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李兴悦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31
据有关资料显示,2022 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1076 万人,而2023 届普通高校学生的总规模估计将超过1158 万人,同比增加约82 万人。2022年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 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明确指出:“创业具有带动就业的乘数效应,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渠道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就业课程改革,将可以有效地缓解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的压力,进而带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提质增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写了题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的文章,认为促进高校双创的工作和发展,就需要加快促进高等学校科学与科技前沿、教学前沿的统筹发展,以高起点布局来推动科教统筹发展和产教结合机制的形成。
在我国,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将高校、企业、政府、科研基地作为合作的主体协同发展,对实现产业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十分必要。[1]当前,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双创教育培养工作已上升至国家重点建设的政策层面,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双创教育已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教育的培养与推广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双创人才的不断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全球数字经济浪潮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新技术、新需求给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冲击,高校应及时回应行业变革和科技创新带来的挑战,将新思维、新知识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3]2019 年5 月16 日,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信中强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4]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和教育都有所调整。政策方面,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经济并支持创新创业。政府加大了创业扶持资金的投入,提供了贷款减免、税收优惠等支持,以帮助创业者渡过难关。同时,为了鼓励技术创新,一些地方推出了专项资金和竞赛,以激发创新活力。教育方面,高校采取线上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线上平台成为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然而,线下实践活动受限,创新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所降低。
现如今,政府将重心逐渐转向经济的复苏和创新的发展,加大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鼓励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同时,政策可能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生态的建设,促进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教育方面,高校更加重视实践性教育,恢复线下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实际创业项目。高校加强与地方产业的合作,将创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提升创新创业的实际效果。
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不可忽视。高校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节点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机遇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愈发受到关注。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山西省1436 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包括学生角度、高校角度和政策角度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双创教育实践与策略进行探究。
学生角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持积极态度。70%以上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能培养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然而,约有40%的学生认为缺乏实际操作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提供更多项目实践机会,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高校角度: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但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仍存在提升空间。只有少数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跨学科课程,缺乏系统性。此外,调查还发现,学校的导师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学生缺乏合适的指导。因此,高校需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培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创新创业不应当是单一的课程体系,而应当和专业课相结合,创新突破,因材施教,从而更大程度调动学员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潜能,更有效地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的积极作用,给大学生带来更大帮助。[5]
政策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政策支持能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然而,约有3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了解不足,缺乏具体指导。因此,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向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政策,同时建立政策落地的监测和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实际效果。
据调查,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生需要获得帮助最大的就是专业培养和导师支持。据交叉数据分析,大学生因为对自身所学专业相关领域更熟悉,对所在行业的现状比较了解,因此创业的可能性更大,更愿意寻找创新就业领域。所以学校在对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他们的专业实际,因材施教,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高校要加强实践环节,增加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丰富项目实践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高校应优化教育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跨学科课程,提供系统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普及创新创业政策,提供具体指导,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要建立监测机制,建立政策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调整政策策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在跨学科领域内,协同学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个子系统的合作受相同原理支配,而与子系统特性无关”的理念。从系统论来看,人类社会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多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形成了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是通过多个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得以揭示的。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的高校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课程教育、校企联合、项目孵化、竞赛促教和导师队伍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创新发展和经济增长注入持续源泉。高校引导构建“以课程教育为主体、以导师队伍为指导、以竞赛促教为抓手、以项目孵化为提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新教育模式,即“五元协同”系统。
山西省高校的双创教育“五元协同”教育体系构建以协同学理论为指导,第一,要有一致的愿景,在协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各主体基于自身利益与价值,有必要拥有一个相同的目标。[6]第二,各主体社会功能所产生的作用均无法替代,课程教育、项目孵化、校企联合、竞赛促教以及导师队伍,各协同主体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优化高校双创教育体系,将技术、服务和平台进行对接。第三,制度完善。充分发挥竞赛促教优势,对校企联合项目展开有效的引导。第四,协同主体之间利益的兼顾与价值认知的统一也是重要的。
首先,课程教育是构建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中融入创新创业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其次,校企联合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途径。高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展项目、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的商业环境,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企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际指导,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再次,项目孵化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创业孵化中心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资金支持和导师指导等资源,帮助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创业项目。孵化中心还可以与投资机构合作,为优秀项目提供融资渠道,推动项目的发展壮大。此外,竞赛活动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举办创业竞赛、创新设计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获奖团队提供项目支持和资源。最后,导师队伍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来自企业界的成功创业者、投资人等作为导师,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导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创业思路,解决创业中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人脉资源。
表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五元协同”关键要素
新领域的迅速兴起具有迅速的成长速度,促进了传统企业和网络技术的深入结合,而且也在“互联网+”的新企业发展方式的道路上,创造了很多的发展机遇。利用“互联网+”构建“网络+教育+创新创业”的合作方式,多方通过交流、沟通、协商,形成联合意愿,从而达到了效率、供求关系和成本可控的良性循环。
“云平台”旨在整合教育、竞赛、校企、孵化和导师等五方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创新创业支持和培育环境。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在线社交,帮助大学生更高效地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创业生态圈。平台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涵盖创业思维、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等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板块,将校内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企业可以发布实习、项目合作等信息,学生可以在线申请。项目孵化区,为有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学生可以提交项目计划,平台提供导师指导、资源对接、资金支持等,助力项目落地。创业者可以在线管理项目进展,与团队协作。
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技术实战能力、创新思想和创造力,它应该作为一个创新、开源、协同、共享的技术创业项目的基础。[7]以高校合作为基本单元,通过进行合作体间的互补融合,以“云双创”构建为基础,结合“云双创”未来性系统,在特殊时期,“云平台”通过整合课程教育、竞赛促教、校企联合、项目孵化和导师队伍等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在线社交,搭建起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在引入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高校推动并完善“五元协同”各主体协同合作。
在“促六稳、强六保”方面通过各高校的“众创空间”做好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服务,通过校企合作的创业就业教育云服务平台的实施,形成“以课程教育为主体、以导师队伍为指导、以竞赛促教为抓手、以项目孵化为提升、以校企联合为平台”的“五位一体”创业就业新模式,搭建O2O 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推动创业就业教育改革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培育创就人才做出贡献。
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试点,遴选优秀学生,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度,定期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确保学习质量。构建“专业学习—模拟实训—素质拓展”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通过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和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专业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双导师”教师团队培育制度,师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学生实训过程、参与科研工作、承担横向课题等途径培养学生双创素养。同时,邀请企业师资与本学院创业就业导师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业就业讲座,例如针对创新创业大赛的优化培训,提高赛事成果。在导师遴选机制方面,建立严格的选拔制度,建立企业、校内导师数据库,对从事创业就业教育的教师提供专业系统化培训,构建“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师资”共同培养创新人才体系,项目科学合理制定培养计划,提升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针对性。
企业与学校通过“云双创”的方式开展双创指导与培训,采取“教师云指导+学生云备赛”,使得备赛与比赛过程更为高效,降低比赛运营、参赛成本与难度,形成参与度更高、覆盖面更广的以赛促创的新局面。校内使创新创业学院转变为高校在校内的创业就业孵化器,校外同企业合作,开展电子沙盘创业就业与模拟商战训练,企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项目进行跟踪与扶持,充分整合教育设施资源,加强孵化基地的服务作用,助力大学生双创项目落地实施,帮助大学生对接政府就业创业政策,形成“实践—理论—孵化培训”的创就人才培养实践体系。高校进一步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