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原
据芬兰科研人员对700 名志愿者进行的14 种情绪对个体生理变化影响的实验发现,人们在不同情绪控制下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温度也出现相应变化。例如,人在愤怒状态下,上半身温度会升高,与下半身的低温形成鲜明对比,其热成像图如同我们所讲的“怒火中烧”一般;悲伤时,人的四肢呈现低温,犹如“四肢冰冷”所形容的那样;感到幸福时,热成像图则显示出全身洋溢着温暖;等等。也就是说,当我们产生各种情绪时,最先感知到的便是人的身体。有数据显示,7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而这也正是导致各种病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中医学中有“七情”“五志”之说,该理论认为,剧烈的情绪变化会影响人的气血运行,“百病生于气”,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滞,气滞便会伤身。例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医学研究已经发现,胃溃疡、高血压、乳腺癌等疾病都与人的情绪息息相关。可见,情绪会“作用于”人的身体,身体只是帮助人们暂存着情绪,而生病是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那么,面对负性情绪,战友们该如何化解呢?
情绪千姿百态,它们如日出日落时而涌动、时而消退,在内心掀起阵阵波澜。情绪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总令我们困惑不已:我为什么会突然沮丧?我该怎么调整?基于这些困惑,我们开始意识到感知情绪的重要性,情绪也需要被看见、被关注、被聆听。“看见情绪”是表达情绪、管理情绪的第一步,是将情绪引导到正确轨道上的基础,也是培养自我成长和建立健康、稳定人际关系的基石。否则,情绪垃圾的累积可能会导致人们出现冲动行为,影响人格的发展,使人变得多疑敏感、心胸狭隘等。关照情绪时,要求我们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当下的自己有着什么样的情绪体验?有什么想法?它给我们的身体和行为带来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背后的现实基础是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理解情绪所要传递的讯号和意义价值,找寻变化之内在根源,使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更有掌控感。例如,战士小王最近一段时期经常焦虑失眠,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小王的主动求助中,可以发现他对自己的状态有着敏锐的感知力:能意识到自己有焦虑状态、有失眠症状、产生了人际关系方面紧张的影响、有改变现状的积极性。沿着这些线索继续深挖原因,得知小王是因为训练强度超负荷所导致的情绪不良。有了这些基础,心理咨询师接下来的建议便会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战友们也可以通过写日记、情绪记录表、书法、绘画等方式来注意自己的情绪起伏和情绪周期,以达到提醒、觉知自身的目的。
情绪是一种能量,那些未被看见的情绪既不能被忽视,也不会凭空消失。如果一个人长期压制自己的情绪,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这些未被满足的情绪和意愿只是被隐藏起来,不在显意识层出现,但它们却在潜意识里暗流涌动,在心底形成“情结”。我们常说“事情已经过去了”,这只是说事情,但当时的情绪、情感的影响却还在。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曾讲:“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因此,学会表达情绪尤为重要。婴儿时期我们通过啼哭向父母传递自己不舒服的信号来得到关注,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情绪的合理宣泄、释放和表达来为自己提供情绪价值,为淤积的情绪提供流动空间。战友们可以通过运动法,例如跑步、爬山、打篮球、踢足球等方式化解情绪,同时运动还能增加我们个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日光法,通过赏花草、观山水、晒太阳等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回归内心的平静,使心态变得平和愉悦、心胸开阔;倾诉法,可以选择自我倾听或向他人倾诉的方式,倾诉的过程既是平复情绪的过程,也是捋清思路的过程,或许在一番倾诉后我们便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
人们通常认为“情绪化”是不好的,因为它代表着一个人被情绪左右,是不成熟的标志。因此,为了避免“情绪化”,我们总是与之对抗,想要控制它、驾驭它、掌握它,但殊不知,情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随我们的身体共存亡。想想情绪为什么会产生呢?没错,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威胁”和不适,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响起了“警报”,而这不是恰恰说明了情绪才是最理解我们的吗?事实上,情绪要比我们的理智更为敏锐。让我们再回到刚才小王的例子中,他有着焦虑情绪和失眠状态,失眠是因焦虑而产生的器质性变化,焦虑的根源是训练超负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小王的自我掌握力和预期目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差距,导致了他的失衡状态和挫败感。由此看出,身体和情绪都在向小王传递着“注意我”“看看我”“关注我”的信号,提醒他要减压,情绪是在帮助他啊!如果他不能意识到这个层面,把情绪放到了对立面,放在了“敌人”的位置,极力抵触它的存在,想方设法地对抗它、克服它,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焦虑会变本加厉、成倍增加。而管理情绪的核心要义是既不排斥它的产生,也不居高临下地想要去驾驭和控制,是把情绪看成“自己人”,把情绪当朋友,与之保持共存和平衡的状态。同时,意识到它的出现是为了让我们利用它所传达的信号,改善自身潜在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破解情绪困扰的“密码”。比如,上述例子中的小王捕捉到了情绪和身体的“警报”信号后,他便知道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另外,他也可以向组织表达感受和诉求。一方面,察觉、表达本身就是释放情绪和压力的方式;另一方面,得到组织的理解也可以使他获得积极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焦虑感,以达到自身机体的平衡状态。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情绪低落时人的行动力会变得迟缓、困难,思维偏向也容易是负向的,甚至是极端的。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周期”,也被称为“情绪生物节律”,是指情绪会经历高涨和低迷倦怠的交替循环,一般为28天一个周期。因此,情绪的起起落落是正常现象,不良情绪的产生也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就像愤怒之时,有的人会失去理智,任由情绪掌控头脑,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等情绪平复之后又懊恼不已。心理学家罗纳德博士曾讲:“暴风雨般的情绪,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控制好这12 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所以成败就在于这12秒的时间。好像城市里每天赶时间的上班族面临早高峰的交通拥堵一样,无论人们多么焦急、挣扎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等待交通一点点疏解开来。情绪也是如此,当产生了负面情绪时,不要急于否定它、对抗它,请与之保持一段距离,给情绪一点“消化”的时间,让情绪平静下来。只有情绪“出得来”,道理才能“进得去”,一切才会迎刃而解。如同那些焦虑的上班族按时抵达办公室,坐在办公桌前长舒一口气,摇头感叹自己的慌张很可笑一般,我们也会在这12秒的时间里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