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思政课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研究
——以韶关地区中学为例

2023-10-12 07:42曾雯蔚杨华山陈悦
科学咨询 2023年16期
关键词:双减协同育人

曾雯蔚,杨华山,陈悦

(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德育课,贯穿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因此,探索思政课中的多元主体协同共育,显得尤为重要。在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党中央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1]2022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加强“家校社教育统筹”也再度成为会议热词。[2]由此可见,协同育人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在“双减”背景下,新政策对“家校社”三方的教育责权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如何帮助家长找准自身在德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如何从社会层面做出调整以增强思政课协同育人实效,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整体来看,当前关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研究主要围绕高校展开,而针对中学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对协同机制研究多为理论层面,而实证研究略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实证分析,探讨中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困境及对策,以期为中学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完善提供有益借鉴。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分布

为深入了解韶关地区中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韶关市各中学初、高中学段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202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99.0%,调查对象年级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年级分布

(二)信效度检验

本次测量采用自编量表。在量表设计上,本研究将量表划分为3个潜在变量,包括思政课课堂教学深度(X1)、非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的推行(X2)、家长在思政课中的协同参与度(X3),借助Spss24和Amos26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其中,计算所得的克隆巴赫系数及CR值均超过0.8,问卷信度较高。同时,本次测量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且AVE均大于0.5,量表聚合效度较好。同时,该问卷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表2),说明问卷的区分效度良好。此外,由表2可知,模型的实测值均达到适配标准,说明问卷有较好的拟合度。

表2 区分效度检验结果

表3 模型拟合度检验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现状

数据显示,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渗透价值观引导(题项均分3.06)。但与此同时,对于思政课教师“能深入浅出讲解课堂理论”“能勇于批判假恶丑”“能贴近现实解决学生困惑”“授课内容与时俱进,有针对性”等题项,得分偏低(题项均<3)。

由此可见,受访学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理论功底不够深厚。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理论概括性强,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领会深度不足,则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把握。二是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空谈理论,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三是缺乏“讲”的艺术。缺乏学术性和表现力的语言会降低课堂教学的信度,也使课堂变得沉闷、枯燥。

(二)非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推行

据调查结果可知,当前开展“课程思政”的困境在于:一方面,能有意识地抓住时机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较少(“非常同意”仅占7%)。另一方面,受访学生认为,部分教师在备课中不能很好地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使之与课程教学融合。此外,还有77.5%的学生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合理协调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讲授时间。

从数据反映的现状来看,当前“课程思政”的难点,一是体现在“课程思政”的意识培养上,二是体现在实际操作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不是思政课教师一人的责任,也并非仅与思想品德课有关,而是关乎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3]因此,首先要加强对非思政课教师的思想动员,培养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其次,应从实践中着手,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最后,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为“课程思政”的顺利推行提供外力支撑。

(三)家庭在思政课中的协同参与度

根据数据统计可得知:67%的学生认为,“家长仅关心成绩,而亲子间的思想交流较少”。47.5%的学生认为家长在生活中“并没有做到言传身教”。同时,仅有28.5%的学生表示“父母会与我分享自己对社会时政热点的思考,并有意识地对我进行思想教育”。

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长的心理焦虑,但受制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桎梏,部分家长仍以成绩为导向而忽视孩子的思想动态。此外,家长不重视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教育引导也容易错失教育良机。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提升“显性思政”授课深度

1.坚持教学与教研齐头并进

教学与教研是思政课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研与教学的关系,以提升教师思想高度与理论讲解的深度。一方面,要将思政课理论讲透,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读及理论前沿的把握,能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拓宽教学思路。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就课题需要有意识地补充相关文献,通过文本解读,分析理论提出的现实背景,还原最初的语境,以加深学生对教材现成结论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学为教研积累了诸多实践成果,教研为教学创造了经验传承、共享与交流的可能。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坚持教研与教学两轮驱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稳教学,又要强教研。

2.立足社会实际,回应学生关切

理论源于实践,这决定了对理论的讲解必然要言之有物,不能回避社会现实问题。任何理论,如果游离于实际,难免会显得空疏乏味。教师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要树立问题意识,对社会现象要有自己的思考,以更高的政治觉悟分析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时局变化,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对每一知识点的讲解无须面面俱到,教师应分清重点、把握难点。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错误思想与言论进行及时匡正,并结合实际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促进其思想的转化。

3.掌握讲课艺术,提升语言魅力

思政课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因此,对教育者的语言艺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思政课应怎么讲,首先,提升语言表达的知识性。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抬头率”,在讲授中过多引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段子”,虽然从短期而言能活跃当下的课堂气氛,但从长期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政课理论的学术性,导致内容理论性失真。其次,体现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对知识点的讲解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砌,应明晰各章节间的承接和递进关系,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以便其对知识进行迁移。除口述技巧外,教师的语言魅力还体现在其肢体语言的巧妙运用上。教师应在授课时适时融入肢体语言,通过眼神互动、手势语等吸引学生的兴趣,巧妙地导入课堂。

(二)加快推进“隐性思政”同向同行

1.增强非思政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实施课程思政,必须理念先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一方面,应加深非思政课教师对思政理论的价值认同,通过深入的政策解读及理论宣传,增强对非思政课教师的信念教育。另一方面,强化非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协同意识。尽管不同学科的属性和特色不同,所传授的知识不同,但任何一门课程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指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因此,增强非思政课教师的主线意识,强化其对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任务共通性的理解。

2.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应建立符合课程思政特点的多元评价体系,兼顾不同的评价主体、采用多维的评价体系,以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评价主体包括班级、专业的思政课教师以及自我评价等。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的维度也要多元化。班级层面,滚动调研课堂实施情况,如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否机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学的时间分配是否得当,能否提升学生学习以及参与活动,尤其是参与和学科相关的公益活动的主动性。思政课教师对非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包括通过培训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方式是否得到更新,课程思政的意识与教学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自我评价包括对课程思政技巧的掌握度评价和及时的教学反思。在教学评估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如评价的结果与教师个人的绩效挂钩,对培训中表现优秀的团队及个人进行表彰等。

(三)深化思政课教学中的家校协同

1.破除功利化的教育倾向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4]然而,在升学竞争仍然存在的背景下,部分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依旧表现出较明显的焦虑、急进心态。要破除这种“短视化”“功利化”的倾向,首先,在社会舆论层面,应加强对舆论的监管,防止一些故意制造焦虑的言论在公共平台上不当传播,塑造良好的教育舆论环境。其次,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接受度,思想动态和情感需要,及时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与价值观的培养。

2.善用家庭教育助力思政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形式,能对家庭成员起思想陶冶、道德规范、行为约束的作用。在思政课家校协同的过程中,加强家庭教育要求父母一方面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行动标杆。另一方面,家长应重视陪伴的作用,在共同成长中促进孩子道德修养的提升。具体而言,可通过亲子“共读”“共赏”“共鉴”的形式达成教育目标。“共读”,即精选阅读的书目,通过不同层面的解读能加深孩子对知识的了解,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共赏”,如同看《觉醒年代》等优质的影视作品,在观看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历史的变迁,让孩子学习革命精神,珍惜当下。“共鉴”,即关注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局势变化,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在比较中培养鉴别能力。

四、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深化发展的新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孤立于社会诸因素而独立存在的,为适应协同育人发展的新趋势,提升基础教育中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着手,真正实现思政课的教育协同,促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减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