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峰
用“心”做好每件事情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女警基本上都是以从事文职工作为主,真正抓捕嫌犯、冲锋陷阵等危险工作,都是男警察的事儿。可朱晓丽却不是这样,她无论是在行动队还是在派出所,都是出了名的业务尖子。无论在哪一个岗位,她都全力争先创优;无论是哪一项工作,她都力争做到巾帼不让须眉。
2011年7月18日14时许,钱某与武某在某辖区一工地上因工钱琐事发生纠纷,钱某将武某打成轻伤。该案是因民事纠纷引起的案件,符合调解条件。朱晓丽做了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和解协议。双方对朱晓丽以人为本、周到细致的调解十分感激,多次提出要宴请她,均被她婉言谢绝。在朱晓丽工作过的地方,类似事例比比皆是。朱晓丽把辖区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群众信得过她,也把她当作自家人,大事小事都愿意向她诉说,乐意请她主持公道。
警察形象一般都是正义、严肃、勇敢、果断的,朱晓丽身上自然也少不了这些特性。用心办案,真心待人,则是朱晓丽特有的素质。在办案过程中,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朱晓丽会用她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去感化当事人,让当事人真心悔过,主动投案自首。人们常说,法律不外乎人情,警察办案更应该讲究人性化。朱晓丽用切身体会,不懈努力,感化了一个又一个当事人。有时候,小小的温暖不仅能让犯错的人知错悔过,还能让其重拾生活信心。
在“清网”追逃行动中,朱晓丽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改变过去以“追”为主的冷硬模式,转而把追逃工作的重心放在做好在逃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上。“劝”“追”并重,“法”“情”同施。“温情追逃法”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得到了在逃人员家人亲友的配合与大力支持,使追逃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也为被害人及时索赔到相应的补偿和精神上的抚慰,而且又和谐了警民关系,从而达到了以最低追逃成本获得最大追逃成果的目的。在朱晓丽和全所民警的温情规劝及强大的追捕压力下,先后有14名在逃嫌疑人到中疃派出所投案自首,中疃派出所的“清网行动”战果在全局名列前茅。
在朱晓丽所在的辖区,王某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上网追捕,一直在外躲避。朱晓丽先后10多次上门,耐心地做王某母亲的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某70多岁的老母亲终于被朱晓丽的真诚感动了,她拉着朱晓丽的手问:“警察同志,孩他父亲去世得早,我寡妇熬儿就这么一个孩子,他出了这么大的事,得坐几年牢啊?”朱晓丽拉着老人的手,诚恳地说:“大娘你就放心吧,只要努力做好受害者家属的工作,赔偿到了位,你儿子就一定能得到从轻处理。”
老大娘闻言,当着朱晓丽的面拨通了儿子的手机号码。电话里,老人家哽咽着说:“孩子,你快回来吧。派出所的朱所长到咱家都来了10多趟了,你老在外边东躲西藏的,到啥时候才是个头啊。快回来把事儿说清楚接受处理吧。娘老了,一天到晚都在想着你,娘想快点见到你啊!”一旁的朱晓丽意识到时机已经成熟,便立即接过手机,苦口婆心地和当事人直接沟通……
“朱所长,你别说了,就冲你这么为俺着想,为俺娘着想,我明天就回家自首!”在外逃亡10多年的王某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中疃派出所投案自首。
2010年春节期间,天一直下着大雪。大年三十上午,朱晓丽去所里值班,因为雪大路滑,车子根本无法顺利前行,随时都有可能滑进路沟,而此刻鞭炮声声,正是万家团圆的时间。车子还没到所里,朱晓丽就接到了所里转来的报警电话,说有个人刚才给母亲上坟时,发现母亲的骨灰盒不见了。朱晓丽简直不敢相信,偷啥的都有,偷骨灰盒干吗?并且还是在大年三十!
朱晓丽立即赶往报案地点,报警人言称,这事一定是邻居某某干的,因为他们两家有世仇。
朱晓丽寻思,万一不是他所谓的仇人干的,两家的仇就会越结越深,甚至会发生不测。当务之急,就是找到真正的“元凶”。
于是,她一边安抚焦躁不安的报警人,一边组织警察认真寻找线索,摸排嫌疑人。
经过三天的努力排查,终于找到了“盗窃”者。原来,在下大雪之前,几个顽皮的孩子在坟地所在的麦田里放风筝时,其中一个小孩无意中发现了墓碑下面藏着的“宝贝”。他掏出来一看,认为是一个养鸟的笼子,就避开其他几个孩子的视线,悄悄地抱着“笼子”往家走。路上,他遇到一个大一点的孩子,认出那是个骨灰盒,就训斥他:“你咋把骨灰盒往家里抱?这里面住着小鬼你不嫌害怕?”那小孩一听,吓得赶紧把骨灰盒丢到路旁一条小沟里,俩人回到家,谁也没敢跟大人说,并很快都忘掉了此事。
在小孩的指引下,警察从雪堆里扒出了骨灰盒,从而避免了一场潜在的邻里冲突。
多年来,朱晓丽以所为家,把“警民联系卡”作为联系千家万户的纽带,为辖区的稳定和谐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她将开展便民、利民、为民活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心中时刻想着的都是老百姓。派出所办证大厅配齐了便民椅、便民臺、便民茶、便民资料架、留言牌、明白卡等,为来所办事的群众提供了一个舒心的环境。她组织户籍民警主动上门服务,为孤寡老人解愁,为普通百姓解忧。她力主推行驻村入户制度,让民警自带生活用品与群众同吃同住,面对面交流,用心用情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情。
用“勇”彰显巾帼锐气
作为女人,谁都想穿漂亮的裙子。但是,作为派出所所长的朱晓丽,她在执行任务时,却从来不敢穿裙子。因为她知道,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案件发生,而她,要时刻保持一种冲锋的工作状态。
在朱晓丽任县公安局治安大队行动队队长期间,有一次她带领队员去办理一件毒鼠强案件,当包围了犯罪嫌疑人的院舍以后,发现人已经闻声而逃。但是,肯定会有很多作案工具和物证遗留在屋里。望着两米多高的院墙,朱晓丽大喊一声:“搭人墙,我来上!”平时的刻苦训练在这时派上了用场,只见她踏上“底座”的双肩,两手搭住墙头,用力一带,就撑起了双臂,一个燕子展翅,便骑在了墙头上。朱晓丽翻身跳进院子,打开院门,几位同事一拥而上,在屋子里起获了嫌疑人的作案工具,为后来法院庭审,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物证。
2011年12月21日上午11时,中疃派出所接到110指令:在中疃镇张板桥村有艾滋病人聚众闹事、打架。接到指令后,朱晓丽迅速带领民警出警。现场一片混乱,一些艾滋病人手持棍棒、农具等,正在追打群众。朱晓丽在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情况下,冒着可能被传染的危险,什么也没想,就立即冲进打斗的人群中……
“你想干什么!住手,我是警察!”朱晓丽迅速控制住了带头打架的艾滋病人。由于当时处理迅速、得当,避免了一场群体恶性事件的发生。后来有人问朱晓丽:“当时你不害怕吗?”她笑着回答:“事后想想还真有点害怕,但当时,想不起来怕。我只知道自己是个警察,当时我要是不上,就对不起自己这身警服!”
2016年7月的一天,时任双桥派出所所长的朱晓丽接到局领导的电话,说有来自中疃镇的200余名艾滋病患者,聚集在县供电公司大楼下闹事,请求她火速前往支援。
朱晓丽调离中疃派出所已经快一年了,而且县供电公司也不是双桥派出所的辖区,但“勇”字当头的朱晓丽接到指令后,立刻只身前往。
来到供电公司楼下,朱晓丽一眼就从黑压压的人群中瞅出了几个“核心”人物。她霸气地一挥手:“你们几个,跟我到办公室谈。招呼好你们带来的乡亲,让他们在原地等候,任何人不准胡来!”
当年朱晓丽在中疃派出所工作时,没少和这几个人打交道,他们也都多次领教过朱晓丽的厉害。所以,一看到自己的“克星”出马了,几个“头儿”都乖乖地跟着朱晓丽进了办公室。其他人见几个“头儿”都斜耷着脑袋一脸样,就像霜打的茄子,立马也都消停了。
很快,朱晓丽就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当地,由于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用电费用都是政府出资救助的,一些爱占便宜的非艾滋病户便患了“红眼病”。他们或明目张胆,或偷偷摸摸,把自家的电线搭在了艾滋病家庭的电线上。这样一来,供电部门不愿意了,要求全部整改,在整改结束之前,一律先停止供电。这一下可戳了马蜂窝,立刻引起了艾滋病患者的公愤,于是,便出现今天聚众闹事的一幕。
朱晓丽首先义正词严地说:“偷电是违法行为。虽然你们没有直接参与偷电,但是你们当中有些户的电线被其他居民搭接了,你们这样做是充当老好人,间接助长违法行为!”
朱晓丽接着又话锋一转道:“人家供电公司是做生意的,你们说说,哪一家愿意做亏本的买卖?”
朱晓丽先从法律的层面,再从道理的角度,指出应当主动抵制私接乱搭行为。最后,她温情地给大家分析道:“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特别对在座的各位朋友,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乱搭乱接电线,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万一有谁触了电,你们考虑过后果有多严重吗?无论于法、于理、于情,都不应该出现乱搭、乱接电线的情况。”
见几个领头人听得频频点头,朱晓丽感觉时机已经成熟,便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大家应该享受的,有关部门都会满足咱的。但是绝对不允许有人投机取巧,更不允许做出违法的事情来。从此以后,每一个艾滋病户根据家庭人口的多少,供电公司按月提供相应的电量。各家看护好自己的线路,以后谁家的电线被偷接、偷挂了,就停谁家的电,同时还要追究偷电人的法律责任。大家说,这样行不行?”
几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朱所长,你讲的话句句在理,我们都听你的!”
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群体事件,不到一个小时就被朱晓丽干净利落地化解掉了。坐在一旁的局领导,高兴地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用“义”融化艾滋病患者的灵魂
2017年6月初的一个上午,朱晓丽正在排查辖区内一个高考考点周围的治安及环保隐患,一位年近半百的女性骑着电瓶车,风尘仆仆地赶到朱晓丽近前。朱晓丽笑问:“李姐,地里的麦子收打利索了吗?下一季是点玉米还是种黄豆呀?”
“既不点玉米,也不种黄豆喽。”李爱琴一只手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另一只手指了指电瓶车前面的篮子。朱晓丽这才注意到,李爱琴骑的电瓶车购物架篮子里,放着一塑料袋新鲜的黄瓜和西红柿。
李爱琴拎起塑料袋往朱晓丽面前一递说:“大妹子,这是我在堂屋东边那块空地上种的,没上化肥,也没打农药。好几个月没见你了,心里直想得慌,我给你摘点来,快让你的同事都尝尝鲜。”
看到这一幕,人们会以为她俩是亲戚关系。但谁也想不到,这位笑容可掬的大姐,当初曾是个发誓与朱晓丽势不两立的艾滋病患者讨债“专业户”。
故事还得从八年前说起。
2009年10月份,朱晓丽刚担任中疃派出所所长没几天。有天上午,所里接到报警,有几个艾滋病患者在镇卫生院闹事。几分钟过后,朱晓丽就赶到了现场。只见一个40岁上下的“女汉子”手持一根木棒,领着几个人正在乱敲乱砸,走廊里到处散落着破碎的门窗玻璃。
朱晓丽大喝一声:“住手!不許胡来!”
领头的中年女子见朱晓丽是个30岁上下的女警察,根本就没把她放在眼里,嚣张地把两眼一瞪:“老娘是艾滋病患者,我看谁敢阻拦!谁他娘的上前我就咬谁!”说着,她转身用木棒继续敲打门窗玻璃。
擒贼先擒王。看来不把此人拿下,局面无法得到控制。朱晓丽想到这里,便几步跨到近前,一招背后擒拿,闪电般地将那人制服在地板上。大家还在发愣,朱晓丽已经牢牢地把那人铐了起来。
经过询问得知,聚众闹事的领头人是张板桥村的艾滋病患者李爱琴。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艾滋病患者到镇卫生院领取一种抗生素,可不巧那种抗生素暂时缺货。卫生院的负责人出面解释,可以等几天再来领取,也可以临时用其他药剂代替,治疗效果相近。但患者根本不容院方解释,以李爱琴为首的一帮患者找来木棒,开始了肆无忌惮地打砸闹事……
打蛇要打七寸。考虑到这是自己担任所长后处置的第一个艾滋病患者聚众打砸案件,朱晓丽暗下决心,一定要拿下领头人李爱琴,达到“打击一个,震慑一片”的作用。于是,她很快与局法制科和分管副局长取得了联系,要对李爱琴实施治安拘留。
令朱晓丽吃惊的是,处罚决定刚做出,李爱琴人还没被送走,她的手机便铃声不断,清一色都是替李爱琴说情的。
朱晓丽心知肚明,不把李爱琴“拿下”,就等同于自己被恶势力拉下了马,以后辖区内的治安形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朱晓丽寸步不让。她发誓,一定要打好第一仗,踢好“头三脚”,还辖区百姓一片和谐的天空!
傍晚,伴随着威严的警笛声,李爱琴被送进了利辛县拘留所。
八日之后,也就是李爱琴走出拘留所的第二天,朱晓丽来到了她家门前。见拘留自己的女所长来了,李爱琴气不打一处来。她斜了一眼朱晓丽,“咋啦,还找上门来了?”说着,她把自己的两只手往朱晓丽面前一伸,“有种你就再把我铐起来!”
“你没打砸胡闹,我凭什么铐你呀?”见李爱琴拉一把椅子自个儿坐在门一旁,朱晓丽便找了个小木凳,在她对面坐了下来。朱晓丽指了指她家房屋的东山墙,“前几天我来过你家一次,屋山东边那块地闲着多可惜呀!你把它翻一翻變成小菜园,既锻炼了身体,又能天天吃上新鲜蔬菜,多好呀……”
看惯了别人白眼的李爱琴,听着朱晓丽情真意切的规劝,慢慢地低下了头。周围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刺头”李爱琴,多年来没少给镇村干部和派出所警察找麻烦。可只要一看见一身威严警服的朱晓丽,李爱琴的心跳就会加快。朱晓丽察觉到,李爱琴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这天,朱晓丽办案路过张板桥村,特意又拐向李爱琴家。来到房前她眼前一亮,屋东边的那片闲地被耕作了,一半地种的蚕豆,另一半点的大蒜。朱晓丽心头一热,想道:虽然时令晚了点,但只要埋下了种子,便有了收获的希望!
回到所里,朱晓丽欣喜地对民警们说:“李爱琴有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了!”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所里的一位老警察悠悠地吟过白居易的诗句之后,接着说道,“我和她打了快十年的交道了。朱所长,不信你就等着瞧吧。”
果不其然,临近春节时,110指挥中心传来消息,李爱琴领着一帮艾滋病患者,到本县阚疃镇替一个“雇主”非法索债。
朱晓丽开着警车风驰电掣地赶到了案发地。见朱晓丽风尘仆仆地来了,李爱琴先是一惊,接着她疑惑地问:“朱所长,你是中疃的所长,这阚疃的事也归你管?”朱晓丽严厉地呵斥道:“带着你的人马,赶紧离开这里。到中疃派出所再说!”
刚进朱晓丽的办公室,李爱琴“扑通”往地板上一坐,然后一把鼻子一把泪地哭诉道:“朱所长,我对不起你啊!马上要接没过门的儿媳妇来家过年,我总得给她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吧?可你知道,我不生意不买卖的,哪来的钱啊?一个远房老表找我替他讨债,答应事成之后给我3000块钱辛苦费。可没想到我又给你添麻烦,让你丢面子了!”
“你好好想一想,你这么做到底让谁丢面子呀?要是你那没过门的儿媳妇知道你用这种方式赚钱,人家还愿意进你家的门吗?”朱晓丽拉起坐在地上的李爱琴,又递给她一条热毛巾,“没有钱可以先借着,以后慢慢还。可要是没有了脊梁骨,以后还咋能在老少爷们面前挺起腰杆啊?”
次日上午,朱晓丽来到李爱琴家。她把5000元现金往李爱琴手里一塞,笑着说:“接没过门的儿媳妇来家过年,不能只买一件衣服。大过年的,你说啥也得给姑娘封个压岁红包吧?”见李爱琴脸上写满疑虑,不愿收下,朱晓丽呵呵一笑,“就当是我提前送你儿子大婚的份子钱,到时候别忘了请我喝喜酒哟!”
李爱琴闻言,激动得泪如雨下,她一把抱住朱晓丽:“以后你就是俺的亲妹子了!”
用“情”铸就警营之花
朱晓丽常说,老百姓是咱的衣食父母,一定要拿出真情,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对待他们。
中疃镇张板桥村是利辛县艾滋病重点帮扶村,村内艾滋病患者近百人,有些病人情绪反常、思想波动厉害,给维稳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2013年10月,患者侯怀贵病情复发,精神压力大,常常以泪洗面,抱怨社会不公、政府扶贫措施不力,导致自己卖血换钱,染上了艾滋病。在其住院治疗期间,朱晓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拿出1000元钱给侯怀贵治病。直至2014年3月份侯怀贵去世前,朱晓丽多次到医院看望,耐心安慰侯怀贵,做通了侯怀贵及其家人的思想工作,及时消除了他报复社会的念头,并承诺以后会继续照顾其家人。侯怀贵的妻子感动得泪流满面:“朱所长,你真是菩萨心肠,俺该怎样报答你呀?以后就让我儿子认你做干妈吧!”
2009年,朱晓丽在一次下乡走访中,从村干部那里得知,侯娣、侯刚的父母因艾滋病双双身亡,姐弟俩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家境十分贫寒,面临辍学的危险。
很快,朱晓丽找到了侯娣、侯刚姐弟俩。看到他们瘦弱的身体和明显营养不良的面庞,朱晓丽非常心疼。当听说爷爷奶奶正打算让他俩弃学外出打工时,朱晓丽给姐弟俩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并嘱咐:“孩子,你们不能离开学校,一定要接着读书。放心,我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此后,朱晓丽经常利用周末去看望侯娣、侯刚姐弟俩,每一次,都会给他们带去一些好吃的和生活用品。姐弟俩渐渐把她当成了“自家人”。朱晓丽资助这对艾滋孤儿,一晃就是好多年。她资助姐弟俩先后完成了初中学业,又继续资助侯刚读完高中。2015年,侯刚顺利地考取了滁州某学院。
自侯刚步入了大学生活,每一学期开学前,朱晓丽都为他准备一个大大的行囊,里面装着衣服、鞋子、食品、日用品,还有零花钱。这种“妈妈行囊”,朱晓丽已经为侯刚准备了6次。每一次,返回学院的侯刚总在第一时间就给朱晓丽发来报平安的短信:“阿姨,我已经顺利回到学院,您要多注意身体。”悄悄地,侯刚对朱晓丽的称呼也发生了变化——由起初的“阿姨”变成了后来的“妈妈”。已经成家育子的侯娣,每次见到朱晓丽,都会甜甜地喊一声“妈妈”。
2018年春节过后,朱晓丽和往常一样,给侯刚备好了大大的行囊。侯刚临行前,朱晓丽又拿出4000元钱给他当生活费。侯刚执意不要:“妈妈,这学期我开始实习了,自己打工挣的钱够花了。”朱晓丽故意把脸一沉:“你大学快毕业了,要是遇到合适的,可以考虑谈对象了。你把打工挣的钱都存起来,留作将来结婚用。告诉你,你媳妇的‘三金费用,将来都由我来支付!”
在中疃鎮街头巷尾,在利辛县城镇乡村,在广袤的皖江大地,一个“艾滋孤儿警察‘妈妈”的故事,已经悄然传开……
对待群众,朱晓丽满腔热情;对待同事,她总是细致入微。
2017年4月的一个下午,朱晓丽所长和所里的干警对一周来摸排的治安形势进行梳理、归纳和研判。不知不觉中,早已过了下班的时间。当朱晓丽招呼大家一起到食堂吃工作餐时,干警王学成面露难色,他吞吞吐吐地解释说家里有点事,不在食堂吃了。王学成离开之后,朱晓丽觉得有点蹊跷,就悄声询问身边的一个同事。同事告诉她,今天无意中听王学成说,他老婆今天生日,今晚要给他老婆露一手,做点好吃的。朱晓丽听闻,赶紧扒了几口饭,和大家打了个招呼,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原来,今天是王学成妻子36岁的生日,由于白天都要忙各自的工作,早晨上班离开家时,王学成就向妻子承诺,晚上要亲自下厨烧几个可口菜,给她庆贺一下。
王学成赶到家里时,已经晚上8点多了。他赶紧下厨整了6个小炒,一家人高高兴兴围着饭桌刚唱完生日快乐歌,忽然门铃响了起来。王学成起身走过去拉开房门,一下子愣住了。只见朱晓丽手里捧着一个蛋糕,笑嘻嘻地立在门前。他诧异地问:“朱所长,你咋来了?”
“来祝福你爱人生日快乐呀。”朱晓丽一边走进客厅,一边不好意思地解释道,“非常抱歉,为了工作推迟了下班时间,耽误你给爱人过生日了。”
朱晓丽送来了特别的祝福,让王学成夫妇很受感动。一块蛋糕分量不算太重,但香甜的蛋糕里所包含的同事之间的友情,却是沉甸甸的。
柔情似火,能给人以温暖;悲情如冰,却是撑起事业的脊梁。
2011年11月3日,朱晓丽带领民警到宿州市做一名网上逃犯家人的工作。在临近中午时,她忽然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告知她小妹突发急病,送进了县医院正在抢救,希望她能尽快赶回家中……
虽然宿州市距离利辛县城不足120公里,只需1个多小时的车程就能回到利辛,但当时劝说逃犯家人的思想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朱晓丽在电话里和父亲说:“等办好案件就立即赶回去。”
又经过几个小时的攻坚,朱晓丽终于做通了逃犯家人的工作,同意让逃犯回来自首。可是,当她匆匆忙忙赶到利辛县医院时,她的小妹却因抢救无效已经离世。
朱晓丽的妈妈最疼爱自己的小女儿,她受不了如此打击,女儿的后事刚刚办理完,她便住进了医院。此时,正是“清网”追逃行动攻坚阶段,朱晓丽站在妈妈的病床前,强忍住自己的泪水。她不能在妈妈面前哭泣,那样会加重老人的病情。知女莫如母,妈妈露出淡淡的微笑,对着站在身边的女儿说:“晓丽呀,妈妈没有事,你就放心地去做自己的工作吧,等你忙好了,再过来陪妈妈。”
朱晓丽一步步后退着出了病房,在她转身的一刹那,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捂着自己的嘴,“呜呜”地失声痛哭……诀别小妹,痛别慈母,朱晓丽一路悲情,一路泪水,一路哽咽。同行的战友默不作声,只是一路陪她泪湿衣衫。
多少年来,无论是对待辖区群众,对待所里的同事,还是对待每一项工作,朱晓丽总是在细微之中献真情,用一片丹心,铸造绚丽的警花。
用“道”传承中华文化
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朱晓丽深谙依法治国之道,但作为一位出生在老庄故里的传统文化传承人,她更清楚“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朱晓丽将“法治”与“道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创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努力地探索着,悉心地实践着。
朱晓丽的婆婆是个女强人,20多岁就担任小乡的主要领导。朱晓丽还有三个大小姑子,各有各的工作。多少年来,朱晓丽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从无怨言。自打结婚那天起,直到现在,朱晓丽和婆婆之间从没拌过一句嘴、抬过一次杠,和三个小姑子之间也都亲密无间,胜似胞生姐妹。
朱晓丽常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孝敬自己的老人,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去为没能好好孝敬父母而感到内疚。还要尽力善待身边的老人,献出一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孝道,你不仅能收获助人为乐的好心情,当你自己老的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得到来自他人的温馨孝道。
2009年暑假开学,朱晓丽的儿子该升初中了。由于朱晓丽夫妇各自在不同的乡镇工作,没有人接送照应儿子,他俩便无奈地把儿子送到一所私立寄宿中学就读。
当时的学生宿舍没有配备电风扇和空调,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儿子只坚持了一个月就扛不住了。在一个周末,朱晓丽去学校看望时,儿子一把搂住她的脖子痛哭流涕:“妈妈呀,我热得受不了啦,我再也不在学生宿舍睡觉了,我要回家,我要回家里睡觉……”
朱晓丽听到儿子的哭诉,情感的闸门一下子被冲开了,她一把揽住儿子的头,痛哭流涕……
抱头痛哭的母子俩惊动了身旁一棵大杨树枝头抱窝的斑鸠,大斑鸠扑棱一下飞走了,留下幼雏待哺的声声哀鸣。
朱晓丽抬头望了一眼树梢的鸟巢,神态变得刚毅起来,擦去儿子的泪水,一字一句斩钉截铁地对他说:“孩子,我明天就打报告,申请回城工作。在报告批复之前,妈妈先请几天假。从明天开始,你就天天回家睡觉!”
听了妈妈的话,儿子先是一愣,接着又哭了起来,这次他哭得更伤心了:“我不要,我不要妈妈回来!爸爸说过,农民爷爷奶奶最需要妈妈的帮助,妈妈经常教育我,要助人为乐,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是我不好,我给妈妈添麻烦了。”
儿子似乎一瞬间变成了懂事的大孩子,但儿子的话却句句扎心。朱晓丽把儿子的头紧紧地揽在怀里,像是哺乳娇嫩的孩娃,忍不住泪如泉涌……
树梢的鸟巢里,那只被惊走的大斑鸠不知啥时又飞了回来,将两只幼雏紧紧地扣在自己的翅膀下。
一闪两年过去了。到了儿子中考冲刺的关键时段,按照原先的约定,朱晓丽不想亏欠孩子太多,把儿子托付给大学时的同学,家住涡阳县城的夏伟。老同学不负重托,慈母般的关怀换来丰硕的回报,朱晓丽的儿子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考。
2017年秋季的一天下午,朱曉丽正在辖区内一个社区开展矛盾纠纷隐患排查活动,镇政府派到邵渡口村包点的一个干部打来电话。
原来,邵渡口村小杜庄有一对老夫妻,虽膝下养有三子,但仨人各自成家立业之后,没有一个人愿意为父母双亲养老送终。仨儿子谁都不愿意让两位老人住在自家的楼房里,甚至都不同意老两口在他们的楼房前后搭个临时居住的庵棚。
无奈之下,老两口来到村子正中心那口老井处,在井口旁搭了个简易庵棚住了进去。老井是20世纪村里人唯一的饮水来源,后来,各家各户纷纷在自家门前打了压水井,那口老井便慢慢被废弃了。老井方圆半分地属于全村公用,老人占据之后,虽然一个庄的老少爷们谁也没说啥,但村主任不干了。他气哼哼地对两位老人撂下话:“仨儿子都不愿跟你俩一个户头,不问你们的事,我来照顾你们,给你俩报了贫困户,还让你俩吃低保。可你们总得替我想想吧?这个庵棚就像个毒疮一样,上级来检查卫生,你们知道要扣咱村多少分吗?再说了,万一你俩谁不小心掉进老井里淹死了,谁负得了这个责任呀?”
仨儿子不让进门,村主任又不让搭庵棚,老两口就找到了镇里下派的包点干部。这名干部正天天忙着抓禁烧工作,腾不出手来处理这件事,他知道朱晓丽是化解这类矛盾纠纷的行家里手,就赶紧给她打电话求援。
朱晓丽暗自寻思,这是一个不赡养老人的典型案件,一定要攻克下来,以达到震慑一大片的作用,不然的话,将会留下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第二天一大早,朱晓丽就赶到了老人的庵棚旁。她和老两口叙了一会话,记下了仨儿子的联系方式。
大儿子没出门,在村口开了个烟酒店,日子过得还算滋润。二儿子跟人家搭班子搞建筑,虽然活苦点,但不需要离开家,钱也不少挣。三儿子在外地搞平房堵漏,每年少说也有十几万元进账,碰巧他回来种麦子,也在家。
朱晓丽拿出手机,分别拨通了三人的电话,让老人的仨儿子立刻到庵棚处开会。
最先到的是老大杜正,他不好意思地低头蹲在了井口旁。
接着到的是老二杜经,他的裤脚还粘着几块泥巴。
最后到的是老三杜干,他着一身时尚衣服。
见三个人都到齐了,朱晓丽轻咳了一声,算是打了招呼:“我问过你们的父母了,当初给恁三个起名字时,就是希望你们仨长大后别胡混,都要正经干。”
朱晓丽扫了大家一眼,话锋一转:“你们仨虽然都各顾各地正经干了,却都把生养你们的父母拒之门外。”
朱晓丽声情并茂地接着说道:“父母一把屎一把尿,一粒汗珠摔八瓣把你们都拉扯成人,他们容易吗?乌鸦尚知反哺,羊羔且懂跪乳,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你们难道还不如畜禽?”
朱晓丽先从古代“卧冰求鲤”等二十四孝故事说起,接着她步步为营地道:“再给你们仨讲一个发生在现代的真实事件。说有一家人吃饭,爸爸妈妈和儿子围坐一桌,饭菜很丰盛。而旁边的小案旁,老人端着木碗,只盛着少量的饭菜。儿子放下筷子,走到墙角捡木块。爸妈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在做什么。儿子回答:‘我在收集木块,准备做两只木碗,等你们老了,我也这样对待你们。我的故事讲完了,难道你们三个希望你们的儿子将来像你们对待父母一样对待你们吗?!”
仨人都红起了脸。
朱晓丽见火候差不多了,立马厉声吼道:“你们有两点涉嫌违法:一是弄虚作假故意和父母分户,套取国家的扶贫财物;二是不孝敬老人。‘常回家看看可不是在歌里唱着玩的,现在已经立法了,你们到现在这样的‘家里看自己的爹娘,就不怕村里的老少爷们捣你们的脊梁骨吗?”
“对两位老人的归处,我设计了两套处理方案。一是把他们送进老年公寓,产生的费用由你们仨均摊。但有一点,你们仨要轮流每周前往探望一次,陪他们一起吃顿饭。二是两位老人轮流到你们兄弟仨家吃派饭,一月一轮换,离开谁家时称体重,如果在谁家老人的体重降低了,就追究谁的责任,这叫拿杆秤称良心!”
杜正瞟了一眼朱晓丽,怯生生地问:“朱所长,我还有一个方案,可以说一下吗?”
朱晓丽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可以,说出来听听。”
杜正一拍大腿站了起来:“我是老大,我得多担待,以后侍候两位老人的活就交给我吧!”杜经、杜干正在诧异,杜正几步跨到庵棚门口,扑通往地上一跪,声泪俱下地喊道:“爹,娘,都是儿子不孝啊,我这就接你们俩回家!”
没等杜正起身,杜经、杜干一左一右齐刷刷地也跪下了:“爹,娘,都是儿子不孝啊,咱这就回家吧!”
东方,一轮红日刚好跃上了竿头,笑眯眯地瞅着老井这边的风景。
朱晓丽驾车行驶在回所的路上。她一路沉思,在整个桥南派出所辖区,还有多少个像杜家老人一样,有儿有女却无人赡养的“贫困”老人呢?朱晓丽分明感到一个沉重的担子压在自己的肩上……她要组织所里的干警和村居辅警进行拉网式摸排,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来自儿女和社会的孝道关怀。
2017年7月下旬的一个午后,朱晓丽一行冒着酷暑,来到辖区蒋庄村小韩庄走访。随行的村干部向她反映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村民韩强(化名)家有一智力障碍的妻子,生有一男一女。韩强性格古怪,平时拒绝与他人来往。最近半个月,邻居从没见他妻子出来过,他家的房门也一直紧闭着。大家猜疑,韩强的妻子是不是有啥闪失。
朱晓丽也觉得情况有点不大对劲,便立刻随着村干部来到韩强的房门前。她推开一条门缝,发现大门被一根铁链从里面反锁着。喊了好大一会儿,韩强明明在屋里,可他就是不搭腔。
朱晓丽见状,厉声喊话:“韩强你听着,我是派出所的朱晓丽,请让你妻子走出来给我看一眼,不然的话,我要强行破门了!”说着,便大声吩咐随行的干警去找钢钳。
屋里依然是死一般的寂静。韩强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似乎在与警方比试忍耐力。整整四个小时过去了,朱晓丽见时近黄昏,担心天黑下来之后事情更难处置,就果断地抄起地上的大钢钳,上前打算剪断铁链子。一直躲在屋里窥视的韩强见状,赶紧现身搭话:“别剪,别剪,我给你开门就是了!”说着话,他一脸不悦地打开了房门。
朱晓丽一步跨过门槛,急不可耐地问:“韩强,你妻子在哪里?”韩强不情愿地抬手指了指卧室,随便往地上一蹲,深深地把头埋在胸前。朱晓丽赶紧走了进去,她发现床上躺着一位面部痴呆的中年女性。朱晓丽心细,她掀开女人身上盖着的床单,仔仔细细查看其全身,没发现身上有伤痕,浑身洗得干干净净,也没有异味,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由于无法与之交流,朱晓丽转身又来到堂屋。
可任凭朱晓丽如何耐心地询问,韩强始终一言不发,只将自己斑秃的头顶对着她。
见韩强刀枪不入,朱晓丽无奈地摇了摇头。她掏出一张随身携带的警民联系卡,往后墙的条几上一放:“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你以后遇到啥困难,可以随时拨打我的电话。”
在返回的路上,朱晓丽的心情十分沉重。她暗自发誓,一定要尽快找出韩强性格孤僻、自我封闭的原因所在,将温馨和谐的阳光投进他阴暗的心田。
但其后事情的进展,大大出乎朱晓丽的预料。
朱晓丽利用周末再去韩强家走访时,依然被拒之门外。她隔着大门苦口婆心劝说了半个小时,韩强上小学的儿子竟然从门缝里扔出来一张辱骂她的纸条。
朱晓丽接着换打亲情牌,通过韩强的妻妹送去了猪肉、现金。可韩强也是连门都不让进,从门缝里又把肉和钱扔了出来。
朱晓丽到学校打听韩强儿子在校的表现,老师把头摇成拨浪鼓:“哎,别提了,这孩子跟他爹一个秉性,一天到晚像个哑巴,跟老师和同学从不交流!”
经过调查,原先韩强与亲朋邻居的交往还算正常。他现在居住的两层楼房,就是他妻子的娘家人全额资助建造的。可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乃至全家拒绝与外人交往,谁也说不清楚。这让朱晓丽疑惑丛生,百思不得其解。
朱晓丽没有放弃,她又怎敢放棄?韩强自己如此,可他才十一二岁的孩子在他的影响下,对生活的态度竟也如此。以后的路还长着呢,孩子未来的人生走向,让她不敢想象……还是那句话,“没有打不开的心锁,只是你没有找到那把开锁的钥匙”。
朱晓丽暗自寻思,在打开韩强心结之前,要想方设法保证他全家一日三餐有饭吃,寒冬腊月冻不着。
既然他不愿意接受任何资助,朱晓丽就张罗着给韩强找活干。韩强有建筑楼房织壳子的手艺,朱晓丽便在背地里安排包工头,让他上门“请”韩强搭伙。活虽然苦点,但收入不菲,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有了保障。
冬天到了,气温渐低,朱晓丽买来毛衣棉衣,塞满一大包送到韩强门前。可韩强发现后,拎起衣服就扔到离家不远的干沟边。朱晓丽太忙,不可能天天亲自上门送衣服。她安排村里的辅警,每天把衣服包送到韩强的大门前。不知过了多少天,辅警忽然打来电话,说那包衣服找不到了,可能被韩强收下了。朱晓丽闻听,心怦怦直跳,此时的她是忧喜参半。忧的是,衣服会不会被别人拿去;喜的是,韩强果真愿意接受别人的资助了。
第二天上午,朱晓丽下乡路过韩强儿子就读的小学。她蹑手蹑脚走到孩子所在的班级窗外,当看到孩子身上那件熟悉的羽绒袄时,她一颗悬着的心才安置下来,随即,她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故事说到这里,朱晓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急切地打住她的话:“朱所长,韩强心里的疙瘩有望解开了吧?”
朱晓丽语气依然沉重:“截至目前,我还没真正打开他的心锁,我还在苦苦寻找那把钥匙。”她又理了理额前的刘海,面颊闪出一丝欣喜,“但我看到了希望。就在前不久,我去他家走访时,他没继续把我拒之门外,虽然仍没向我吐露心声,但当着我的面,他默默地流了好长时间的泪。”
此时,我忽然意识到,朱晓丽一直苦苦寻找的,岂止是一把打开韩强个人心结的钥匙,她要寻找的,其实是一把服务于千家万户,开启他们步入平安祥和人生旅途的金钥匙!
朱晓丽,女,中共党员,1977年10月出生,汉族,大学学历,1995年参加工作,一级警督警衔。先后任利辛县公安局春店派出所民警,利辛县公安局治安大队行动队队长,利辛县公安局中疃派出所指导员,自2009年10月起,任利辛县公安局中疃派出所所长,2015年8月任利辛县公安局双桥派出所所长,2017年2月任利辛县公安局桥南派出所所长,2019年10月起任利辛县公安局禁毒大队大队长至今。
从警20多年来,朱晓丽同志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该同志多次被省、市、县授予“三八”红旗手、“好警察”、先进工作者、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全国妇联、司法部评为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活动先进个人。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公安系统唯一获得者),先后当选“亳州好人”“安徽好人”“中国好人”。2017年5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称号,同年5月19日,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8年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文中涉案人员皆为化名)
责任编辑 王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