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梅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 100079)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1]这为我国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建设出版强国、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打造精品图书、扩大品牌影响力,一直是出版人孜孜以求的梦想。精品图书就是出版社的品牌,体现图书出版的精神价值。做精品图书理所应当成为编辑工作的最高追求。当前,随着现代传媒对社会、社交的全方位渗透,尤其是自媒体、融媒体异军突起,传媒已经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融入了现代性的方方面面。对于现代传媒领域的研究,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文化发展提供了孕育精品的土壤。传媒领域的精品图书就是新闻传媒领域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传媒精品图书,是传媒专业出版社的使命和担当。而如何才能打造出有观点、有力量、有内涵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传媒精品图书,是传媒出版人需要重视的问题。
传媒图书是以传媒知识、理论、技术等为内容的出版物。与其他图书相比,传媒图书具有内容专业、视野前沿、逻辑缜密、案例翔实、文字严谨、文体简明质朴等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传媒图书越来越多地涌现多学科、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涉及诸多学科乃至交叉领域。这意味着,对于传媒精品图书而言,必须将“传媒图书”和“精品图书”的特性相结合:传媒精品图书凝聚了传媒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展示了重大项目工程,总结了学术界对传媒领域热点问题的探索研究成果,同时这类图书的出版又体现了编辑加工的全流程的精耕细作,尤其体现传媒专业编辑对突出高质量关键环节的把控,如对书稿内容谬误的甄别、版式和封面的设计等进行的细致工作。
具体来说,传媒精品图书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优质选题是衡量传媒图书是否为精品的首要标准[2-3]。选题精有以下标准:一是学术水平高,价值高。这类选题多数是传媒领域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选题,如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高校重点课题等。其中,有的是前所未有、可以填补学界学术空白的选题;有的选题可以使传媒相关学科进一步系统化、细分化、完善化;有的选题是对新的传媒学术领域的开拓创新的成果;还有的选题紧跟时代热点,探讨具体传媒问题。传媒精品图书的作者大多数为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尖端专家学者或中青年力量,他们撰写的专著大多数为该领域研究的课题论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二是内容精粹。这些选题或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和科学性,或具有文化积累和传承意义,或具有保存和收藏价值。三是立意新颖。有的传媒图书能够在众多图书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其另辟蹊径,立意角度新颖,从新的角度切入,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策划选题是图书出版之始的工作,选题决定了图书的内容。优质传媒选题是传媒图书能否成为精品的前提。传媒出版人应抓住机遇,依托重点项目工作,全面提升精品图书的选题起点与出版水平。
选题的内容新是传媒图书能够成为精品的关键。对于传媒专业图书来讲,选题的内容新包括:一是内容为传媒领域中的创新性课题研究成果。二是选题谋篇布局严谨、科学、有创新。书稿内容或具有独创性,认识、分析问题深刻,在某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代表了学科的前沿性;或发现了某个细分领域的研究规律;或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弘扬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对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三是文字简练,文笔流畅,意思表达明确、准确。
编校精细是打造传媒精品图书过程中的重点一环。选题优质,不代表图书就一定会成为精品。有些优质选题,由于忽视了编校质量,导致图书中出现“硬伤”,出版后与大奖失之交臂,不仅浪费了出版资源,还损害了出版社的形象。因此实施传媒精品战略,传媒编辑必须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精益求精,审稿、加工到位,把编校工作做细、做好。
装帧精美不代表传媒精品图书就是精装,重要的是图书的封面、版式、插图、纸张、装订等能恰到好处地体现传媒专业图书的内涵和品位[4]。装帧精美是为传媒精品图书锦上添花的一环。传媒专业图书的封面要和图书的品牌、图书的内容相统一、相契合,传媒编辑要和作者、封面设计师等充分沟通交流,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础上力求设计出既符合图书的专业定位,契合图书的内容观点,又有新意、让人眼睛一亮的封面[5],让作者和读者发自内心地喜欢,甚至不由自主地向其他人推荐。比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推出的“北京电影学院学者文库”系列丛书,这辑丛书共10本,汇集了谢飞、郑洞天、陈山、王志敏、杨远婴、张会军、侯光明、孙立军、胡智锋、王海洲等北京电影学院知名学者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精华。该丛书封面设计简洁、素雅、有内涵,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此丛书主编胡智锋教授非常满意,在第一辑出版研讨会新书发布会上盛赞此书系的设计。
编辑要考虑图书选题的持续效应,即图书在市场上的生命力。有的图书为了尽快出版,内容空泛,错误百出,质量堪忧,且没有长久的价值,重印率极低,很快被淹没。传媒精品图书应经得起读者、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屡屡重印和修订,畅销不衰。比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纪录片创作》重印多次,发行万余册。因为此书内容精粹实用、专业知识经典系统、理论阐述简明扼要,至今深受读者认可,具有相对稳定且长久的生命力,实现了图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总之,传媒精品图书的内容和形式应完美结合、协调统一,秀外慧中。其中,优质的选题是前提,精深的内容是决定性因素,严谨细致的编校是关键一环,精美的装帧是锦上添花,恒久的生命力是传媒出版人一如既往的追求。
若想打造传媒精品图书,应该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领导重视,形成共识。出版社领导重视传媒学术著作出版,支持编辑策划精品传媒图书,以产生传媒领域的学术精品图书,更好地为传媒教学和科研服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二是精诚团结,投入资源。出版社在制定中长期选题规划时,要确立一些有重大出版价值的选题,争取将其列入重点出版规划。对这类重点书,从选题立项开始,出版社要确定专门的领导亲自抓,成立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动用全社力量,协调组织社内外出版资源和力量[6-7],为精品书出版保驾护航。
三要审时度势,谋篇布局。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出版社领导要引导编辑增强精品图书策划意识,鼓励编辑多参加传媒学术会议、论坛和重要的国际书展,给编辑提供更多结识专家和学者的机会,为将来策划精品选题积累作者资源。对于有前景的选题,出版社应给予重点出版工程立项,配置适当数量的出版基金扶持其出版。对于重大引进版精品图书,应安排语言能力强、业务素养高的资深编辑负责,以确保图书的出版质量。
在图书的整个出版环节中,策划工作是源头。在策划传媒精品图书时,编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2.2.1 深植精品意识
出版精品图书,编辑首先要树立精品意识[8]。在图书出版领域,精品意识指的是编辑要增强主动策划精品图书的意识,对图书进行认真选题、精心策划、仔细编校、严谨制作,从而使图书内容价值更高、样式更加新颖,通过出版精品图书,提高出版社声誉。精品意识是贯穿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意识,而图书选题策划作为出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体现精品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当下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任何一个出版社或出版机构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都必须贯彻落实精品意识,在选题策划过程中对图书进行精准策划,提升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拓宽品牌形象[9],增强出版社强劲的发展力和成长力,进而推动出版社健康、长远发展。
在如今的图书市场中,有些图书类型化、同质化严重。对于传媒图书编辑而言,要想策划出传媒精品图书,应该时刻保持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具有确定选题方向的判断力,对专业内容的选择、策划和组织能力,以及与传媒专家、学者对话的能力,精通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各个出版环节,善于调动各环节的人员为策划的图书贡献智慧。传媒专业编辑要不断增强图书选题策划创新意识,凝聚精品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打造更多适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传媒专业图书。
2.2.2 把握行业趋势
(1)了解行业概况
想要打造传媒精品图书,编辑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多了解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关注传媒领域前沿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外传媒图书出版的市场动态,并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编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地走访、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掌握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重心,决策工作方向和传媒出版业务板块。调研范围包括对传媒行业发展现状的调研、对传媒图书市场现状的调研,以及读者需求的调研,如传媒行业共有多少个学科领域,设立传媒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有多少,开设传媒相关专业的院校有多少、具体是哪些,哪些地区、哪些学校传媒研究发展得更好,哪些地区、哪些传媒院校出版社还没进行开发和合作等。例如,笔者通过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中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导出的“新闻”关键词进行处理,形成新闻行业的作者机构图谱(见图1),编辑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未开发的传媒机构,进而尝试寻找合适的作者。
图1 新闻行业作者机构图谱
(2)发现行业热点
编辑可以从调研资料中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行业的热点。如笔者通过CiteSpace对中国知网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导出的“新闻”关键词进行处理,形成新闻行业中的关键词图谱(见图2)。通过关键词图谱,编辑可以发现传媒行业的研究热点。除了通过CiteSpace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编辑还可以通过参加传媒行业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方式了解传媒行业的前沿研究课题及行业发展趋势。专业学术论坛是最新科研成果的汇集地。很多学术报告是作者的最新成果,甚至有些研究工作虽然没有得出完整结论,但对活跃学术思想、开阔视野有较大的启发与参考价值。编辑参加学术论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最新的信息。这样组织策划出的图书才能成为图书市场的主导者,成为名副其实的传媒精品图书。
图2 新闻行业关键词图谱
2.2.3 掌握竞品现状
编辑在策划传媒精品图书时,要掌握市场上相关同类书的出版现状。编辑要掌握在销同类图书的情况,包括出版社、出版时间、装帧设计、作者资历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在图书大厦或网站上就能直接查到,可以帮助编辑避免盲目竞争,并发现可以深度开发的选题。同时,编辑要对重印次数多、销量大的图书进行分析,总结这些图书销量大的原因[10]。对于其他出版社的传媒出版信息,编辑也应进行充分调研,并做出正确判断。编辑要有敏锐的目光和超前的意识,了解传媒出版物的市场供需信息,及时把握传媒出版物市场的新情况、新动向,并加以分析,对传媒出版物市场进行合理预测,以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优秀选题。
2.2.4 坚持内容为王
稿件的内容质量是策划传媒图书选题的重点,是确保传媒精品图书品质的关键[11]。稿件内容应反映国内外传媒研究的新观点、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提供能够指导我国传媒实践的理论,对传媒实践提供明确的思路和指向;或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对已有问题的深入研究,而不是老生常谈,重复过去。理论研究不能堆砌资料,作者要提出研究的前沿观点;实证研究不能单纯提供数据,要通过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原因、找出规律,揭示现象背后的本质,对实际工作提出改进建议等。内容为王是出版人、媒体人从事传媒工作的第一准则。
2.2.5 积累作者资源,遴选高水平选题
(1)维护和积累作者资源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作者尤为重要。作者的工作经历、科研水平、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决定了一本专业图书的销量。建立作者队伍是遴选作者的基础。对于已经有所接触的作者,编辑要及时保持沟通,维护好作者资源。编辑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尽可能多地结识作者。首先,编辑可以积极参加传媒行业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等活动。这些活动会把传媒行业的专家、学者集聚到一起,共同探讨行业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样编辑可以认识更多的作者,面对面交流和交换联系方式更加直接、方便。其次,编辑可以通过调研活动走访科研单位、学校,认识和发现新的作者。再次,编辑可以通过已经认识作者的推荐或搭线结识更多学者。最后,杂志的投稿作者也可能成为选题的潜在作者。编辑可以通过信函等方式告知对方出版意图,以扩大作者队伍。
(2)遴选高水平作者和选题
策划出版传媒精品图书时,编辑应该精准定位相关学科的高水平作者。高水平作者书稿的内容质量取决于作者的水平,优质的书稿内容是传媒精品图书的基础,因此高水平的作者是打造传媒精品图书的根本要素[12]。出版社制定了精品战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明确了出版方向后,首先要做的是联系相关领域的高水平专家并与其沟通。这些专家不仅是相关领域的行家,也是学科发展前沿领域的代表。他们是高质量学术成果的创造者,具有深刻的学科洞察力,引领和推动着学科的发展。因此,编辑在策划传媒精品图书时,要把握作者在研究领域的权威性、影响力。比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胡智锋影视理论书系”,此书系作者胡智锋教授是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因此从作者角度保证了书稿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
传媒精品图书代表出版社的出书方向,为出版社提供竞争优势。准确研判形势,把握趋势,用好政策,是实施传媒精品出版战略、推动精品力作出版的关键和前提。要深入实施传媒精品战略,建立健全传媒精品图书体系,进一步打响出版社的品牌,不断提高出版社在出版业和传媒业的知晓度、美誉度。传媒精品图书的出版,有助于推动整个传媒学术领域的发展。
一部传媒精品图书的出版,不应只看到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做的不只是一本图书,而是一项事业。新时代的传媒编辑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精品图书的策划与出版,励精图治,打造更多无愧于时代的富有特色、深受读者喜爱的社会主义传媒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助力实现出版强国的发展目标,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源源不断打造精品图书是出版业的不懈追求和恒久使命。出版工作是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实施图书精品规划、努力打造精品力作,是时代赋予出版企业的使命与责任。传媒出版企业应该以高水平传媒领域作者为依托、以专业化的出版机制为保障、以专业化的传媒编辑人才队伍为抓手,努力打造传媒精品图书,强力推进出版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出版工作新局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我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迈进,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