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影响

2023-10-12 09:21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苏省镇江市212002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9期
关键词:耳石规管前庭

钱 嘉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苏省镇江市 21200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称耳石性眩晕,是指患者头部运动至某个或数个特定位置是发生短暂的阵发性眩晕及眼震,在临床中十分常见。除明显的眩晕症状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排便感,或出现心悸、暴汗等植物神经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平衡障碍,表现出行走摇摆、倾斜或摔倒等状况,少数患者甚至出现终身受累的情况[1]。该疾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群体,少见于40岁以下的青年或儿童。目前针对BPPV的主要治疗方法仍以手法复位为主,经临床结果证实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诸多报道证实,BPPV患者在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且存在时间不一头晕、眩晕、步态不稳等不适症状,导致迁延不愈。因此对于此类患者还需给予前庭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同时经过相关统计发现,BPPV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这可能与BPPV所表现出的眩晕症状与卒中等致残或致死率高的疾病症状类似相关,因此容易被缺少BPPV相关疾病知识的患者所猜忌,如未给予相应干预,将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颅磁刺激是治疗心理、神经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少不良心理对整体治疗产生的影响。目前临床关于前庭康复训练以及经颅磁刺激对BPPV患者已有较多研究,但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效果却鲜有报道。本文对前庭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对BPPV患者的实际疗效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2月—2022年1月收治的150例BPPV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抛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51∶24;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62.45±11.35)岁;病程1~50d,平均病程(7.65±6.88)d;累及左侧37例,右侧38例;水平半规管25例,后半规管5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48∶27;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61.86±11.28)岁;病程1~46d,平均病程(7.51±6.46)d;累及左侧35例,累及右侧40例;水平半规管28例,后半规管4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并于知情通知书签字。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BPPV相关诊断标准(头位改变引发的短暂性眩晕症状,时间1~60s,发作次数>2次)并确诊者;(2)HAMA评分超过7分鉴定为焦虑倾向者;(3)接受耳石复位治疗者。排除标准:(1)伴颅脑疾病或颈椎病者;(2)由其他因素导致眩晕者;(3)患有耳部疾病导致的眩晕症者;(4)患有其他严重脏器疾病或肿瘤疾病者;(5)认知功能不全或存在精神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干预。(1)Brabdt-daroff法:指导患者直立坐于床边,双腿自然下垂,随意放置双臂位置;指导患者迅速向右侧侧卧于床上,并使面部向对侧前上方偏转45°,双腿自然下垂于床边,直至晕眩症状消失30s后坐起,如患者未出现晕眩症状则静止1min后坐起,而后以同样方法使得身体转向左侧,两侧动作每日交替进行2~3次,根据患者的症状以及耐受性决定重复次数,最少不低于10次/d,持续10d。(2)Semont法:指导患者坐于沙发或软床上,将头部向右侧转45°,后快速向左躺倒,并使头与床接触30s,而后以相同方法倒向右侧,持续30s,3次/d,如练习后无晕眩即可停止该项练习。(3)Epley法:指导患者直立坐于床边,头向右侧偏转45°,并事先在患者身后放置枕头使其在躺下时垫于肩部。患者患耳向下快速躺下持续30s,而后维持现有姿态不抬头将头偏转90°并维持30s,恢复正体位将头及身体同时偏转90°并维持30s,而后缓慢坐起,3次/d。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器选用NK-IB02经颅磁刺激仪,指导患者戴上治疗帽,使其中的数个磁体环状结构分别覆盖前额、双侧颞叶以及小脑所在头皮投影区,设置电磁强度5~15mT,频率10Hz,40min/(次·d),进行脉冲波治疗4周,观察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1)使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状况,该量表的评分为0~4分,共存在14条子项目,>7分即表示患者存在焦虑倾向,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2)应用DHI(眩晕障碍量表)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眩晕程度状况,共计100分,其中0~30分表示轻微障碍,31~60分表示中等障碍,61~100分表示严重障碍,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眩晕程度越严重,有跌倒高风险。(3)使用BBS(Berg平衡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平衡状态,该量表共存在14条子项目,每条子项目对应一个测试动作,并赋予0~4级评分,共计5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平衡能力越好。(4)统计两组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满意度。疗效评定:将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且通过Dix-Hallpike试验结果呈阴性定义为显效;将患者治疗后头部转动后仍有轻微眩晕且Dix-Hallpike试验结果显示眼震时间较干预前明显缩短定义为有效;未满足上述条件者定义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的评价共存在3个指标,即“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情绪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HAMA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眩晕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DH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DHI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χ2=4.740,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4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33%,较对照组的86.67%有明显提升(χ2=4.438,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n(%)]

2.5 两组平衡状态比较 治疗前,研究组BBS评分为(26.16±4.66)分,与对照组的(25.42±4.5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BBS评分为(31.62±4.67)分,明显低于研究组的(39.55±4.28)分(P<0.05)。

3 讨论

BPPV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外周前庭眩晕疾病,头部位置改变所引起的短暂性眩晕是该疾病的主要表现,绝大多数患者还伴有特征性眼震,以及如恶心、呕吐等神经症状。相关统计表明,BPPV在健康人群中的发病为1.6%,终生患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在所有前庭性眩晕病患中占20%~30%,好发于50~60岁的中年群体,女性高于男性[2]。BPPV的基本病理主要是内耳囊肿的耳石(碳酸钙晶体)脱落进入半规管导致,而在患者头位发生改变时掉落至半规管内的耳石位置也随之改变,进而推动淋巴液在半规管内流动,致使患者产生眩晕症状。目前关于该疾病的诱发机制尚未明确定论,多认为性别、颅创伤、高胆固醇、缺乏维生素D以及偏头痛可能是促使耳石脱落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患有骨质疏松症以及血清维生素D下降的患者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复发率[3]。BPPV所引起的眩晕与头位改变有关,而头位改变至症状出现通常在1min以内,如反复刺激患者头部体位,可使患者对眩晕的敏感度降低,出现“疲劳”现象进而减轻症状。因此,临床可通过辅助患者进行相关训练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临床根据耳石部位将该疾病细分为前半规管、后半规管、水平半规管BPPV。如耳石脱落与后半规管,其刺激体位主要为起、卧床以及上下方位的低头、抬头等。而当耳石在水平半规管时,主要刺激体位为头位水平转动以及侧卧等。当耳石脱落如今上半规管时,受影响较小,主要受起、卧床体位影响,通常能够自我复位,呈自愈性。目前临床治疗BPPV主要采用手法复位,根据耳石部位的不同存在多种手法。但经统计发现,虽然部分BPPV具有自愈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手法治疗和静养后耳石会被慢慢吸收,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但仍有少数患者在治疗后仍旧出现复位后遗留头晕、头昏或不适感,究其原因在于耳石虽然已被复位至椭圆囊并被吸收,但伤及患者原有的平衡功能,中枢代偿调整尚需要一段时间[4]。同时有研究发现,BPPV患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健康人群,王晨欣[5]表示BPPV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容易使得患者的主观残疾程度增加,以及不必要的医疗投入,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同时过度的情绪应激还可能造成前庭功能障碍,引发患者遗留头晕。经颅磁刺激是目前临床治疗焦虑、抑郁、卒中后认知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等神经性疾病的常用疗法,兼具简便、快捷、无痛、耐受性强等多项优势,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广泛应用。在本文中,对研究组的75例患者在前庭康复训练干预基础上进行了经颅磁刺激,结果表明患者的焦虑评分以及眩晕程度有了显著改善。究其原因在于,前庭康复训练发展较早,在20世纪中也便以群体性平衡运动的方式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前庭康复训练技术更具针对性,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小幅度的前庭刺激手段如侧卧,一方面通过不断锻炼来增强前庭中枢减退的功能并产生适应,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大脑的调节机制,代偿部分前庭功能的缺失或调节大脑各功能区域使其重新协调,恢复患者机体平衡,减轻患者眩晕症状。而颅磁刺激是目前临床治疗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精神疾病的常用治疗方案,通过对脑部特定部位进行刺激,能改变多巴胺能神经传递,进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对皮质功能的重建以及改善脑细胞代谢状态有显著效果,使得受损的脑细胞得以恢复。在本文中,联合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低于进行单一方案治疗的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不仅能够改善BPPV患者的焦虑情绪,同时亦能使得患者术后眩晕症状得到缓解,取得更高的护理服务满意度,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同时本研究比较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平衡状态评分,结果发现研究组患者BBS评分较干预前有了显著提升,且高于对照组,提示对患者应用前庭训练治疗联合颅磁刺激,能显著提高患者前庭的可替代性和适应性,进而恢复其平衡功能。

综上所述,BPPV患者应用前庭康复训练及颅磁刺激进行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程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眩晕症状,恢复其平衡功能,相较于单一治疗方案更具优势,对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影响,加速患者康复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优先应用。

猜你喜欢
耳石规管前庭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神经内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分析
190例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半规管功能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上半规管裂发生率及其HRCT特征
你了解耳石症吗
动物也会晕车吗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