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娟
脑血管病中, 急性脑梗死较为普遍, 占比达70%,好发人群主要为中年患者、老年患者[1]。对其全面分析后发现, 急性脑梗死诱因复杂, 临床上汇总为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大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病、年龄、基础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其危害性高,短时间内进展较快, 在未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还会增加患者偏瘫、其他并发症风险, 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因此, 将早发现、早治疗作为目的,选取有效检出方式就成了研究重点[3]。在以上背景下,本文将抽取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60 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分析, 探究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的具体内容、最终成效, 详情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5 月~2022 年5 月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实验组, 同期60 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44~78 岁, 平均年龄(61.09±6.55)岁;女28 例, 男32 例;受教育水平:8 例大专和以上学历, 15 例高中和中专学历, 18 例初中学历,12 例小学学历, 7 例文盲。实验组:年龄47~76 岁, 平均年龄(61.47±5.83)岁;女29 例, 男31 例;受教育水平:10 例大专和以上学历, 14 例高中和中专学历,17 例初中学历, 14 例小学学历, 5 例文盲。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上报医院伦理部门后, 结果表示批准;②实验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后均已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并伴随不同程度的疾病症状[4];③两组受检者的个人资料齐全, 肝功能、肾功能均为正常状态;④对于本文研究, 在专业人员耐心讲解后, 两组受检者已完全理解, 并表示大力支持, 自愿签署同意协议;⑤两组受检者的精神状态好, 对本文研究中相关检查措施有较高配合度, 未出现严重抵触心理、排斥行为。
1.2.2 排除标准 ①伴随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②伴随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③凝血功能方面存在异常的患者;④精神方面有短期疾病史、长期疾病史的患者;⑤存在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⑥正常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完全丧失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受检者入院后均行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 在临床干预前, 对于受检者、家属的心理情绪, 工作人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与受检者积极交流,不断安抚、鼓励受检者, 在不同性格受检者中, 工作人员还应调整自我表达方式, 从而拉近双方距离;该过程中, 还可将急性脑梗死诱因、症状、危害性, 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流程、必要性为受检者及家属讲解, 对于部分抽象信息, 可借助电子产品将其直观化呈现, 从而帮助受检者较好地认识、理解, 扩展其自我认知, 提高检查依从率。
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具体如下[5]:在临床工作人员指导下, 受检者需在空腹状态下前往医院,抽取其肘部静脉血, 血样标本为3 ml, 抽取结束后, 借助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离心处理, 相关参数:离心转速3000 r/min、离心时间10 min, 将上层血清分离后, 对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检测, 所用方法分别为:免疫比浊法、磁珠法。最后, 对相关数据进行记录, 具体包括:血清胱抑素C、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受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水平。②比较实验组不同分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受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水平比较 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10.55±1.17)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67±2.46)s 短于对照组的(12.59±2.38)、(38.55±3.01)s, 纤维蛋白原(3.43±1.01)g/L、血清胱抑素C(1.68±0.52)mg/L 高 于 对 照 组 的(2.06±0.44)g/L、(1.15±0.11)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水平比较( ±s)
表1 两组受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血清胱抑素C(mg/L)对照组 60 12.59±2.38 38.55±3.01 2.06±0.44 1.15±0.11实验组 60 10.55±1.17a 28.67±2.46a 3.43±1.01a 1.68±0.52a t 5.958 19.687 9.633 7.724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实验组不同分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水平比较 实验组患者分为进展型29 例、完全型31 例。完全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11.48±2.0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1.29±2.98)s 长于进展型患者的(9.17±1.15)、(26.44±2.15)s, 纤 维 蛋 白 原(2.77±0.54)g/L、血清胱抑素C(1.39±0.22)mg/L 低于进展型患者的(3.98±1.03)g/L、(2.08±0.45)m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不同分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水平比较( ±s)
表2 实验组不同分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水平比较( ±s)
注:与进展型比较, aP<0.05
分型 例数 凝血酶原时间(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s) 纤维蛋白原(g/L) 血清胱抑素C(mg/L)进展型 29 9.17±1.15 26.44±2.15 3.98±1.03 2.08±0.45完全型 31 11.48±2.01a 31.29±2.98a 2.77±0.54a 1.39±0.22a t 5.414 7.186 5.752 7.622 P 0.000 0.000 0.000 0.000
急性脑梗死的典型特征为:起病急骤、进展快、短时间内会诱发多种并发症, 危害性较高[6];就此类患者来说, 疾病发作后, 其体内神经系统失调、内循环紊乱, 外在表现有中枢性高热、失语、感觉障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 甚至脑疝、死亡等, 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性较大[7]。
从本次研究来看:实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短于对照组, 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完全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长于进展型患者, 纤维蛋白原、血清胱抑素C 低于进展型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其原因深度分析后得出:血清胱抑素C 为蛋白酶抑制剂, 在肾功能检测中较为多见, 其临床意义为:对机体细胞内外蛋白质水解情况进行有效调控,通常来说, 该指标在人体中存在于多个组织中, 其数据相对较低;据了解,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 在发病后,其体内组织蛋白酶含量较高, 血清胱抑素C 水平也相对较高, 对机体凝血功能造成了破坏, 极易导致脑部缺血、缺氧等症状, 进而威胁生命[8-10]。与此同时, 凝血功能指标中的凝血酶原时间为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测的主要途径, 是一种水溶性蛋白质, 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疾病发作后, 体内凝血酶时间越短, 其纤维蛋白原指标越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机体反映内源凝血途径中应用价值较高, 能够对内源途径凝血因子缺陷进行测定, 从而对疾病情况进行有效诊断。而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完全型、进展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清胱抑素C 指标也有所不同, 前者是指脑组织完全损坏,后者指的是病情处于不断加重状态, 在临床检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疾病类型, 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效果[11,12]。
总之,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血清胱抑素C、凝血功能检验有确切效果, 可以鉴别疾病, 提高检出率, 诊断疾病的具体分型, 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较好, 推广意义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