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婷婷 卢敏
国家规划教材质量的高低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国家规划教材质量,既是长期以来我国教材建设的宝贵传统,也是新时代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举措”[1]。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评选历时将近2年,于2023年6月公布,共有7251种教材入选,其中包含314种全国优秀教材、44种基础课教材、3567种“十三五”复核教材、3326种“十四五”新申报教材,专业课教材占比高达93.15%。而对于黑色金属材料类专业课教材来说,“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遴选工作进一步调动了校企合作双方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指导和协助职业院校和出版单位建设精品教材和特色教材,推动教材配套资源和数字教材建设,助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并布局了一批编排方式科学、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的融媒体新形态教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放在第五部分,紧接“高质量发展”之后的突出位置进行部署,首次提出了“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强国崛起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战略判断。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载体。黑色金属材料类专业教材建设必须与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同行,与人才需求精准对接,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引领,切实增强教材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需要的能力、服务学生发展的能力。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大力优化院校专业布局,专业更新幅度超过70%。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显示,黑色金属材料类专业内涵升级明显,出版社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钢铁行业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清洁生产等相关教材。
“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尤其是内容建设,已经实现了从技术内容质量向精神素质内容质量(思政要求)的跨越[2],应该着力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全面落实课程思政要求,本着落实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三全育人、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为主线,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爱国、敬业、守正、创新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教材的各个环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的方案设计和编写实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立志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冶金专业英语(第3版)》为例,该版教材在话题、选材、语言等各个层次上严格把关,将文化自信、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教材,确保立德树人教育细致化、过程化,让学生在了解行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书中的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增加了课程思政模块,把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既有生动鲜活的钢铁工业发展故事,如“中国钢铁,用行动让世界更美好”“中国古代的钢铁冶炼技术成就”,也有无私奉献的钢铁行业人物,如“高炉卫士——孟泰”“邯钢经验创造者——刘汉章”“中国冶金物理化学之父——魏寿昆院士”等,还有举世瞩目的钢铁成就,如“亿吨宝武”“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卡脖子’难题”“C919大飞机”等(图1)。
图1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地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教精品教材建设必须坚持类型定位不动摇,在编写队伍、编写依据、内容选取、编写模式、教材形式等方面体现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因此,高质量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鼓励专业课程教材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等为载体,着力体现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将知识、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适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需要,满足项目学习、案例学习、模块化学习等不同学习方式的要求。
企业拥有工程实践经验,职业院校拥有教书育人的优势,科研院所拥有高质量人才队伍。注重吸收行业企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科研院所专家等深度参与教材编写,能充分吸收企业的典型案例[3],引入产业前沿内容,为促进产教融合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并通过“政行企校”协同破解钢铁行业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专业内涵升级与行业转型发展不适配、教育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难共享等痛点和难点,切实提高教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服务人的发展的能力。比如,在编写“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金属塑性变形技术应用》之前,作者团队进行了大量的企业调研,在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时紧贴企业生产实际,任务均来自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和现场问题,每个工作任务中都有“知识拓展”板块,介绍钢铁冶金前沿动态,结合中国国情、伟大成就、领先技术、发展理念,融入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的相关内容,如材料的氢脆、长度测量工具的发展、材料的组织形貌分析手段等,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以此扩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图2)。
图2
职业教育融媒体教材的创新势在必行,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需要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特色、教学宗旨,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4],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使数字资源与纸质教材有机融合,以教材为载体,对资源随时进行更新,实现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建设出版一批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编排方式科学,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的融媒体教材[5]。配套的数字资源包含但不限于微课视频、动画、音频、习题、彩图、课件等。比如,“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连续铸钢生产》适应数字时代要求,在纸质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了一体化的“数字化+教育”大平台,实现了与国家教学资源库、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的无缝连接,通过更新数字资源实现了教材的“活页”功能,尤其在重点和难点方面,增加了38个微课视频和15个现场工艺操作视频,切实提高了专业课教材的适用性和趣味性(图3)。
图3
高质量职业教育教材出版前,应该经过试教试用,经得住充分的教学实践检验,广泛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不断完善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教材出版后,编写团队和出版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钢铁产业升级新动态,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完善,并不断丰富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尺寸课本,国之大者。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坚持“政校行企”协同,而重中之重是发展“专精特新”教材,也就是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能精准服务钢铁行业企业,能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有助于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