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传承革命优良传统
——抗美援朝时期辽宁拥军优属活动回顾

2023-10-09 08:46刘东
政工学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伤病员志愿军辽宁

☉刘东

2023 年是朝鲜停战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即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核心,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不竭精神源泉,是祖国人民鼎立支援前线的永恒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与朝鲜一江之隔的辽宁,是当时中国的重工业基地、抗美援朝的总后方基地,也是抗美援朝出征地和志愿军凯旋地,在参军参战、增产节约、捐献武器、拥军优属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拥军优属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采用多种形式拥护中国人民志愿军,优待烈士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和军人家属。

一、赓续革命优良传统,积极踊跃捐款捐物,掀起爱国爱军热潮

1949 年4 月,辽宁分为辽东省、辽西省和沈阳、旅大(现大连)、鞍山、抚顺、本溪5 个中央直辖市,以及热河省的部分地区。辽东省由安东(今丹东)、营口、通化、辽阳、西安(后更名为辽源)5 市和29 县组成,省会为安东;辽西省由锦州、四平、山海关、阜新4市和21 县组成,省会为锦州。1954 年6 月,辽东省、辽西省和5个直辖市合并为辽宁省,省会设在沈阳。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后,辽宁人民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爱军情怀。部分地区自发地为志愿军和当地驻军捐款捐物,最早从沈阳发起。1950 年11 月15日至17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文化部等15个单位捐献棉皮衣、鞋、帽等10081 件。东北卫生部捐出慰问金1138 万余元(人民币旧币,旧币一万元相当于新币一元,以下同)。沈阳私营克立化学制药厂经理翟宾华捐献强心剂300支。农民除缴纳公粮外,将新鲜蔬菜晒成菜干,送往朝鲜前线。

1950 年12 月4 日,沈阳市总工会、青年团市委等人民团体联合组成“沈阳市各界人民慰问抗美援朝志愿部队委员会”,这是辽宁地区最早成立的慰问志愿军组织机构。辽宁各地相继普遍成立了慰问委员会或拥军优属委员会。

1950 年至1953 年辽宁连续掀起慰问志愿军的爱国爱军热潮,积极踊跃捐款捐物。仅沈阳市抗美援朝分会从抗美援朝运动开始到1953 年7 月止,共收到慰问袋20 余万个,书刊12 万多本,慰问信50 万封,慰问金100 亿元以上,慰问品180 多万件。此外,还收到大批日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材等物品。旅大市在1951 年一次寄到前线的就有15 万余封慰问信、10万个慰问袋和大量慰问品。

二、普遍签订爱国公约,慷慨解囊捐献武器,展现辽宁人民爱国风采

1951 年6 月1 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6 月7 日,又发出《关于捐献武器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具体办法的通知》。辽宁各省市政府和抗美援朝分会先后召开了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并结合志愿军归国代表团、赴朝慰问团活动,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在辽的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以及工会、青联、妇联等人民团体都普遍制定了爱国公约,并将捐献飞机大炮计划列入其中。据沈阳市1951 年12 月份统计,全市人民85%以上订立爱国公约。

辽宁市民通过增产节约、献工献薪等多种方式进行捐献。机关职工节约办公经费,工人增产节约献奖金,教师献代课费,通讯员献稿费,学生参加义务劳动,演员进行义演,爱国商人举行义卖,各阶层人民都以高度的热情踊跃捐款。沈阳市职工(包括机关团体)捐款230 多亿元,文教界(包括学生)捐款18.16 亿元。本溪市许多工矿、机关、学校每月安排一至两天为“支援抗美援朝义务劳动日”,所得收入全部捐献。

辽宁农民以深耕细作、多打粮食、多搞副业等方式进行捐献。沈阳市沙岭区大清村全村3866 亩地,经过四铲四耥,除了完成生产计划外,还增产粮食6000斤,全部捐献;上马湾村农民利用业余时间割草6万斤,捐款1620万元。安东、辽阳等地农民和铁路职工家属,通过养猪、养鸡、采蘑菇、打松子、做军服等创收进行捐献。

辽宁人民将多年积蓄和贵重物品捐献出来。全国劳动模范、鞍钢著名电气专家孙照森捐献各种贵重器材,价值1400 万元。归国华侨、鞍钢工程师高豫夫妇把积攒的400 美元全部捐献。本溪市人民有的捐献订婚或结婚纪念的金玉首饰,有的捐献积存多年的银元。辽宁人民还省吃俭用,节约开支进行捐献。有的戒烟、戒酒,有的不吃早点。居住在安东市临江街的烈属模范、“爱国老人”宋传义,把民政局拨给他的一匹受伤战马养好后卖掉,又把种植的蔬菜卖掉,顶着烈日挖野菜喂猪省下饲料钱,全部捐献出来。在他的带动下,周围200 多户菜民也都定下捐献计划,并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交齐了捐献款。

辽宁人民提前超额完成捐献武器计划,共捐款3408 亿元,折合战斗机236 架,占东北总量的54.4%,占全国总量的6.36%。其中,沈阳市原计划从1951年6 月到1952 年末捐献飞机38 架,实际捐款868.2 亿元,可购买58 架。旅大市原计划从1951 年6 月到1952年5月末捐献飞机22架,实际捐款410亿余元,可购买27架。鞍山市原计划捐献飞机9架,实际捐献10架。抚顺市原计划捐献飞机8架,实际捐献11架。

三、心系“最可爱的人”,无微不至关爱照顾归国志愿军伤病员

辽宁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抗美援朝战争后方的最前沿。辽宁人民心系“最可爱的人”,不仅欢送来往的志愿军将士,而且尽全力接待转运伤病员回国休养。

辽宁各地经常组织党政机关、学校、工厂、社会团体和文艺团队到医院慰问,带去慰问信、日用品、书报、文娱器材等,关爱伤病员身心健康,介绍生产建设支援前线情况。在伤病员入院、出院时组织人员进行欢迎欢送,为医院提供医疗设备和物品。一些城市的娱乐场所定期放映电影、演出戏剧来丰富志愿军伤病员的文化生活。

1951 年7 月末,辽西省抗美援朝分会组织志愿军伤病员访问团到各县访问,各界人民结队欢迎,纷纷献花、赠旗。1951年建军节,辽东省文工团到本溪桥头和草河口地区为驻军部队和伤病员演出数场文艺晚会。安东市人民热情接待过往的伤病员,安置食宿、拆做被服、护理救治、捐款捐物、慰问演出、无私献血。1951 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一周年之际,安东市各界人士组成慰问团,带着全市人民捐献的3亿元慰问金和400多封慰问信,奔赴各医院进行慰问。

凤城县拥军模范于大娘带领27 名妇女组成的洗衣组到驻地医院,为战士和志愿军伤病员拆洗被褥、清洗衣物。东北腊月天寒地冻,她们不畏严寒砸开冰窟窿洗衣服。在短短几年时间,拆洗被褥、被单和毛毯2 万多件,清洗棉衣和单衣约3 万件、大衣4万多件,做被子50 多床,补袜子500 多双,使志愿军指战员们的外表都干干净净。安东市小学生对志愿军表现出强烈的热爱,经常为伤病员唱歌、表演,还为他们洗衣服万余件。

四、不远千里赴朝,深入前线送爱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

辽宁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为关爱照顾回国疗养的志愿军伤病员,还选派代表跟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深入前线慰问志愿军和朝鲜军民,有的代表则到东北等地看望伤病员。

1951 年1月22日,抗美援朝总会开始组建中国人民第一届赴朝慰问团,共575 人,廖承志任总团长。总团下设直属分团和7个分团,第6分团为东北分团,团长为高崇民(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东北地区抗美援朝总分会主席)。1951 年4 月17 日晚,慰问团乘汽车过鸭绿江。在第四次、第五次战役期间分赴朝鲜前线开展近半个月的慰问活动。将祖国人民的关爱和慰问品带给志愿军和朝鲜军民,还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4 月底慰问团大部分陆续返回,于5月1日在沈阳集合参加“庆五一”大会。高崇民带领东北分团赴洮南、齐齐哈尔、北安、双城、长春等地,慰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伤病员。

1952 年9 月18 日,第二届赴朝慰问团从北京出发,总团长刘景范,共1097 人。总团下设9 个分团,第7分团和第9分团主要由东北地区代表组成。第9分团到东北地区慰问回国治疗休养的志愿军伤病员。总团和其余8 个分团于10 月上旬先后到达朝鲜,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开展40 多天的慰问活动。第7 分团在朝鲜西海岸慰问坚守海防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及黄海道地方政府和人民。12 月5 日慰问团返回北京,分赴全国各地进行汇报宣传。

1953 年7 月27 日,朝鲜停战实现。抗美援朝总会于9月23日组织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贺龙任总团团长,下设8个分团,共5448人。慰问团于10 月4 日离开北京,10 月11 至21 日陆续到达朝鲜,开展了两个多月的慰问活动。辽宁两省五市均组成代表团参加,宽甸县军属模范鄂淑荣在平壤宴会上,代表全团向金日成主席敬酒。1954年1月11日,辽东省暨安东市各界人民举行大会,热烈欢迎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辽东省代表团归来。从1月20日至3月10日,辽东代表32人分别向全省各界群众近45万人做了赴朝慰问传达报告。

五、优抚烈军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解除志愿军将士后顾之忧

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在抗美援朝时期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辽宁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继承和丰富了拥军优属的内容和形式,密切了志愿军和祖国人民的血肉联系,给予英勇善战的志愿军将士以巨大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援,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1951 年1 月31 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春节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家属运动的通知》。辽宁广大城乡人民认为“不照顾好烈军属,就对不起前方的志愿军”,提出“先军属后自己”的口号,尽一切力量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各级政府对农村的烈军属实行代耕制度,对特困烈军属拨出优抚专款予以救济,发动群众捐款捐物,保证他们的生活达到当地群众的一般水平。

沈阳市农村普遍成立优抚委员会,由委员会和村长共同负责烈军属的包、代耕工作,解决劳动力不足造成的生产困难。全市长年或临时接受补助的烈军属1.8 万余户,计9.6 万多人。沈阳市苏家屯区政府每逢年节给烈军属送米面、猪肉等;组织秧歌队,给烈军属拜年,送光荣灯,挂光荣匾。

辽西省人民在25 个市县均成立优抚工作委员会,各界人民把优抚工作订在爱国公约中。全省农村烈军属的土地60%左右由互助组代耕。城市人民贯彻以“组织生产、介绍职业为主,物质补助为辅”的方针,热情照顾生活困难的烈军属。据锦州、四平等9 个市县的统计,1952 年经政府介绍就业的烈军属2240 人。辽西省人民政府拨出20 亿元作为烈军属生产和生活补助费,在年节组织各界人民进行慰问。

安东市成立拥军优属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拥军优属工作。广大群众普遍订立拥军优属公约,掀起拥军优属热潮。对农村无劳动力和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属实行包、代、助耕政策。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至1953 年市郊三个农村区,平均每年为843 户烈军属包、代耕4943 亩。出台免勤助学政策,保障生活特困烈军属的生活,保证子女上学。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辽宁人民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独有的地域优势和坚强的组织领导,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竭尽所能,倾尽所有,用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对志愿军将士的无比崇敬,架起了前线与后方的“桥梁”,成为志愿军前线作战的坚强堡垒,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伤病员志愿军辽宁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辽宁之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