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的协同进化分析

2023-10-12 01:33陈祎可
关键词:一流科技期刊高质量

苏 明,陈祎可

(汕头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 汕头 515063)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譬如亢列梅等从编委会的角度[1],陶婧等从网站建设的角度[2],晏如松从范式变革的角度[3],王立群从编辑部人员配备的角度[4],胡小洋从期刊资助政策的角度[5],分析了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路径。这些文章都把研究重点集中于科技期刊本身,而较少涉及科技期刊与外部系统的联系,相比较而言,把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进行关联分析的研究比较薄弱,更多的是聚焦于校办刊物[5-7]。

2019 年中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科协发学字〔2019〕38 号),提出了“协同发展、开放竞争”的基本原则,特别强调了科技期刊与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整体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实现科技期刊“独自美好”,而且也要推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发展。由于学术科技期刊与科普科技期刊的功能和性质具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聚焦学术科技期刊,通过协同进化理论分析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协同进化逻辑基础,从协同性和竞争性角度提出了二者高质量协同进化的涵义、路径和对策,以期助力世界一流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协同进化的逻辑基础

协同进化是一个生态学概念,1980 年一对一协同进化由Janzen 做出严格的界定:一个物种的性状是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产生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也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产生的进化[8]。协同进化是对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达尔文进化论只是对物种进行孤立的分析,强调单一物种在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无法解释不具有遗传关系的物种间进化,忽视了物种间共生、互惠的协同关系。协同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进化中更加普遍的规律,体现出进化特殊性、进化相互性、进化同时性的特征[9],而且,由于协同进化作为一种普遍规律不仅限于生物系统,而且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经济、高等教育等社会系统的研究之中。

在学术科技期刊的相关研究中,进化分析比较丰富,譬如,战涛分析了我国古代科技期刊科学论文文体的进化[10],李若溪分析了数字化时代网络学术期刊的进化[11],王文光分析了数字化学术期刊知识生态系统的进化[12]等等,而科技期刊的协同进化分析,比较罕见。进化是系统现象的呈现,可是进化的动力并不一定源自系统内部,在分工合作的社会整体系统中几乎所有子系统都是非封闭性的,而只要保持开放性才能确保资源交换并维持系统功能的有效性。因此,满足动态变化的外部系统往往可以转化成为系统进化的核心动力,尤其作为高度开放性的学术科技期刊和高等教育,其发展不可能仅仅在本系统内部寻找方法,必须关注系统间的协同性问题,二者具有协同进化的逻辑基础(如图1 所示)。

图1 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的协同进化

(一)进化现象与动力:高等教育之于学术科技期刊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学术科技期刊显然存在进化,而且学术科技期刊的进化与高等教育存在着必然联系。学术科技期刊的进化,一方面体现为期刊所呈现内容的进化,每一本期刊在不同的刊发周期所刊发的内容并不相同,期刊刊文的基本要求就是不能与以往的学术论文有较高的重复率,必须体现出论文一定的创新性,学术科技期刊的内容进化是期刊发展的基因和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术科技期刊的进化体现为期刊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只有37 本科技期刊,直到1980-1989 年和1990-1999 年才迎来两个科技期刊创办的高峰期,分别新创1 769 和1 030 种科技期刊[13],近些年随着科技期刊体系的成熟,更出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期刊。不论是新设立的科技期刊,还是历史悠久的科技期刊,其稿源都主要来自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而基础教育、企业界只占据很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高质量的科技期刊,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期刊论文产出的绝对核心力量。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和研究院)的核心职能就是知识创新,而基础教育的核心职能是知识传播,也更少的接触知识前沿领域,企业界则更加突出知识的工程化应用。

从进化动力的角度看,学术科技期刊进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期刊自身,刊发创新性的知识是学术科技期刊运作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学术科技期刊进化的动力来自于高等教育,学术科技期刊的进化基因甚至也来自于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成熟的标志就是产生了该领域专门的学术期刊,迄今为止,各个高质量学术科技期刊的主办方通常是该领域的学会或者高校及科研院所。早期西方学术期刊之所以创办,在于学术共同体需要通过专业性的期刊进行领域前沿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也需要通过期刊宣示自己是该知识产权的首发者与拥有者。学术科技期刊不同于科普型期刊和新闻报纸,它对知识的创新性和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这在形式上是学术期刊的规定,而在本质上是学术共同体维护作者知识荣誉、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高效学术交流的需求。

(二)进化现象与动力:学术科技期刊之于高等教育

从进化现象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也存在着明显的进化,而且高等教育的进化与学术科技期刊存在联系。阿什比[14]提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就像动物和植物一样地进化。高等教育具有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两大功能,它的进化首先表现为知识生产内容的进化,通过创新性知识生产不断拓展各领域的知识边界。其次,高等教育的进化表现为知识传播内容的更新,课堂讲授、知识讲座等所传播的内容也在不断筛选掉或者弱化掉陈旧的知识。在高等教育知识生产过程,学术科技期刊是知识基础的主要来源,高校产出的新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主要是刊发在学术科技期刊上的论文,而较少出现教材、专著等。在激烈的学术竞争中,知识生产者会第一时间把撰写的论文投递至学术期刊上发表,而教材、专著的出版具有很长的时滞,其知识更加陈旧,因此处在前沿领域的学者更加关注期刊动态。在高等教育知识传播中,由于教材更新很慢,许多教师在授课中也会与学生分享相关的新期刊知识。

从进化动力的角度看,学术科技期刊也是高等教育进化的动力来源之一。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发表或出局”的学术丛林法则,在高校教师招聘、晋升、人才评定等环节都以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主要依据[15]。当前的学术评价是一个主观问题客观化的过程,由于各研究领域的分化和知识的复杂化,学术市场存在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需要借助期刊等级体系作为人才评价、知识评价的客观依据以应对主观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高校教师的压力主要是期刊论文发表的压力,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群体有充分的动机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并持续关注期刊已经发表的论文和未来重点的选题,在期刊文献的阅读中规划未来的研究工作。

总体上,学术科技期刊和高等教育互相影响、协同进化,尤其80 年代编辑系列职称制度的确立和《期刊管理暂行规定》的颁布,大力促进了编辑的职业化和专门化,将编辑和学者的身份分离,“编研一体”逐渐转变为“编辑中介”[16],学术科技期刊知识生产的功能被极大弱化,成为学术市场中的一个双边平台。编辑职业化赋予了编辑巨大的权力,同时也使得学术科技期刊更加依赖高校学者的知识生产,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互相需求、互相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得到了深化。

二、“一流”协同进化的涵义解析

“一流”协同进化即是以“一流”为目标或结果导向的协同进化,是学术科技期刊与高校共同朝向高质量的建设目标发展与进步的过程。高质量大学的建设本质上是高质量学科的建设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的建设本质上即是一流学科的建设及一流科研成果的产出。“一流”协同进化不仅要打造世界一流学术科技期刊,更要实现世界一流学术科技期刊与世界一流高校的协同发展,促进学术科技期刊与高校建设互融共生,从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远大目标。“进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用来表达变化或者演化的过程和状态,“进”只是时间线的前进,并不必然包涵更快、更高、更强等人类价值判断中更加积极的因素,进化的结果只是适应,而无法用“好”“坏”来评价。同样,“协同进化”也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只是用来表示物种进化中的协同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的协同进化并不能保障必然朝向一流、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但是协同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即通过协助实现另一方的高质量发展来间接推动本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协同进化并没有否定竞争进化,协同性和竞争性是进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即同生态位的竞争进化和异生态位的协同进化,而且竞争进化往往以更好地实现协同进化为淘汰法则,更有能力从外部系统汲取能量的个体才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学术科技期刊和高等教育的协同进化中,学术科技期刊和高等教育处于异生态位,二者具有协同互惠的关系;而学术科技期刊系统内部的各个学术期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各个高校分别处于各自功能相似的同生态位,学术科技期刊之间、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处于竞争关系。总体上,我国学术科技期刊既存在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关系,也存在与国内外学术科技期刊的竞争关系。由于“一流”是相对性的词汇,如果把竞争的视角仅仅限定在国内,无论学术科技期刊如何发展,都会事实上形成国内相对一流的期刊,但这种一流评价是没有意义的,必须在开放的国际舞台上建设世界一流学术科技期刊。

(一)基于协同性的“一流”协同进化

“一流”协同进化何以要强调协同性,本质上因为协同合作是实现“一流”的必要方式。“一流”协同进化中,处于异生态位的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形成了基于协同性的协同进化关系。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一流”协同的基础在于,学术科技期刊和高等教育都必须保持一流的水平,二者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协同合作,否则必然会出现木桶效应,任何一方的低水平都会拖累整体的高质量发展。在理想的“一流”协同进化模式下,一方面,学术科技期刊要充分发挥促进高质量学术交流的功能,不仅能够高效率地筛选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且能够通过重点议题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领域要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期刊平台进行学术交流,激发科研创新的活力,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进一步维护学术科技期刊的高品质平台作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学术科技期刊是高校进行“双一流”建设的助推器。同时,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也是培育一流学术科技期刊的动力源[17],二者形成基于协同性的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协同进化模式。

(二)基于竞争性的“一流”协同进化

“一流”协同进化何以要强调竞争性,本质上因为竞争是另一个实现“一流”的必要方式。“一流”协同进化中,处于同生态位的学术科技期刊之间、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了基于竞争性的协同进化关系。“一流”协同进化要强调竞争性,根源于“一流”只是竞争的结果,而没有任何绝对客观的标准,在一定的竞争评价体系中,最终竞争获胜的即是“一流”。对学术科技期刊的“一流”竞争性而言,要能够吸引更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形成更高品质的稿源和审稿团队,在各方面保障学术科技期刊所呈现学术成果的质量,在稿源竞争和声誉竞争中获得优势。对高等教育的“一流”竞争性而言,在高质量学术科技期刊版面的竞争中,“一流”的高等教育要能够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学术成果,激励高等教育生产更高品质的知识成果,不断提升创新性和引领性。在现今“不发表就出局”高校生态领域内,各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与教职人员之间也会力争科研成果的产出与发表。一方面,高校之间通过自办的学报与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促使各大高校提升科研水平、深化校际间的科研合作,从而共同扩大学术影响力,朝向高质量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会倒逼高校教师及青年学者更关注其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勤于科研与论文发表,促进知识更新与共享。只有这样,学术科技期刊之间与高校之间才会形成基于良性竞争关系的协同进化模式。

三、朝向“一流”协同进化的发展路径

(一)基于进化协同性的“一流”发展路径

1.知识价值的协同判断与选题引导

作为知识传播、筛选机构的学术科技期刊和作为知识生产机构的高等教育,其价值衡量的依据都主要源于所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价值。学者究竟该研究什么,学术科技期刊又该刊发什么,这就回到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古老命题。中美都是实用主义哲学主导的国家,高等教育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而是满足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服务站”,知识的价值体现为实用化而产生的价值。陆大道院士指出,“部分学者为发表高影响因子的SCI 而紧跟和照搬国际上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却忽视了国计民生、国家急需的研究方向”[18],高等教育知识生产和学术科技期刊的知识传播都需要以国家实际需求为导向。另一方面,知识也具有自己的生长逻辑和规律,实用知识之外也存在不具有实用性的理性知识,或者只是在现阶段及较远的时间内无法体现出实用性的理性知识。理性知识的价值来源于知识本身而无法用外部需要来评价,这就特别依赖权威型编辑和学术精英的判断。而且,国家的科技需求也需要由科学家进行精细化的领域分解和分工,无论是高价值的实用知识还是高价值的理性知识,都要与科学共同体进行协同判断并进行选题引导,共同推动知识生产价值的提升和学术科技期刊知识传播价值的提升。

2.通过技术预见和倾斜支持实现弯道超车

我国学术科技期刊与国外一流学术科技期刊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存在很大的后发劣势,而且低成本优势、模仿优势等后发优势在期刊领域并不明显,要超越诸多外文强刊成为世界一流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技术并非是完全偶然的、不可预见的,1994 年NISTEP 组织专家对2000 年的技术进行预判并评估,发现28%的预见技术得以完全实现而36%的技术得以部分实现,这引起了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通过技术预见进行超前战略布局。技术的代际更新越来越快,知识的淘汰率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技术发展和知识生产必须面向未来,美国、韩国就极为强调对下一代技术的领导权竞争而不仅仅关注当代。我国科技期刊和高等教育需要独立自主的研判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可以参考而不只是模仿美国的前沿领域。学术科技期刊选题设定不能盲目地追随国际热点,可以与精英学者协同制定面向未来的专项支持,通过技术预见成为国际期刊的知识先行者和引领者,也是服务于国家未来战略的需要。

3.协同营造高信誉的学术科技期刊和高等教育环境

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的良好协同关系需要建立在互相认可的基础上,让学者建立对学术科技期刊的质量认可、程序公平认可、声誉认可,也需要建立学术科技期刊对国内学者的学术质量认可和学术道德认可,否则就会形成单方面的歧视或者双方的互相歧视,乃至于自我歧视。教育部等先后印发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 号)和《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办法》(教育部令2016 年第40 号),《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教协发组字〔2015〕98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部令2018 年第19 号),我国持续强调学术诚信的问题,但是其发展的趋向仍然令人担忧。作者于2022 年4 月18 日在http://www.retractiondatabase.org 平台检索了中美2010-2021 年的外文撤稿数量并进行对比(如图2 所示),在2010 和2011 年我国撤稿数量远高于同时期的美国,其后虽然大幅降低但是仍显著高于美国。在2012-2021 年我国具有撤稿数量持续上涨的趋势,而美国却具有缓慢降低的趋势。由图3 中美撤稿数量的比值可以发现,该比值呈现出显著的先下降后上升的倒U 型趋势,平均每年的撤稿数量是美国的4.67 倍。另一方面,国内期刊的声誉也需要提升,不愿意引用中文文献等歧视现象持续存在[19],学术科技期刊需要严把质量关,规范和公开审稿流程,避免对青年学者的歧视[20],赢得学者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不端惩戒办法并坚决落实,开展学术道德活动,形成期刊与高校的“监-惩”联动,培养学者的自律精神和他律意识,协同营造良好生态和荣誉、促进稿源的良性循环。

图2 中美外文期刊撤稿数量对比

图3 中美外文期刊撤稿的比值

(二)基于进化竞争性的“一流”发展路径

1.科研评价的转向

刘忠范院士提出:“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这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现象,也反映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尴尬境地”。[21]我国学者的SCI 狂热是学界共识,但是这种看似非理性的狂热却是学者在科研评价体系下的理性选择,把论文发表在外文期刊上更容易达到晋升条件,而且高校为了获取更高的国际排名,也会鼓励外文期刊的发表,这就导致优质稿件的持续流失,需要在评价体系中相对降低外文期刊的权重和分值,引导学者将优质稿件投到国内期刊。

2.非常规手段的稿件吸引

我国学术科技期刊的办刊历史相对较短,期刊质量的提升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通过提升稿费、举办学术论坛约稿、关注和邀约arXiv 平台高质量论文、优秀论文评奖等手段吸引高质量稿件。虽然约稿被许多学者认为不公平、也不符合匿名审稿的一般规范,却是打破期刊等级锁定效应的有效办法,本质上是通过名家的标签和声誉作为知识质量的担保并通过名家扩大期刊的影响力,但也需要注意约稿的比例,否则会严重打击自由来稿的积极性并降低期刊在新生代学者中的声誉。历史上许多重要的、高创新性地论文都遭到顶尖刊物拒稿[22],而且外文论文普遍先上传arXiv 再投稿,必然有许多尚未刊发的高质量稿件,编辑部可以组织专家择优筛选或者采用推荐奖励的办法鼓励学者推荐高质量的arXiv 论文。

3.打造国际化的高水平审稿专家队伍

原则上学术科技期刊是否录用某文章的权力完全归属于编辑部,审稿专家仅仅是为编辑部提供意见参考,但是由于研究领域的细化和知识评价的专业化,编辑部通常会尊重审稿专家的意见,形成实际上的部分权力转移。尤其在透明化的审稿流程中,审稿专家往往成为学术科技期刊论文质量的把关者和决定者,而若要扩充高质量的审稿专家队伍,一方面可以实行利益上的激励,提高高水平专家参与审稿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招纳国外的高水平学者,尤其是国外中青年高水平学者,中青年是知识生产能力的巅峰期,不仅精力更加充沛、职务更少,而且对前沿问题的掌握更加准确,扩大审稿专家的地域分布也可以更好地避免审稿中的学术亲缘问题[23]。

4.扩大编辑队伍,培养复合型的编辑人才

当前国际一流学术科技期刊的编辑主要分为专业科学编辑和职业编辑两种,譬如《Nature》通过专业科学编辑全面负责稿件处理,而《Science》和我国多数科技期刊都是采用职业编辑+编委会的模式,职业编辑对编委会有高度的依赖,在超负荷的编辑工作中像是生产线上的工人[24],也会因流程繁冗而拉长稿件处理时间。如果编辑仅仅作为沟通编委会和作者、审稿专家和作者的桥梁,在初审筛选、审稿专家选择、专家意见分歧等需要一定专业科学素养的程序上会有局限,需要培养专业科学与编辑素养兼具的复合型人才,甚至是权威专家型的编辑。同时也需要提升编辑人才待遇,扩大编辑人才队伍,相比国外期刊,我国编辑队伍明显较小,而且目前我国领军学术科技期刊的刊文量相对不足,随着刊文量的提升和编辑责任的增加,编辑人才队伍需要壮大[25]。

结语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会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一面旗帜,在高教发展、学术组织、人才凝聚、创新引领、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协同发展既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必要方法,也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发展目标。本文分析了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协同进化的逻辑,以及高质量协同进化的路径,主要形成三点认识:其一,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具有互惠共生的协同关系,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互相提供进化的动力,学术科技期刊建设需要从协同性和竞争性同时入手;其二,从协同性的角度上说,学术科技期刊需要与精英学者协同研判高价值的实用知识和理性知识并进行选题引导,通过技术预见和倾斜支持建立未来知识竞争中的先发优势,严把质量关、落实“监-惩”体系,构建互相认可的良性学术生态环境;其三,从竞争性角度上说,需要通过科研评价改革降低优质稿源的流失,以邀约arXiv 平台高质量论文等非常规手段吸引高质量稿件,打造国际化的中青年专家审稿队伍,并且培养兼具编辑素养和专业科学素养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间的联系,推动学术科技期刊与高等教育的协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一流科技期刊高质量
科技期刊的分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