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帅虎 张云飞 余志勇△ 任俊涛
(1.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1;2.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骨科大手术是指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以及髋部骨折手术(包括股骨颈、股骨粗隆间、粗隆下骨折的内固定手术)[1]。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此类患者日益增多[2-3],相应的骨科大手术也越来越多见。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且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4],常见原因为术中损伤造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5],栓子脱落则有引起肺栓塞可能[6],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有文献[7]指出,不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高达50%~61%。所以对此类患者行DVT 早期预防极为重要,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抗凝药物预防,但其在治疗中可能产生皮下瘀斑、出血等副作用[8]。DVT 属于中医学“血瘀”的范畴,常用方药如桃红四物汤、复元活血汤等。而近来不少研究[9]提出骨科大手术术后多气虚血瘀证,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口服,观察其对患者术后中医体质及深静脉血栓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参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0]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主症为面色淡白、气短乏力;次症自汗、脉虚或沉细、舌质紫暗有瘀斑。1)纳入标准:须是骨科大手术术后者;年龄60~75 岁;手术前均行下肢深静脉彩超明确无血栓者;无合并出血性疾病及术前未口服抗凝药者;术后中医证型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者。2)排除标准:术前辅检提示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精神类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术前即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因疾病需口服抗凝药影响试验结果者;不能或不愿意口服中药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0 月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下肢骨科收治的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6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 例,两组均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观察组30 例,男性13 例,女性17 例;年龄60~74 岁,平均(68.00±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龄63~75 岁,平均(67.97±3.00)岁。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TKA 治疗,由符合资质的专业医师操作。术后均采用积极预防感染、消肿止痛、常规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治疗。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抗凝(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0469),剂量0.4 mL,每日1次。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口服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40 g,当归尾6 g,赤芍4.5 g,地龙3 g,川芎3 g,红花3 g,桃仁3 g。水煎取汁,每次200 mL,每日2 次,连服10 d。所用中药由湖北省襄阳市中医院中药房提供。
1.4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当天及分别干预后的第5、10 日中医证候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判定标准[11]包括精神、二便、纳食、夜寐、面色、疲乏无力、舌象、脉象。其中前5 个症状分别是良1分、可2分、差3分;后3方面是无或正常1分、有或异常2分,将以上方面分数总和,满分21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体质证候情况改善越差。2)血液指标: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血液指标,包括手术前、术后5、10 d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等变化情况。3)双下肢深静脉彩超:第10 日进行彩超。4)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记录两组不良事件(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5)药物安全性评价指标:术后复查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评估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6.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使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中途无患者退出。两组患者术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0 d 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术后5、10 d 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术后同期比较,△P <0.05。下同。
术后10 d 10.23±1.57*△14.10±1.47*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n 30 30术后当天16.47±1.53 15.67±1.61术后5 d 14.40±1.45△15.37±1.47
2.2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两组手术前比较,两组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手术后5、10 d 的APTT、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Fg、DD 水平则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均P<0.05)。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s)
组 别观察组(n=30)对照组(n=30)时间术前术后5 d术后10 d术前术后5 d术后10 d APTT(S)26.88±3.96 30.01±3.34*△31.79±5.92*△28.15±4.06 27.76±4.28 28.03±4.26 PT(S)11.85±0.94 12.63±0.82*△14.05±0.94*△11.94±0.97 12.09±0.94 12.63±0.94 Fg(g/L)3.06±0.78 4.42±0.75*△3.81±0.79*△3.27±0.99 5.30±1.47 4.43±1.43 D-D(μg/L)1 973.00±2 135.89 1 216.18±222.04*△3 960.43±1 203.68*△2 493.33±2 649.18 1 542.33±281.59 4 891.07±1 275.05
2.3 两组术后DVT 发生情况比较 以第10 日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为准,术后两组患者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并且均未发生伤口感染情况。但术后第10 日对照组5 例患者发生DVT,立刻请血管外科及介入科会诊,行专科治疗后痊愈,未引起严重不良后果,治疗组无DVT发生。后续两组患者出院改为口服抗凝药物抗凝至术后3周,从DVT发生率来看治疗组占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DVT 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根据virchow三角[12]理论,血管壁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是DVT形成的3个基本要素。对于骨科大手术的患者,术中止血带捆绑、软组织过度牵拉、刀片切割等均可引起血管壁内皮受损,加之术前禁食及手术出血将导致血液浓缩呈现高凝状态,同时术后早期活动受限,在此多重因素作用下DVT 的风险大大提高,其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随着血栓堵塞程度加重会表现为患处的疼痛和肿胀,后续栓子脱落将会给患者带来沉重打击。因此术后早期预防极为重要。对凝血功能的监测检查可了解体内凝血与纤溶的强弱,以指导抗凝,其中APTT、PT、TT 反映凝血时间,若时间缩短说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形成DVT 风险高,需要进行抗凝干预,反之风险低。Fg 参与凝血,D-D 是纤维蛋白溶解后的产物,反应体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情况。故Fg、D-D升高是DVT形成的危险因素[13-14]。
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在术后需常规行抗凝处理,这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的思想一致,可见DVT 预防意义重大,但在实际临床中仍有部分患者出现DVT,这可能与其体质有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等条文,都指出了疾病和特殊体质的相关性,即DVT 可能在某种特殊体质的患者更多见。对于骨科大手术后的患者,术中及术后会合并大量出血,但失血与血栓形成并不矛盾。中医学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久卧耗气”,大量失血之后,气随血脱,气虚无法推动血液运行,进而引起淤血内阻,故气虚血瘀证[15]是本病基本病机。且有研究[16]指出气虚血瘀是骨科大手术术后合并DVT 的危险因素,本次研究也证实改善特定体质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确实可起到预防DVT 的作用。
针对其气虚血瘀证型,在治疗上可以采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进行治疗干预。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用补阳还五汤,其首见于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等组成。方中重用黄芪为君以补气,取其“气行则血行”之意,当归活血而不伤血,为臣药;赤芍、红花、桃仁、川芎活血化瘀,在方中辅助当归活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助其他药物发挥作用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发挥补气、活血、通络之功,虽然本方最初用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17],主要治疗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不能行血所致诸症。但目前已有多篇文献[18-20]报道补阳还五汤用于创伤及关节置换后的患者,结果发现补阳还五汤能降低DVT的发生率。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看,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呈亢进倾向[21],但治疗后观察组的APTT、PT在术后5、10 d 更高,并且FIB、DD 更低,同时从术后血栓发生率来看,观察组发生率更低,这与周晓聪等[22]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并能有效改善骨科大手术后(气虚血瘀证)早期血液高凝状态,降低DVT 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一是样本量较少,二是各样本复查节点可能不是高峰值,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