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
摘要:近年来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实现岗位化、岗位可以职责化、职责能够表单化、表单最终能够实现信息化,这是各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总目标。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各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提高团队的责任意识,增强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单位全面预算管控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就科研事业单位部分问题展开,以内部控制组织架构、流程体系建设为主导,通过建立制度、梳理业务流程,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等举措就如何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可以为科研事业单位内控体系建立与完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财务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国家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研任务的日益增多,科研经费内部管理体制愈发重要。科研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内控体系管理机制的建设,确保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科研经费,完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实现内部控制,这也是对内实施有效管理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此,可以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合理有效的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以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及相关业务活动流程为主线,将内部控制要求融入到单位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中,明确关键岗位职责和审批权责,建立科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及相关业务活动风险数据库找到内控风险点,优化、重建、流程再造、增加控制措施等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一、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单位为了完成和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出于保护内部资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的基本诉求,在确保会计信息资料完整、正确以及可靠的基础上,确保各项经营管理方针能够顺利落地、充分执行,进而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性。至于单位内部需要借助自我约束规划、系统控制与评价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实施管理控制。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建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实施内部控制,依据外部监管规定的具体要求从单位控制环境、预算管理、科研经费收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业务活动等入手,梳理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进行风险评估,针对单位管理的薄弱环节,建立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的作用。
(二)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意义
1.有利于科研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促进单位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科研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很大程度上可以完善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将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点及时发现与整改,减少业务环节跑冒滴漏、徇私舞弊的现象,使廉政建设深入人心。以内部流程制度的管控来限制徇私舞弊的现象,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全面的内部职权制约与监督机制;在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还有利于加强作风建设,营造出积极热情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科研事业单位人才梯队的建设,提高单位团队整体素质,使员工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提升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对推动社会经济健康良好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科研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将单位内部的战略目标、经营决策、业务层面、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到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实现单位内部控制的全面系统管理,确保内控部门的信息真实、完整、可靠。通过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对科研项目进行监督管控,对重点科研业务实行集中管理。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管理,有利于绩效考核与内部监督的流程标准化,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内部管理水平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有力的执行,促使科研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增强其科研研发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3.有利于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
科研事业单位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推动日常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科研业务发展的变革创新。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实施内部控制,主要是对科研经费的收支情况和科研项目研发课题开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通过完善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建设,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限,優化项目制度与流程,确保单位内部各科研项目高效稳健运行和科学化发展。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推动科研事业单位项目变革的实现以及高效发展。
二、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岗位职责不明确
受制于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控管理的认识存在“内控即内部监督”的误区,使得内控意识仅仅局限于财务等少数部门,继而阻碍内控意识深入普及。管理者只是浅层次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很好的将内部控制作为单位管理理念进行宣贯,管理者简单意识上认为内部控制的实行是财务部门的本职工作,与业务部门无关。首先,导致单位内部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深入到各部门,各部门人员对内部控制理念认知错误,对于内部控制的业务流程及监管机制产生抵触,导致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难以落地;其次,由于科研事业单位人员岗位设定的限制,多数单位未建立独立的内控管理体系,内控人员由财务人员兼职,导致日常内控工作偏财务化,财务不了解每个科研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缺少相关的指导性意见,难以评判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再加上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知不到位,就会潜意识的将内控与财务关联在一起,但仅仅靠财务日常管控难以完成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更无法确保每个环节达到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控体系不完整
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缺少全面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单位内部各部门衔接配合较差,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全链条贯穿业务的始终,不能对单位内部的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单位未充分考虑内控制度的适用性。原则上要符合国家既定的法律法规,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过程中根据国家政策法规进行及时修改,根据单位内部管理要求改变而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但现实情况是,尽管科研事业单位已经严格按照国家既定的法律法规,构建了相应的财务规章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内外部各种管理规则制度繁多,各部门制定管理细则相互冲突,边界不清;各种流程、标准多依赖财务进行解释,业务流程不够严谨规范、关键节点存在漏洞,无法规避业务风险。其次,单位内控体系不完整。单位对内控建设的职责划分呈现出“部门主动、整体性缺失”的现状,使得内控建设在各部门间的计划、落实、评价及监督工作相互独立,无法充分考量内控建设整体发展需求。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导致各业务流程审批不规范,各部门权责不清晰,各环节工作不精准,使得科研事业单位业务风险隐患多,时效性差,在很大程度上给单位科研项目工作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三)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风险敏感度低
随着“十四五”新时期持续深入开展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强化内部控制全过程的监督作用,单位内部的管理工作范畴及管理内容也愈加繁杂,作为科研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内部管理控制的关键性环节,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单位实现对风险隐患的精确识别。首先,因为科研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再加上管理者对风险预警机制关注度较差,造成单位未制定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各业务架构、业务制度流程不完善,不能有效地进行风险把控与业务指导,导致人员风险防控意识淡薄,部门工作混乱,单位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其次,在项目结题后未对项目进行事后总结,对于项目过程中发生的问题、项目风险点未及时归纳总结,罗列风险类别,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性,未能将风险评估运用到日常管理和科研项目中。最后,内控人员的专业能力并不突出,其所掌握的风险管控意识及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单位的风险管控需求,在项目环节规避风险时不能及时准确的指出问题点,风险意识较差。且在风险形成后的应对方案制定方面,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最终致使科研事业单位整体的风险内部控制工作质量其实并不能满足目前单位发展和建设的标准及需要。
三、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问题的应对举措
(一)增强内部控制管控意识,明确岗位职责
在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内控理念,将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融入到单位内部建设中,梳理部门岗位职责,明确内控组织架构,将内部控制的工作与单位的战略发展相结合,让内控辅助战略,战略适用内控,两者相关结合,真正发挥内部控制参与单位业务管理的作用。首先,单位管理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引进适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将内控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融入到单位整体员工中,日常通过组织人员进行内部控制体系理论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的培训,强化单位管理者及员工的内部控制管理意识,让每一位员工清晰了解科研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其次,单位要将内部控制同单位科研项目发展相结合,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科研战略发展相互融合,作为一项长期重点工作来抓,使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全业务流程管控,形成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过程控制,既相互约束又相互推动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内部控制的管控要适合科研项目的发展;最后,明确部门间各岗位职责,搭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架构。梳理岗位职责时要考虑到各部门岗位间的制衡,要充分结合单位内部的流程体系将参与决策、监督、管理等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划分岗位职责,增强单位员工的责任心,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内控管理的过程中,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全面提高单位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以及整体能力。通过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单据管理控制、归口管理与审批、信息公开等多种控制方法,将内部控制前移,多点控制有效分散并降低科研业务活动风险。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业务流程控制
对于科研事业单位而言,其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性质、单位科研战略定位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一套全面系统的、符合本单位科研发展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要以科研项目为核心,從业务决策、机构管理、业务流程审批、绩效考核等多维度进行全面系统的进行搭建,配合信息化系统构建内部控制体系。首先,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内完成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建设,由此可以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合法性和合规性的监管,审核经费的支出与业务实质是否相符,是否存在经费支出违规违纪行为,使单位的经费支出得到更为有效的管理控制,在提高经费资金使用效率的基础上,也确保自身使用的安全和稳定。其次,内控管理体系要与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相结合,将财务与内控融入到单位管理中,结合预算、监督、执行、审核以及考核等多个环节,完成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科研项目立项前进行预算管控、合同审批,项目期间监督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对于超预算、不合规的支出及时制止,项目结题后进行项目审计,总结分析整体项目的亮暗点,最后通过绩效考核进行项目激励,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后,科研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管理时要结合信息化平台,根据实际业务依托信息化,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实现部门的信息共享,合理使用内部资源。
(三)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控制业务风险
科研事业单位要对包括预算、经费管理和收支控制、国有资产管理、采购业务管控、印章管理以及项目建设合同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内控部门定期开展风险评估,针对单位日常管理和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识别出关键风险点,运用科学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进行风险防范。首先,科研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评估机制,选择单位业务发展诉求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办法,构建能够独立开展工作的风险评估小组,定期对单位业务层面实施风险评价,分析出相应的问题和业务风险点,通过问题找出解决措施并及时完善各项内控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降低单位业务风险;其次,单位要依据国家政策法规及单位科研项目发展诉求,完善内部流程制度,用以指导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确保能够准确的把控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点,加强业务层面的风险管控意识,提高业务部门风险识别的能力,同时内部控制部门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要真正的懂业务,根据科研项目的实质性原则发现业务本身的风险点,从事前将业务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单位科研项目的平稳发展;最后,单位要把科研经费收支作为风险管控工作的重点,通过把控科研经费收支,从项目预算到业务流程进行全流程监督管控,单位要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核环节,内部控制的管理要做到事前参与、事中管控、事后审计总结的管理机制,及时发现业务风险点,确保单位经费资金的安全。
四、结束语
内部控制管理是确保科研单位能够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行的关键所在,也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机制,由此单位可以充分了解内部各领域实际工作情况,进而明确单位内部日常管控问题及科研项目业务流程风险点,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业务流程和风险评估机制,促进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各部门要切实配合内控管理的实施,通过不断完善各业务流程制度,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形成全面系统、切实有效的内控管理机制,以此来推动事业单位更好地管理建设,推动其创新、高效以及可持续地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赵恒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财经界,2022 (29):48-50.
[2]秘晓敏.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J].财经界,2022 (03):26-28.
[3]罗爱军.内部控制在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2 (23):54-56.
[4]王帅.浅议科研事业单位内控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会计,2022 (04):32-33.
[5]李嘉桢.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会计师,2022 (1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