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花
老常的五个儿子中,最不受待见的就是老三。
老大能干,那校长的头衔让老常在村子里十分受用,见到他的人都称呼老常为常校长老爹;老二精明,在单位里混得风生水起,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日子过得滋润;老四浪荡,一生在情海里颠簸,与几个女人纠缠不清;老五倒是乖顺,从小受宠,但耳根子软,遇事后没有主见。
唯独老三,没有什么手艺活儿,只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性格木讷,不善言辞,逢人贴上一张憨憨的笑脸,紧接着递上一支烟。那时老大老二在外上班,老四老五尚未成年,田里的脏活累活,老常总是指派老三去干。
老伴走得早,晚年的老常孤身一人,却坚持自己独住。随着年岁渐长,洗衣做饭成了难题,五个儿子凑在一起商量,决定每月轮流赡养。
老大家离得远,每次做好饭菜送过来,里三层外三层,老大下午要上班,放下保温盒就走了,父子之间的联系就像保温盒的不锈钢,有着明亮亮的材质,却始终无法热乎。老常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老大也没时间和他交流。
老二家伙食也不错,餐餐鱼,顿顿肉,荤多素少,一日三餐,准时准点。可是老二的媳妇做饭时顾及儿子的口味,米饭偏硬,红烧猪蹄也咬不动,碗里虽然堆得像个小山,老常只能拨拉来拨拉去,最后扔进了垃圾桶。
老四做过厨师,家常菜经过他的加工,色泽确实不一样,每次晒在朋友圈里,引来亲友啧啧称羡,老常也喜欢老四做的饭菜。老常喜欢喝点小酒,唠叨东家长西家短,可是老四没有耐心听这些,手机里的信息响个不停,不耐烦的时候便吼一句:吃你的饭,哪来那么多的话茬。
都说爹娘疼小儿,老常也不例外,从小偏心老五,家里有吃的,老常总给老五留得多些。但老五是个怕老婆的主,对自己的父亲只是表现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每次吃饭的时候,他们一家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活蹦乱跳的孙子身上,看着四五岁的娃娃上蹿下跳,老五小心翼翼地跟在后面,宝贝宝贝地唤着,还时不时地喂上几口,全然不顾老常默默无言的忧伤。
五个儿子中,就数老三家條件差些。老三做惯了田里的农活,没有时间在吃喝上讲究,而且不善厨事,家里有什么烧什么,烧什么吃什么。但是每次轮到老常来吃饭的时候,老三都是当作头等大事认真对待。
习惯早起的老三,往往来不及吃早饭,就赶去菜市场,从一个摊位挑到另一个摊位,这里瞅瞅,那里看看,刚刚宰杀的鸡鸭鹅还冒着热气,活蹦乱跳的基围虾,钻来钻去的泥鳅黄鳝……买回来新鲜的食材,他又开始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将猪蹄剁成小块,猪肚反复清洗,再用水焯一遍,和老母鸡放在一起炖汤,这是老常最喜欢的一道菜——肚包鸡。
老三已是古稀之年,却不遗余力地研究各种食物,留意着老常喜欢的食材。听说老常喜欢东门的红烧牛肉,老三便早早去排队;看到老常多夹了几次蜂蜜花生,又去超市买了几盒;听老四说,绞好的肉泥中掺点清水,再顺着同一个方向搅拌,做出来的肉丸子更嫩滑,老三便回家照样学样,老常果然多吃了几个。
饭桌上,老常没还坐下的时候,老三禁止全家人动筷,老三和老常挨桌而坐,其次是家人轮流入席,老三不停地向老常碗里夹菜。
老三给老常夹了一块鱼,说这块没刺。老常驳回去,我的傻儿子,没刺的鱼肉在肚子上,怎么会在鱼背上呢。
老三给老常夹了一只鸡腿,厚厚的肉质令一旁的孙子眼馋,老常却没有接,夹起了另一盘肥瘦相间的红烧肉,在嘴里慢慢地吞咽着。
老三给老常炖了一盘猪蹄,虽说色泽无可称道,但是又软又烂,适合牙口不好的老常,他不经意地多吃了几块。
饭后,老三给老常点上一支烟,如缕的烟雾在空中缭绕,又渐渐地荡漾开来,随之飘浮的,还有父子俩回忆着泛黄的往事,一个慢慢地说着,一个认真地听着。
老常起身的时候,老三便上前搀扶,老常不想面对自己的衰老,甩开了老三的胳膊,老三只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像个听话的孩子。
其实老三也有孙子了,八岁的孙子十分腼腆,平时不爱招呼人,但每次见到老常,总是大声问好,有时还送上自己爱吃的零食,老常一愣,或点头,或挥手,一脸微笑满意的表情。
左右邻居都说老常是个有福的人,九十五岁的高龄,面色朗润,耳不聋眼不花,子孙都孝顺。天气好的时候,老常还会一个人踱去公园晃悠。他坐在凉亭的椅子上,看太极拳,看广舞场,看打扑克,似乎想通了一些事情。
据说,老常走的时候,将祖传的一枚金镶玉戒指悄悄留给了老三。
责任编辑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