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3-10-09 08:05闫子真孙小焕
现代英语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

闫子真 孙小焕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一、 引言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国际话语权。 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内外和平健康发展,国家需要越来越多通晓国际规则、理解当代中国、了解各个国家社会与文化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加强外国文化的融通交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应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跨文化意识,了解跨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 大学英语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覆盖面广、连续性强,涵盖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的工具,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在为学生传递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二、 跨文化能力概述

跨文化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界对其意义有多种解读。 从外语教学的角度,Byram(1997)提出知识、态度、技能和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能力模型所包含的四要素[1]。 杨盈、庄恩平认为文化适应、全球意识、知识以及交际实践是跨文化能力系统应涵盖的四大能力[2]。 尽管中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态度、知识、意识、技能均是影响跨文化能力的主要因素。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西方学者认为英语不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准确运用,更重要的是语言内容的准确表达与交流,即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和语境下,说出能够有效沟通的话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者如果同时具备跨文化能力,就能够克服语言和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的沟通。 国内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引入较晚,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才陆续开展。 部分学者肯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使学生广泛、深入地了解不同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批判性思考中外文化差异,在沟通交流时突破文化壁垒,提升沟通效果。 然而,对跨文化能力培养和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的策略研究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

三、 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文化认知能力的重要方面包括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认知、理解与表达。 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法律制度、教育模式等文化要素的不同,造成了不同文化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会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沟通障碍。 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文化认知能力,通过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产生对不同文化的习俗、禁忌和固有标准的敏感性,才能在跨文化交流时准确解读沟通对象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避免发生误解与冲突。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和接触外来思想文化的前沿,高校外语教育,特别是受众广泛的大学英语教育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现状

(一)学校层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仅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没有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来实现。 然而,评价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大学英语的应试性目标凸显,教师和学生过分重视语言技巧在考试中的应用,忽视语言内容的吸收与表达。 虽然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提出新要求,但由于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改革成效尚不明显,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二)教师层面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保证起到关键的作用。 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语言教学层面,课堂授课主要围绕词汇、短语、句子结构和翻译展开,以此弥补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础薄弱的问题。 受这样的思想影响,加之课时限制,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基本的语言教学,没有深入挖掘语言中包含的跨文化知识。 教师跨文化意识的缺乏导致其授课中跨文化内容的缺失,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三)学生层面

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主要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学校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的评价机制导向,学生过分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认为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四、六级,拿到证书的吸引力远远大于外语学习本身。 二是教师的教学导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跨文化能力养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没有在课堂中适时、适度挖掘或引用跨文化内容,如写作范文的选择,单词讲解过程中例句的选用,阅读理解讲解中文章内容的深入讨论。 此外,由于学生的专业不是英语,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在大学英语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这样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实用性上,认为词汇、语法的学习更为有用,他们会把有限的外语学习时间分配给语言形式的学习,而忽视对跨文化内容的关注,其跨文化能力显然得不到提升。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问题并没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学习以词汇等语言知识为主要内容,对语言类型、对象、语境、文化差异等缺乏关注,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跨文化能力有待提高[3]。

五、 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课程设置分层次、课程评价多样化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同步开设通用英语和专门的跨文化交际课程。 但是目前大学英语课时压缩,部分高校的外语学习课时量只能满足通用英语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跨文化内容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课程内容在不同阶段侧重点的不同,课程评价标准的分类制定[4],如第一、二学期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导向,以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为主要学习内容,第三、四学期重点培养跨文化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评价方式决定课程方向和课程模式,将跨文化能力评价包含在课程评价中,能够指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跨文化培养意识,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有效落实大学英语课程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要求。高校外语教学单位可以制定跨文化能力考核标准,使其体现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之中,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中,发挥评价方式的导向作用。 此外,高校可加强和国内外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围绕跨文化能力的课程设置、评价方式等充分交流与调研,探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跨文化育人体系。

(二)提升教师跨文化素养

教师跨文化素养水平决定了学生跨文化能力提升的空间和速度。 首先,教师需要学习与掌握跨文化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读相关学术论文,参加进修、定期培训等。 教师要能够将好的做法应用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总结出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定期的教学研讨中,分享跨文化教学经验,深入研讨跨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评价标准和模式创新等,共商改革之道。其次,在信息化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建构体验式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结合课程内容补充或挖掘教材中本来就包含的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在明晰学生跨文化能力所具备的特殊性、可塑性与可识别性等特征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利于跨文化沟通的课堂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文化认知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进行科学识别与评价。 拥有智慧教学环境的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屏互动、虚拟情景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多模态跨文化课堂学习场景,使学生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提升跨文化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中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其能够发挥个性化学习特征,感受到学习的主人公地位,运用翻转课堂、师生角色互换、对比分析、实物教学、场景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获得更多的经验,使其在兴趣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掌握跨文化相关知识。

(三)营造浓厚的跨文化学习和交流的校园环境

跨文化能力的提升需要突破语言、文化和心理障碍。 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跨文化交流当中的语言障碍,文化和心理障碍的突破则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已经感受过多元文化,与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的人有过接触和交流。 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沟通主体,大学生所处的文化交流环境是影响其沟通能力的重要因素。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所处的主要文化环境,学校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跨文化学习和交流氛围。 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有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高校可以定期举办文化沙龙,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和留学生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其他高校可以定期举办跨文化交流活动,如聘请外籍教师或学者来校举办系列讲座,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深刻感受西方社会与文化,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对比分析中外文化异同。 每一次的讲座开始前,可以征集全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要求学生根据话题提前做好预习,学生在参加讲座的过程中便能够与外籍教师充分互动,提升跨文化交流的热情和自信心,产生持续进行跨文化学习和能力提升的强烈愿望。 同时,充分发挥英语社团的作用,多组织英语角、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辩论赛、英文电影赏析、才艺大赛等活动,将跨文化学习拓展至课堂和教材以外,激发学生跨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分享活动中发现的优秀案例、文章等推广跨文化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在双向、动态有规律的社交中交流参加跨文化活动的心得与感受,收集跨文化活动策划的创新思想。

(四)选用跨文化知识丰富的教材

新时代赋予了跨文化教育丰富的内涵。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方面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新时代跨文化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学习他国语言和文化,更重要的是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理解当代中国,具备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应注重选取包含中外文化知识的教材,特别可是针对相同文化现象有对比分析等丰富内容的教材,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其他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基础上,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家国情怀、产生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极大愿望。

(五)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跨文化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的课堂学习时间和条件有限,想要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跨文化育人效应,需要将课堂空间和时间扩大。 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展开多维度研究,部分高校也在实践中进行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5]。学生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可根据授课主题和内容,为学生布置跨文化学习小任务,如英文写作、口语汇报、PPT 展示、Vlog 等,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收集与任务主题相关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材料,通过小组合作、个人学习的方式完成各项任务。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开设了自主学习平台,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与学生在平台的交流互动。 除系统学习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英语报纸杂志、浏览国内外英文网站、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影视作品等掌握中外礼仪和世界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认知水平。

六、 结语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第二语言课堂活动或课外学习中非常有必要。 高校应充分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跨文化能力,通过分层次的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评价指导教师树立跨文化培养意识,提升跨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落实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要求;通过营造浓厚的跨文化学习和交流的校园环境,选用跨文化知识丰富的教材,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跨文化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 期待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英语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