定科技金融发展策略,有针对性地给予中西部地区政策倾斜(比如,设立科技与金融结合专项补助政策),引导和鼓励科技金融资源更多流向此地区,通过提升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覆盖度、匹配度,实现各地区协同发展。第三,营造竞争有序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市场资源分配模式能够为科技金融促进地区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考虑到传统金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数据互联互通,选用“练内功”“借外力”相结合模式,持续优化金融机构线上、线下渠道,促进数字技术在科技金融领域的高效应用,精准定位资金需求,实现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2.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前文异质性分析结果,应考虑可能影响科技金融政策发挥效用的异质性因素,做到因地施策、分类指导,消除数字鸿沟,推进共同富裕。首先,对于资源禀赋薄弱的地区,应加强“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之间的内部联系,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与数字化资源的合理流动,解决部分试点城市因信息技术发展滞后面临的产业转型困难等问题。其次,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要把握住科技金融政策的机遇期和窗口期,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潜力,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第三,从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应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科技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中、西部地区要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3.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在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中的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是实施科技金融政策区域破解“稳发展、促增长”困局的有效路径,有益于共同富裕长效机制的建立。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影响,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体来说,要以结构性改革为突破,积极培育良好的投融资体制、科技创新和转化机制,做到因企施政、因地施策,最大限度利用好科技金融,助力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高端化转型。
4.强化科技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首先,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从人群、区域、城乡三个维度消弭“数字鸿沟”,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应用,提升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广度与深度,打破传统金融的时空限制和信息壁垒,重点关注“长尾群体”,切实提升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可得性,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其次,持续丰富科技金融产品种类,改善供给结构,根据不同行业特点与科技企业不同生命周期,开发与推广特色化金融产品,激发共同富裕的内源发展动力。第三,加大科技金融基础知识及使用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升居民数字金融素养,从源头上解决金融排斥问题,让更多居民享受更多科技金融红利,早日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