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

2023-10-12 17:19阮昆申
中国音乐 2023年1期
关键词:主课乐派作曲

○阮昆申

专业作曲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体系,除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音乐训练基础和写作的基本功,也需要加深其他艺术门类方面的修养,包括一些其他的知识,如美学、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在作品的审美认知和创作观起着很重要的因素。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主科教学基本上是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在这样的“小环境”教学模式中,主要靠主课老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授课习惯来进行,在学生基础无法整齐划一的前提下,需要主课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学习能力和思考审美方式,来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虽然在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有很详细的教学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作曲主科教学严格执行教学大纲中的各项要求,但缺少课程体系化的建设。在现阶段教学中,虽然教学内容以不同年级划分,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推进,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技术学习和理论学习等方面仍缺少系统性的知识储备。另外,如何根据学生的创作需要和学习特点,挖掘学生个性,提高思想深度,培养独立认识,做到因材施教,各有所长,逐步提高学生内涵,开阔学生视野,是我们在作曲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专业作曲课教学课程的标准

专业作曲主课的教学有其特殊性,不能一成不变地用一套模式化教学来针对不同特点、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学课程的建设需要在大的教学环境中寻找共性化特征,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的目标。

目前,作曲课教学的授课内容在学习传统作曲技法外,对浪漫后期,尤其是近现代音乐文献及技术理论的学习,基本是靠主课老师自己的一些积累和经验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另外还补充有一些其他的作曲技术理论大课,如现代音乐技术的课或者不定期的一些专家讲座、工作坊等,这样的授课形式虽然也能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一些作曲技术手段,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课程标准,其知识的储备和学习创作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作曲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作曲系作曲专业学生应学习了解20世纪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在作曲技术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各个时期经典音乐文献、总谱的分析等,这对学生是非常必需且有益的,这些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创作的具体实践也很重要。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中,对作曲课程教学和不同阶段学习,针对性地做了具体的课程标准,规范不同学年、不同学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扩大了经典音乐文献的浏览学习,具体设定了专业作曲(本科)教学学习的整体框架,作曲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对西方传统作曲基础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对西方浪漫时期经典文献的学习;对近现代不同时期作曲家的技术风格特征的学习和了解;在课程标准的内容里,也包括了一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对当代中国作曲家经典作品的学习和了解等。另外,也强调学生创作实践的学习过程,多给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平台。

在本科学习的阶段,按照教学技术要点分为:一、音高组织思维,包括音阶思维:西方大小调音高体系、教会调式、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与八声音阶、人工音阶音列思维——序列音乐、自由十二音、音程思维;二、材料与作品结构:主题动机材料的构建、动机发展的多样化手法(不同音乐历史时期的表现)、材料与曲式结构的生成、音乐展开与变奏;三、不规则节奏与节拍二十世纪节奏的扩展,节奏与速度在作品结构中的意义;四、织体与音色、音响音乐:点描主义与微复调织体音乐中的不确定性记谱法的创新;五、中国作曲家经典作品的分析。

综上所述,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在作曲课程标准的建设中,知识点及谱例包括浪漫时期的技术特征发展手法、现代音乐的一些技术手段,也涉及对中国作曲家作品的技术手法分析等,这不同于以前作曲教学中以作品体裁和曲式结构为评判年级、学期的难易标准。

另外,对各个年级考试制度进行全面改革。从2019年上半年开始,在院、系与“中国乐派”交响乐团的大力支持下,作曲专业的期末考试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考验,同时,在2019年下半学期开始,增加了本科二年级、四年级的期末面试环节,要求学生学习各个时期音乐文献总谱的技术分析和相关作品背景,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大量文献的学习,学生的写作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作曲教学是一门创作的课程,没有一本“教材”是从事作曲创作的“捷径”。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在作曲课程标准的建设中,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典范音乐作品中归纳出一些经验、方法、规律、原则,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加强技术理论的学习,学会思考,并通过大量音乐文献积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院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大背景下,探索适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学科发展的课程建设模式。目前,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作曲主课课程标准已初步成型并开始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应用。作曲教学中的教材建设和作曲课程建设,是以后作曲系作曲专业学科应该关注的工作重点。对此,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有一些粗浅的想法和思考:

1.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课程团队的作曲主课教学教材应用中,能体现系统的中外传统作曲技术和近现代作曲技法,让学生提高专业视野和文化素养。在具体作曲主课教学的教材中,一方面,体现培养学生专业的创作能力,掌握从室内乐到交响乐体裁的创作技术,在作品中达到技术的规范化及风格的个性化,展现一定的思想性;另一方面,拓宽学生阅读音乐文献的范围,对国内外近现代的音乐重要文献进行专业性的研读和分析,对各个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进行深入了解,将音乐分析与创作紧密结合。这需要主课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学习能力和思考审美方式,来进行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学。

2.注重学生全面、系统的技术学习和积累。例如,对西方各个时期作曲技法的学习、对自己母语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美学思想和审美的思考等等。针对这一问题,在教材的编写中应思考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学习与思考,不仅仅是当成“作业”或考试来完成,而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才可能培养出真正意义的作曲人才。

3.在教材的建设中,需要对作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作曲教学的内容做出相应调整。首先,对本科、硕士、博士设置不同阶段、不同深度的学习课程,对于不同的学习层次,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材对应课程标准,在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完善课程设置内容,明确各个学期需掌握的作曲技术要点及重点分析谱例,将谱例整理纳入教材中。

4.教材中也应该包含对学生的创作实践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推进学生创作实践成果展示,包括每学期学生期末作品音乐会、本硕博毕业音乐会及实践周音乐会等。让学生扎实掌握作曲技术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积累创作经验,提高专业水准。

5.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作曲”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着眼于“中国乐派”音乐创作的学科建设,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梳理和完善,优化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作曲主课的教学优势与作用。将当前国内外音乐研究成果转化到一线教学中,并从理论上升至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作的机会,冀望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中、西作曲技术,了解“中国乐派”音乐创作成果,体会“中国乐派”音乐创作成就,并在实践中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

二、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作曲人才

中国音乐学院秉承“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立“中国乐派”的举措。在“中国乐派”的积极倡导下,作曲系作曲专业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完善课程设置,加强专业建设和改革,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需要型人才。通过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课程团队的作曲主课教学,使学生提高了专业视野和文化素养,能够较系统地掌握中外传统作曲技术和近现代作曲技法,创作出兼具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各类音乐作品。

积累不足导致学生创作空洞的现象亟需重视,在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作曲”课程建设中,强调作曲技术的学习和积累,也注重大量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的积累,例如,对西方各个时期作曲技法的学习、对自己母语文化的学习、对中国美学思想和审美的思考等等。这需要加强文化的自我修养,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让学生能真正地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创作出真正有思想、有技术、有个性的作品。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并实施在创作中,这也是需要长期被关注的问题。

中国乐派“8+1、思政+X”课程体系作曲课程建设要求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重视中国音乐传统,融合中国文化精髓。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扎根于民族,创作具有时代风貌的当代中国音乐,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多年来,作曲系主科教学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以艺术创作为基础,文化修养为积淀,在学习西方古典及现代创作技法的同时,融合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艺术追求,力求培养出兼具精湛技巧和深厚底蕴的作曲人才。近年来,青年作曲学生创作出了越来越多的既具备高技巧、高水平,也具备高格调、高修养的作品。这些成绩与作曲主科教学的课程建设内容和教学方式是密不可分的。作曲教学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探索作曲教学课程建设的模式,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外,能够运用各种作曲技巧和作曲理论进行创作与研究,对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经典文献与音乐创作风格有一定的积累,最终培养出具有宽广学术视野和文化历史修养的艺术学子,在创作上注重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并富于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

猜你喜欢
主课乐派作曲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主课“副课”的说法不科学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邀你来我家
作曲心语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George Gershwin
将党的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作为团干培训主课的思考——兼议团校的教学改革
金湘:建设“中华乐派”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