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煜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治理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后,我国的治理理论研究亦得到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紧紧抓在手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在探寻热点论域和捕捉学术前沿的基础上推动该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为文献搜索和分析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设置检索的起止时间为2000—2022年,并将与研究内容无关的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文献剔除,共得到有效中文文献249篇。在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可以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时空演化历程(见图1):2001—2013年相关主题的文献数量较少;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后学界围绕“治理”进行的相关研究显著增长,2014—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在战略高度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因此2020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及其相关主题的研究成果数量表现出跃升之态,成为热点议题,未来亦有很大的研究和创新空间。
图1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年度成果发表趋势图(2001—2022)
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关键词蕴含着文章的重点内容和关键信息。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确定国内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点研究论题,探索其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基于对相关文献热点主题探讨的需要,本研究选择了目前在知识计量方面功能较为强大、应用比较广泛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 V,以关键词共现技术绘制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高频关键词节点数为468,连线数为883,网络密度为0.0081,表明关键词共现频率较高;图中节点及标签字体大小与关键词的频次呈正相关关系。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热点主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展开,其出现频率最高,为134次;围绕在思想政治教育周围的次高频热点议题为社会治理(37次)、高校(19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7次)、治理(15次)、国家治理(15次)、国家治理现代化(15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11次)、功能(11次)。在以上计量分析和图谱绘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主题和内容比较广泛,体现了研究的立体性和丰富性。但也不难看出,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为整体概念的研究并未列于主题论域的前列,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词为中心形成显著聚类。具体可以归纳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四个主要研究视域:国家治理体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与网络空间治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图2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域下,学界探究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结构关系,也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展现的功能与价值。
1.结构视角: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少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概念和地位置于国家治理体系之中进行解析。从概念理解的角度,有学者认为,依照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本质上应当是一整套关于该领域各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则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各方面的统筹策划,可具体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文件[2]。从地位认识的角度,有学者指出不能仅仅以静态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而应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是观念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逻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地位也应当从这一相互作用的动态视角来体现[3]。亦有学者从历史纵度和现实跨度两方面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治理体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历史的向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全过程;从现实的整体性看,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各领域中。因此,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从系统论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广泛存在于国家治理体系总布局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作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且二者之间具有同一性关系。具体来说,二者的“同一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国家治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生命线;其三,二者最终都作用于“人”[5]。
2.功能视角: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界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出发,探讨其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方面的功能,如提高治理效能、促进人的发展、增强社会宣传等。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并进一步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具体路径[6]。有学者从三个层面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治理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功能,即建构国家治理所需的主流价值体系、培育国家治理所需的核心价值资源以及凝聚国家治理所需的价值共识[7]。有学者既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方面的功能,也意识到其在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国民素养的重要手段[8]。也有学者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出发,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治理的关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能归于宣传治理理念,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政治环境的变化,在宣传与探索的过程中通过服务于国家治理的独特功能,塑造其作为独立学科的形象,同时以新思维处理其与社会、政治的关系[9]。
在社会治理的语境中,学界一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另一方面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社会治理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融合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开展融合研究之前,有不少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与分析。一方面,将社会治理置于主体地位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治理体系多维图谱中的有效介入因素,并指出其在社会治理宏观层面和具体层面起到的整合、引导和凝聚作用[10];也有学者表明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的研究需要转换视角,应从生成性视角把握二者的关系,避免传统型规范视角引起的割裂状态,并基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质,指出培育价值共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治理的着力点[11]。另一方面,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同构性和关联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在本质上具有同构性,都是反映和反作用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现代化进程中将在深度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相互增益和共同变化的同构关系[12];亦有学者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治理在目标、对象及方式上的内在关联性和深度契合点,认为这样的关联性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治理实践活动中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强大合力[13]。
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
学界多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理论依据、功能特征和创新路径等方面加以研究。不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社会治理,其落实点都在于“人”。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共治理理论都是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理解,进而促进社会治理目标实现的重要理论基础[1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功能上,有学者将其划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政治功能体现为培养良好政治素养者以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经济功能体现为调动社会成员主动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文化功能体现为促进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15]。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整合、价值引领和活力激发三个方面:思想整合功能是指掌握各种社会思潮以及整合多种思想价值观念;价值引领功能是指通过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社会治理目标的正确价值观;活力激发功能是指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能动性和创造性[16]。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路径上,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治理多方协调,才能较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该学者提出的结合式路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多方治理主体共同育人的合力机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不同社会群体的良好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政策、社会规范、核心价值观等的“显性”宣传和“隐性”渗透的全覆盖,运用“刚柔并济”的治理手段调节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关系[17]。
高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域。学界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进行研究时,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之维和创新发展之维着手。
1.理念建构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
治理的本质是协调与合作的系列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协调的发展过程。目前,学界从治理理念中提炼出多元性、协同性、互动性与整体性等特点,并将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向治理体系的转型中;从治理视野构建出多中心治理、协同治理、整体性治理等具体理念,使治理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开始得到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有学者认为传统的行政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管控的单一性,而现代高校治理强调多方相关主体互动的多元性,其权力向度亦是多元的、相互的[18]。与之相似的还有发起于20世纪末西方社会的多中心治理理论,“多中心”是指“有许多在形式上相互独立的决策中心。它们互相重视对方的存在,相互签订合约,并从事合作性活动。”[19]国内有学者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进行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分为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代表的领导主体、以高校行政部门为代表的执行主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者为代表的参谋主体、以学生及社会力量为代表的反馈主体。在以上多主体合作共治的制度安排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不再是以政府为单一中心的治理格局,而形成多个中心权力分离、平行运行的模式[20]。也有学者借助公共管理学科中协同的概念,运用协同治理理论蕴含的不同子系统间相互配合与平等协作的特性,构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新模式,即拓宽参与主体、打造扁平式组织结构、整合多方资源[21]。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碎片化问题,有学者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对其进行深入探讨,认为该理论系统思考、协调整合、相互涉入的方法与当前高校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期望通过各类演化机制与控制机制的全方位互动,逐步建构整体性高校育人管理新模式,最终形成“大思政”格局[22]。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研究方面,学界的观点主要以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作为区分。一方面是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宏观视角出发。如有学者基于治理现代化的视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强调正确处理多方关系,将“中国之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协同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管理、队伍、评价等多重体系[23];也有学者从学科研究的全局视角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动态性和连续性特征,并指出要在深化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和评价体系的不断科学化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创新发展[24]。另一方面是从话语、角色等视角出发,挖掘微观层面的创新发展之法。如有学者从话语适配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揭示了高校传统话语疏离现实、渠道单一、缺乏新意等问题,并提出了以现代性的治理理念为理论依据的一系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调试路径[25];亦有研究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切入点,论述了高校组织员这一角色的生成逻辑、角色定位与角色塑造,指出高校组织员应是多元治理协调的推动者、多元治理方法的实践者和多元治理时空的监督者,最后提出高校组织员要明确其职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之处,并通过角色学习、角色实践和角色调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26]。
学术界在网络空间治理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寻找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出发点,然后聚焦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现实问题及治理路径。
1.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之“治理”关联
学界的部分研究涉及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涵盖了二者的特性、要素及其逻辑关系。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与社会科学领域的联合下,如今的网络空间不仅是简单的技术概念与场域概念的叠加,更包含了主体借助技术在网络这个场域中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介入网络空间,发挥其治理功能[27]。网络空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还体现为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手段和形式[28]。有学者从大数据治理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中总结出二者的三个契合点,即大数据的多样复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相吻合,大数据的高速传播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治理要求的时效性相符合,大数据海量信息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个性化和精准性的需求相契合;在寻求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后,要继续从治理方式、教育内容、过程评价、传播路径等方面推进大数据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29]。
2.网络空间治理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路径
学者普遍承认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发展契机、提供丰富资源。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找出网络空间治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问题,并探寻治理方法和创新路径。综合来看,国内学界在该研究领域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网络空间下的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危机”、大学生心理健康受损与行为失范、教育内容失序与信息势差等。有学者指出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网络秩序混乱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舆论信息冲击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教育阵地变化消解原有思政教育的布局,信息势差导致主体对网络信息资源选择的分化等。对此,该学者提出了加强信息识别和过滤、拓展思政教育新空间、打造多元化的思政课堂等路径[30]。也有学者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技术、环境等变量,探索网络空间治理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其提出的问题与解决路径与已有研究总体契合,创新之处在于强调打造内生性内容供给模式,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层次、深度开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扩大内容传播圈层覆盖上下功夫[31]。亦有学者研究大学生在网络空间活动中面临的问题,深刻地揭示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正在消解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主张在网络空间的内容治理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正确的目标和方向[32]。除了上述从某些具体层面指出的问题和对策外,有学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对网络空间治理下思想政治教育所显露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描绘出具有整体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蓝图,以期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方法、路径和机制创新[33]。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相关研究文献的总结和梳理,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越来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议题。总体来说,已有研究呈现出视域多元、理论丰富的特征。学者主要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高校治理以及网络空间治理等视域,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在其中的角色地位、功能效用的研究;或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文化理论和其他学科的生成性理论、整体性理论等多种理论为基础,阐释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对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
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本体研究欠缺,概念含混不清。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多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和高校治理的视角切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本身的研究较为缺乏,且成果集中于现代化或现代性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研究。如有学者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体特征、形态特征、运行特征、组织特征和效能特征[34],也有学者从注重协同发展、坚持问题导向等具体方面探讨了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35]。可以看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这直接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概念的界定不清。不论是基于西方治理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涵阐释,还是将其置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视域下的概念解析,虽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内容,但若无法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本身的核心涵义,只会使该领域的研究博而不专。在近年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中,有学者选择现代性为研究视域,对其基本内涵从育人理念、主体、权力运行、空间和时间等多个维度作出阐释[36]。该研究有其前瞻性,但仍未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其二,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不足。从既有文献可以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视角众多,但多关注各种理论探讨,着重其生成逻辑、基本特征、价值要义等问题,忽略了该领域的现实需求。学者提出的各项创新路径的依据以学理论述为主,鲜有学者进行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实证分析和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如此可能导致已有研究所总结的治理优化路径难以与现实需要确切吻合。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以理论叙事为主,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与现实的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综合梳理,笔者认为未来学界的研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深化。一是增进本体研究。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视域下的相关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领域研究方向的先导,亟待拓展的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与方式的研究。今后学界可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自身的体系展开研究,如治理内涵的发展、治理现状的考证、治理结构的优化、治理效能的提升等。二是准确界定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概念的内涵式发展是其体系发展的客观需要。概念界定是一个领域开展研究的基点。学界一方面要注意区分各种视域下相关或相近概念的差异,从概念的整体性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核心涵义;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治理理论的同时,要考察我国的现实国情和独特语境,充分体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独立性,准确定义概念内涵。三是深化治理路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路径的研究若不能为治理现实问题提供实在的破解之道,再精妙的理论建构也只能沦为空中楼阁,而达至理论研究与现实治理相适配的最佳路径是让研究回归实际治理过程。因此,要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实证研究,将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深入个别案例研究相结合,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实性、整体性以及细节性的把握,从而增强治理路径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