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一篇令人终身回味的童话

2023-10-09 17:55张黎明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皇帝的新装行骗新装

张黎明

也许连安徒生自己也未能料到,一篇本来写给孩子的童话,却能够让后世不同国度的人们终身回味。由于认知水平较低、人生经验欠缺,孩子读这样的童话,常常会停留在骗子的狡诈、皇帝的愚蠢和可笑等浅层次特点上,只有成年人才更容易真正领悟故事所包含的深刻意蕴。正如有学者说的,《皇帝的新装》其实是一篇写给成年人的童话,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它是一篇常读常新的童话,虽然我们对故事本身早已耳熟能详,有关的文本解读文章也很多,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品读和探究时,仍然能从中获取不少新的感受和启迪。事实上,让七年级学生在认识上达到成年人的深度与高度是不太现实的,但教师在教学时为其指出一个深入思考和品悟的方向,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无疑是必要的。

一、骗子为什么会得逞?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童话的大意,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古代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读者也许会这样想:皇帝不是一般人,怎么会那么容易受骗呢?想来是骗子的骗术太高明了,以至于连皇帝这样的人都会被骗。其实,读了这篇故事便知道,骗子的骗术也未必高明到谁都无法识破的程度。最后由一个孩子来拆穿西洋镜,就说明骗子行骗是显而易见的,并不需要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去识别。问题是,既然骗子的骗术可以一眼识破,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都会被蒙蔽,让骗子轻而易举地得逞呢?问题可能并不在于骗术本身,而在于那么多人有可能是心甘情愿地被骗。这里面的原因无疑十分复杂而深刻,需要超越故事本身,从更宽广的视角去分析。

仔细品读故事便知道,骗子能得逞的奥妙,全在于精心编造了一个“完美”的谎言。骗子说,“他们能够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这虽然有些夸大其词,但毕竟还没有超出人类的认知范围,因而“最美丽的布”还是可能存在的。但是,“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显然就超出常识的范围了,应该说稍微具备理性的人,都不会相信世界上真的会有这样的衣服存在。要说骗子高明也就在这里,他们巧妙地运用语言设置了一个陷阱,不愁没有人不心安理得地跳下去。孩子们涉世未深,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究竟有何机关,所以他们阅读时往往会忽略这一节。但凡成年人都心里明白,世界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让一个人从内心深处,老老实实、痛痛快快地承认自己并不聪明,尤其是在他人面前大胆承认。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有很多人,不见得会为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而发奋,但却可能会为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发愤甚至发疯。

故事读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骗子的本领,他们其实是十分厉害的心理学家,非常透彻地了解和洞悉人类的弱点——人的虚荣心。正如故事中的这位皇帝,“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最大的爱好是“非常喜欢好看的新农服”或者“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既然皇帝有这样一种特别的爱好,而且也“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骗子自然要利用皇帝的虚荣心,从他的软肋下手,巧妙而轻松地骗取他的钱财。骗子算定,皇帝既然十分喜欢虚荣,说明他内心非常缺乏自信,同时也就缺乏应有的霸气,所以他们才敢肆无忌惮地行骗。与一般的骗子惯于使用花言巧语不同,这是两个高智商的骗子,他们为皇帝也为其他更多的人,设计了一个绝妙的逻辑陷阱,那就是:凡是称职的、聪明的人,都能看见这奇妙的衣服;反之,凡是看不见这衣服的,也就都是不称职的或者愚蠢的人。这样的谎言如同具有神奇魔力的咒语,一下子就掐住了人们的命门,谁会由于看不见那套神奇无比的衣服,而愿意落个傻子或者不称职的名声呢!于是上至皇帝大臣,下至普通百姓,人们都仿佛中了邪似的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无一例外地掉入了骗子的陷阱中。而那两个骗子如同高明的导演,让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听从他们的指挥,上演了一场滑稽而荒诞的闹剧。读完故事我们不由得陷入沉思,究竟是骗子太诡计多端,还是人们太虚荣太愚蠢了呢?我们究竟是应该一味地去谴责可恶的骗子,还是应该对自己常有的盲从和轻信作出检讨?是骗子巧妙地剥去了人们虚伪的外衣,还是人们自己在不经意间暴露了灵魂上的痼疾?这些都是这篇童话给我们提出的尖锐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行骗与被骗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不光动物之间存在欺骗行为,甚至连植物之间也会发生欺骗行为,只是这种现象在人类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骗子的手段与防骗的智慧也都在随之进化。只当我们仔细研究受骗的案例,便会发现受骗有时也会成为一些人的需要。具体到这篇童话故事中,騙子声称可以织出世界上最美的布,自然明白他们仅拿这个去游说皇帝,恐怕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万一皇帝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愚蠢,他们该如何全身而退呢?因此骗子算计到除了要满足皇帝的虚荣心,只为他做一套凡人俗眼无法看见的衣服还不够,还需要认真研究皇帝的实际需求,否则他们的行骗计划很可能破产。于是我们读到皇帝这样的心理活动:“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可见,骗子的智商实在不低,他们不仅瞄准皇帝的弱点或缺陷下手,同时也想到皇帝也会有“正经”的需求,而这也正是皇帝非常想得到的结果。这样看来,骗子所设计的陷阱便具有“双保险”的特点,皇帝既想穿上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同时也想检测自己的属下是否称职,所以他想不跳进这样的陷阱都难。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实际需求太强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或隐匿自己的理性,而这正好为骗子行骗打开了“绿灯”。

二、皇帝完全是个白痴吗?

安徒生笔下的这位皇帝,自然是十分愚蠢的,但要说他完全是个白痴,恐怕也未必如此。他其实在最初也是有所怀疑的。

骗子在装模作样地织布的时候,皇帝心里便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这样想,自然反映出他心情的急迫,但也包含他的一丝疑虑,说明他并未对骗子深信不疑,而是有所保留的。不过理性的一点点火花,只是在他的意识里闪了一下,便被骗子设置的语言迷宫和逻辑陷阱给吞没了。“当他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的时候,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然。”虽然皇帝对骗子有一丝疑虑,但他最心虚、最担心的,还是怕被照妖镜照出自己的愚蠢,所以他不敢亲自去看布织得如何了。但这是难不倒他的,他自己不好贸然去,于是便接连派两位大臣先去查看一下。这样既可以避免自己万一看不到布而暴露出愚蠢,又可以对大臣的忠心作出检测,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皇帝所派的这两位大臣都不是一般人,在皇帝眼里他们都具备三个显著的优点或特点:一是都很“诚实”,绝不会向他撒谎;二是都很“称职”,十分富有责任心;三是都很“理性”,不至于被骗子轻易欺骗。从这些考虑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位愚蠢的皇帝也并非一味愚蠢,他心里的小算盘其实打得还是很精明的。

两位大臣去织布现场查看,当时他们的心理活动十分耐人寻味。骗子是明目张胆地在行骗,现场肯定是什么布都不会有,任何頭脑正常的人都不会轻易被骗。所以这两位大臣最初的反应完全正常,“那两架空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们“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但接下来的事情就十分有趣了,两位大臣明明没有看见任何东西,按说应该对骗子的行径提出质疑,然而他们却都在内心对自己进行了灵魂拷问:“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对灵魂拷问的结果,是俩人不约而同地都要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愚蠢,而要避免别人知道自己的愚蠢,就必须对骗子的行径作出附和。也就是说两位大臣与皇帝一样,都掉入了骗子设置的语言迷宫和逻辑陷阱,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被骗子的咒语给控制了,于是能做的事也就只剩下了这一件:那就是与骗子一样去贩卖谎言,客观上等于与骗子一道行骗,从而制造出一个更大范围的骗局。

两位大臣的报告打消了皇帝仅有的一丝疑虑,彻底强化了皇帝对神奇衣服的无限向往。只要一想到达前所未有的衣服,能让自己获得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时,皇帝一定不会放过将快乐展示给臣民的机会,如同收藏家有时也需要亮亮压在箱底的宝贝,这样才能提升宝贝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于是故事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后面的游行项目必不可少,骗子的魔咒对于民众同样适用:谁如果看不见新衣服,谁就是不称职的臣民,是愚蠢的人。所以皇帝不仅想通过新装将游行大典推向高潮,同时也想乘机测试臣民是否拥戴自己。果然,游行时人们都异口同声地赞美说:“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皇帝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更大的满足。然而,就在皇帝为新衣服如痴如醉时,一个小孩猛不丁站出来,不知天高地厚地戳穿了“西洋镜”=“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小孩的话,如同向平静的水里扔下了一块石头,顿时在人们心中引起普遍共鸣,人们就像从酒醉状态清醒过来似的,终于认定皇帝的确是赤身裸体。大家的议论自然最终会传到皇帝耳朵里,对此,“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由皇帝还能意识到“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来看,他的确并非完全是一个白痴,头脑中仍然还有一丝理性在闪现。然而,此刻他早已被虚荣心推到了愚蠢的最高点,即使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确是被骗了,也已经无法回头了,回头是要被认定为愚蠢和不称职的,而这对于皇帝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皇帝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就只好将错就错、一错到底了。

对皇帝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安徒生的文学笔力,他并未因皇帝的虚荣、愚蠢就将其漫画化,而是将其塑造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安徒生笔下的皇帝总体上是上当受骗了,但不排除他最初对骗子有过疑虑,也有在游行时瞬间的清醒,这些细节描写都增强了其形象的可信度,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经典艺术形象的魅力。

三、这篇童话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毫无疑问,《皇帝的新装》堪称童话中的经典。之所以会成为经典,并非是由于它的故事本身十分精彩,可以逗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台,而是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人生启示。它不仅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更是一篇让成年人也能沉浸其中的童话,因而是经典童话中的经典。

首先,作者对社会、历史与现实具有十分深刻的观察力与高度的概括性。作者敏锐地发现,在历史长河中存在着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总有一批人,尤其是一些掌握着很大权力、高高在上的人,自以为聪明无比、活得潇洒,实际上却常常做出愚蠢和虚伪的举动。因而,作者要在童话中剥掉他们的伪装,将他们放置于理性的聚光灯下,以十分拙劣的表演来证明自己不过是一个小丑。故事中的皇帝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他的虚荣心让他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到头来只能是自曝其丑、徒留笑柄。从这个意义上看,这虽然只是作者写给孩子们的一篇故事,却因其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中某些重要的道理,因而具备了远超童话本身的艺术感染力,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索与启迪。

其次,在看起来极其荒诞的故事中其实蕴含了极度真实的现实因素。显而易见,骗子自诩能做出愚蠢者无法看见的衣服,并且这样的谎言还能将皇帝、大臣以及民众哄得团团转,这种奇异的事情在现实世界里肯定不会发生。然而,安徒生通过丰富的想象、神奇的构思与极度的夸张,艺术地描绘出一个与现实生活高度相似的世界,这个世界遵循的逻辑完全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因而,读这样的故事并不会让我们产生心理上的隔膜,反而会觉得故事很贴近日常生活,甚至我们有时就像故事中的皇帝或大臣,不知不觉地成为了骗子的俘虏。滑稽而荒唐的故事提供给孩子的也许是欢笑,却让成年人在极度荒诞的表象下,触摸到现实生活坚硬的内核,让人们在貌似轻松的笑声中体味到人性的吊诡。因此,《皇帝的新装》虽然是童话文本,但我们读后又会感觉它不仅仅是童话。

再次,让许多人可能意想不到的是,受骗者常常也会转化为骗子的同类。在这个童话故事中,骗子首先说假话欺骗了皇帝与大臣,大臣与皇帝最初都是受骗者。然而,当大臣与皇帝陷入骗局之后,他们竟然都像喝了迷魂汤似的,丧失了正常的反应和判断力,既不敢正视现实,也不敢正视自己,反而不遗余力地维护起骗子的谎言。这相当于是受骗者在不知不觉中也变为了骗子,既进一步欺骗自己,又帮着骗子一起欺骗更多的人,最后都说不清楚究竟是谁骗了谁。对于这样一种令人痛心的现象,严肃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未必能作出揭示,但我们却能从一篇童话故事中领悟到,足以说明这篇童话的确不一般,它能给予读者一般性的童话文本给不了的深刻启示。

此外,这个故事还又一次触及了一个十分尖锐的话题,那就是说真话是相当艰难的。故事中的皇帝和故事外的我们,所有的人从客观上来说应该都想听真话。然而,当意识到说出真话对自己十分不利时,不少人可能会选择抛弃应该恪守的原则,心甘情愿地钻进谎言编织的迷宫里了。当然,一个社会说真话难,或者说真话会有很大的风险,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整个社会具有产生和流行假话的文化基础。当说真话与自残无异时,假话自然也就会成为一个人的护身符。我们尽可以去谴责故事中那些说假话的人们,然而当我们扪心自问是否会坚持说真话时,更应该做出一个明确且肯定的回答。

总之,反复品味这篇经典童话,我们或许还会对那个虚荣、愚蠢甚至还有些可怜的皇帝产生些许同情。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并不显得比他聪明、理智多少。这便意味着“皇帝的新装”,不光是穿在故事中那个皇帝的身上,也可能无形中穿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要从这篇故事中看清作者所构建的荒诞离奇却具有真实性的世界,同时也要敢于承认自己所具有的人性缺点,接纳并改造不完美的自己,而这可能正是这篇童话之所以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

(作者单位:陕西省新课程报社)

猜你喜欢
皇帝的新装行骗新装
谨防借“新冠疫苗”行骗
替身儿子善意“行骗”
警惕借“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行骗的不法行为
新年穿新装
《皇帝的新装》后传
《皇帝的新装》续编
mothercare:新年将至,快来搭一套美美的新装吧!
例谈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教学策略
挖空心思收取论文版面费,搜索引擎放松监管推波助澜:假网站冒充期刊行骗,该严管了!
麻疹强化免疫沦为“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