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智强
《燕食记》葛亮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7/78.00元
葛亮
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文学博士,作家,学者。现任高校中文系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著有小说《北鸢》《朱雀》《瓦猫》《七声》《戏年》《问米》《浣熊》《谜鸦》,文化随笔 《小山河》《梨与枣》等。曾获“中国好书”奖、“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人物”等奖项。
“引自郑玄所注《周礼·天官·膳夫》:‘燕食,谓日中与夕食。’”这是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扉页上的一句话。所谓燕食是指人们的午餐、晚餐,但这部作品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饮食的小说,也是一次探索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旅程。葛亮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智性表达,将广东饮食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巧妙地交织起来,创造出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虚拟世界。在这个充满味觉、感官和情感的故事里,葛亮在谋篇布局、人物塑造、叙事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创新之处无不凸显了他作为大湾区作家的别样视角和深厚写作造诣。
在书中,葛亮以香港同钦楼、十八行两家茶楼的故事为叙述主线,通过丰富的美食描写和深入的历史叙事,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烟火”世界,也勾勒出了个人命运变迁与宏大的历史风貌。小说中的食物不仅是人们口中的美味佳肴,更是百年粤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鸳鸯月饼”“八仙赏月”“鲍燕素斋”“般若素筵”“鹤舞白川”“牡丹菊脯”“熔金煮玉”等创意十足的食物在小说中如传奇般引入入胜。小说结尾处则写道:“然而岁月夕朝,在某一个片刻,时光凝结。这些人坐在了一桌,桌上是‘一盅两件’。端起茶盅,放下筷子。对面而视,味蕾深处忽而漾起了一模一样的气息。他们松弛,继而释然。”独到的岭南饮食话语构建彰显了作者别具匠心的审美向度,展示了岭南饮食文化的富盛和华美,也传达了人们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在描摹美食的同时,葛亮注重营造温暖而日常的场景。他以极具情感的笔墨,将食物的品类、味道、质感与人物的内心感受相结合,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美食所带来的愉悦。食物作为故事中的重要元素,是反映人物性格的“催化剂”,每一道菜肴不仅具有食物的属性,也是人物之间情感传递的桥梁,通过食物的烹饪、分享和品尝,增加了故事中的温情和亲近感。
而透过“饮食文化”这部厚重之书,葛亮将辛亥革命以来的家国情怀、岭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命运逐一呈现,每一道美食都如同一个时间节点,串联起人物的生活经历,并通过食物的演变反映了从清朝末年到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流变。这种深入“现场”的叙事方式让读者们在品味食物的同时仿佛穿越了时光,真切感受到历史的流转和变革,使得小说更具深度和内涵。食物在小说中也象征着“人生百味”的精神哲理,不断唤起人们对家庭、友情、爱情的情感记忆,在体现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同时,也承载着岭南饮食为人们留下的精神印记。
《燕食记》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葛亮用雄浑大气又细腻入微的笔触深入到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之中,描绘了商贾政客、革命志士、行会巨头等各色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使得这些虚构角色具有思辨性,并运用多维度的人物视角揭示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既将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又让叙事手法变得更有“活力”,将读者带入情节跌宕起伏的书中世界。比如主人公荣贻生作为“大按师傅”,内心隐藏着一段较为复杂的心路历程,通过作者的铺陈,他的追求、挣扎和矛盾得以逐步展现,令读者对他的人生故事产生共鸣。另一位主角陈五举亦是如此,在他凭借坚持和努力从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逐渐走向辉煌的历程中,他的情感起伏和内心变化为整个故事注入了生动的能量。葛亮叙述人物命运时十分注重细节和转折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世事的无常,比如陈五举从贫苦小子到茶楼掌厨的蜕变在小说中有充分的展现,这种生动的命运描写除了让文本真实可感,也让读者在情感上为人物的遭遇动容。
与此同时,葛亮在书中巧妙地“嵌入”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笔法,凸显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如荣贻生与陈五举的师徒情谊、荣贻生与秀明的婚姻,以及各种友情、爱情和家庭纠葛,为作品增添了层次感。这些情感纠葛在小说中交织出丰富的线索,使得人物更加具象和立体。
葛亮的《燕食记》是一部满载人情世态的作品,通过创新的谋篇布局、精湛的人物塑造、生动的美食描写,将一幅广阔而真实的岭南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部小说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于美食的渴望,也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关于人性、情感和历史的精彩故事。无论在写作手法还是情感表达上,葛亮均展现出了高度的创造力和深度的思考,这使得《燕食记》成为了一部不可忽视的文学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