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迪 董 珊 柯菊青 黄 萍 陈 雁 袁 玲 陈秋菊
护理人员在灾害医学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与日常护理工作相比,灾害护理具有工作量大且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等特点[1]。灾害护理能力是指护士有效应对灾害事件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为[2]。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决定着灾害救援工作效率[3]。抗击新冠疫情经验表明,培养一批高素质灾害护理救援人员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灾害事件的关键[1]。目前,我国尚无灾害专科护士,急诊护士是灾害救援的重要成员[4]。本研究通过调查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旨在构建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培训模式,提高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
根据样本量至少是变量的5倍~10倍原则[5],并考虑20%的无效问卷率,本研究所需样本量为102例~204例。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8月选取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53家三级医院和68家二级及以下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急诊科工作时间≥1 a;(3)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实习、进修、轮转护士;(2)有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现阶段服用精神类药物护士;(3)连续3个月不在岗或已退休护士。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根据研究目的,在回顾文献基础上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称、医院等级、工作年限、学历、职务、是否接受过灾害护理相关培训等。
1.2.2 临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评估工具 由王恒等[6]设计,包括减灾/预防能力(8个条目)、备灾能力(20个条目)、应对能力(22个条目)、恢复/重建能力(5个条目)4个维度共55个条目。各条目采用 Likert 5级评分法,由护士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评价,从“做得很差”到“做得很好”依次赋分1分~5分,总分为55分~275分,总分越高代表护士灾害护理能力越强。本研究中,该问卷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89,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46、0.973、0.982、0.957。
将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临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评估工具导入问卷星,生成问卷链接及二维码。调查前,在中华护理学会护理灾害专业委员会及江苏省护理学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协助下成立调查小组,确定各样本医院负责人,取得同意后,遵循自愿参与和匿名填写原则,将问卷链接及二维码转发给调查对象。所有题项均为必答题,同一微信账号只可作答1次。共回收问卷962份,剔除填写不完整、填写时间<200 s或>1 800 s、选项全部相同的82份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48%。
由双人使用EPidata 3.1软件平行录入调查结果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统计描述与分析。对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灾害护理能力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与构成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不同特征急诊科护士的灾害护理能力得分差异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80名急诊护士年龄为21岁~57岁,平均年龄为(33.5±7.5)岁,其一般资料见表1。
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总分为92分~274分,平均分为(210.90±35.23)分,得分率为76.9%。具体维度中,备灾能力维度得分率最高(77.9%),减灾/预防能力维度得分率最低(73.7%),见表2。
表2 880名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得分情况
2.3.1 单因素分析 表1显示,不同职称、医院等级、职务、是否接受过灾害护理相关培训、是否参加过灾害救援应急演练、现有知识及技能能否适应灾害救援现场、是否经历过灾害事件、是否参加过灾害救援的急诊科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 多因素分析 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以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医院等级、现有知识及技能能否适应灾害救援现场、是否接受过灾害护理相关培训、是否经历过灾害事件是灾害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15.7%,见表4。
表3 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
表4 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总分为(210.90±35.23)分,得分率为76.9%,有待提高。从具体维度来看,备灾能力(77.9%)和应对能力(77.0%)维度得分率较高。急诊科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响应科室,应重视护士灾害现场救援应对处理能力提高,而备灾能力是应对能力提升的前提。减灾/预防能力(73.7%)和恢复/重建能力(75.6%)维度得分率较低。减灾/预防能力涉及风险评估,与多学科团队合作制订相应措施,了解传染病的隔离、检疫、净化、排污等原则,参与社区备灾教育活动,了解灾害各阶段护士任务,参与计划制定,明确个人角色等相关[6]。恢复/重建能力包括识别、制订以及修订灾害幸存者生理、心理、疾病等护理计划,分享灾害护理资源信息等[6]。减灾/预防能力为灾前环节,恢复/重建能力为灾后环节,我国灾害护理起步较晚[7],相关培训体系还不健全,对灾前及灾后能力关注不够。因此,应注重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培训体系建设,聚焦急诊护士防灾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培养,增加风险控制、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长期康复等培训内容。
本研究结果显示,职称是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且由表1可知,除高级职称主任护师外,初级职称(护士和护师)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得分更高。这与既往研究[8-11]初级职称护士得分最低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本研究调查时间处于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有关。初级职称护士是支援全国各地抗击新冠疫情的主力军,通过应对新冠疫情,其灾害护理能力得以迅速提升。这提示医疗机构应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灾害护理培训制度[12],以需求为导向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分层培养,以提升不同职称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院等级是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且由表1可知,三级医院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得分高于二级及以下医院。究其原因:一方面,江苏省应急管理厅与省卫生健康委大力推动应急医疗救援中心基地建设[13],确定多家三级医院为省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因此相较于二级及以下医院,三级医院急诊护士有更多机会参与应急救援实战培训;另一方面,江苏省护理学会自2008年起主要面向三级医院开展了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突发事件应对。这提示,相关部门应优化配置应急医疗救援资源,可通过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结对帮扶、远程教学等方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从而促进全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提升。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接受过灾害护理相关培训的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得分更高(P<0.05)。但仅有65.5%的急诊护士接受过灾害护理相关培训,这表明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力度不够。在职护士是灾害护理救援的主力军,目前江苏省尚未成立灾害护理专业委员会,在未开展灾害专科护士培训之前,应把在职护士灾害护理继续教育培训作为灾害护理开展重点,拓宽培训覆盖面。
本研究结果显示,认为现有知识及技能能适应灾害救援现场的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得分更高(P<0.05)。但仅有64.8%的急诊护士认为其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适应灾害救援工作。这表明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内容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培训形式主要为继续教育培训,通常由的急诊科教师授课或参与过灾害救护的人员分享经验,且培训内容以急救知识为主。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是否经历过灾害事件是急诊护士灾害护理能力的影响因素(P<0.05),这提示灾害救援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因此,一方面应完善培训课程内容,突出公共卫生灾害应对,根据灾害护理的准备期、始动期、灾害中期和远期4个时期[1]设置理论和实践课程;另一方面应革新培训形式。医疗机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培训护士特点,合理选择培训形式,如情景模拟演练、行动学习法、虚拟现实技术等。
本研究仅采用量性调查方法,且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变量不够丰富。下一步将结合质性研究方法从多维度开展调查,以期为江苏省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培训体系构建提供更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