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

2023-10-08 21:31马丽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思政信息课堂

马丽萍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融合,是贯彻落实思政课教学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与建设教育强国的有效措施,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顺应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热潮,努力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实效。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重大机遇

(一)拓宽教学时空,提高教学实效

如今,各种新兴媒体、大数据的应用,形成全方位多时空的教学网络体系,大大拓展了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时空。思政课教学可借助多种网络教学平台,例如智慧树、云班课、雨课堂、课堂派等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教学时空。首先,教师可利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在课前发布学习目标、学习资料、学习要求等信息,让学生能够在课前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提前预习相关学习内容并做好相关学习准备。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授45 分钟教学内容,而是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其次,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听课的状态,灵活地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发布课堂讨论、课程练习、抢答、弹幕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去。教师通过学生在线答题、讨论的具体表现,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最后,课后教师在信息平台上发布课后习题、进行线上答疑等,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运用大数据信息技术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使思政课教学的时空不再局限于教室的物理空间,把教学从课堂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通过网络来翻转课堂,提升了教学实效。

(二)畅通交流渠道,加强师生沟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昂斗志。”[1]教师欲对学生有效实施教育,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一位老师要面临几十甚至上百的学生,除了课堂交流,很难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如今,大数据时代流行各种时兴的网络工具,都可以用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服务。例如,老师与学生可以在各种交流群进行实时线上交流,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困惑及时了解并进行答疑解惑。学生有很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启齿或者不好意思表达的想法和见解,通过网络工具交流,学生会更勇敢、更轻松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于互加好友的师生,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互相查看对方的微信朋友圈、微博动态、QQ 日志等渠道,来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师生的交往与沟通如果只限于现实生活,师生交流的时间、空间、意愿、效果等都会受到影响。有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太愿意与教师交流,但在网络空间会变得勇敢、活跃,与教师的沟通意愿大大增强,愿意向教师吐露心声。通过网络交流,教师能够更加全面、真实、便利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三)拓展数据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大数据时代,信息数量大、传播快,网络上各种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可供高校思政课教师阅览、借鉴和使用。例如“新时代思政教育数据库”,供广大思政课管理者、思政课教师、学生进行思政类资料的阅读和下载。该数据库内容丰富、版块新颖,以“深挖党建思政资源素材、促进党建思政协同发展”的理念,提供包括党建学习、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光明慕课、全景思政、中国2050、学習阅读、时政热点八大版块资源素材。“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提供了“教学素材库”“教学课件库”“重难点解析库”“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奖视频展示”等优质教学资源。网络上涌现的各种思政课教学数据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质量优良,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优质学习平台,供教师查阅资料、收集材料、进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方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收集精良的内容。大数据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各种类型的数据皆可使用,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相关参考书目,变得更加活色生香。

二、大数据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严峻挑战

(一)削弱教师权威地位,加剧教师本领恐慌

大数据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广泛应用,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各种网络途径接触到更多网络信息,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第一,学生希望与教师建立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意愿强烈。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是教师一个人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一厢情愿地把学生当成信息的接收器,高高在上地向学生灌输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网络工具搜索感兴趣的各种信息,他们视野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学生不再甘心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而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去,对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感到反感、厌倦,从而对教师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挑战。第二,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对思政课相关教学内容的信息自行涉猎,特别是对学科前沿问题也能够搜索和关注。“教师被动或被迫把部分信息生产和传播权让渡给互联网络的参与者,导致其对学生的教育话语权被削弱、信息把关能力下降。”[2]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在课前就已经通过网络搜索了相关信息,并了解到学科的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学生掌握信息的广泛性、超前性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等提出严峻挑战,容易引起教师“本领恐慌”。教师必须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才能迎接学生抛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更加游刃有余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

(二)分散学生学习精力,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大数据也叫“Big Data”,具有鲜明的特征,简称“5V”,即高容量(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种类(variety)、价值型(value)、精确性(veracity)。[3]大数据具有“5V”特征,其中首要特征就是高容量,网络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学生只要打开移动通讯设备就能搜索到海量信息,各种数据在不断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大数据具有高容量的特征,网络上的各种数据在不断稀释学生的注意力。第一,学生极易变得思想懒惰,不利于养成系统性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在网络上浏览开放海量的信息时,大多都是“短平快”风格,属于浅层阅读,好像什么都看了又好像什么都没看。这种零碎的、浅层的阅读导致学生心态浮躁,难以进行深度学习。学生对信息的阅览大多是走马观花,还没有经过深度思考,手指就已经划到了下一条信息。如此周而复始,表面上看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阅览网络信息,实际上却只是摄取了少量的零碎信息,极度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学生在长期零碎信息的轰炸下,渐渐失去了思考与创新能力。第二,学生注意力极易涣散,影响课堂专注力。教师利用新兴媒体和大数据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课堂上离不开学生通过手机实施各种答题、讨论等各种操作。但是很多学生由于无法抵抗手机里虚拟世界的诱惑,往往在课堂上完成相关学习活动之后,仍然会时不时地沉浸在手机信息里,在课堂上做不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难以自拔,对于教师授课内容完全不闻不问,严重影响课堂教学实效。

(三)影响学生观念塑造,增加教师教学难度

思政课本质上是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塑造科学的三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今,各种新兴媒体盛行,一部手机、一根网线就能与整个世界进行互联互通。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主体,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人人都能够自由发布信息,但由于网络信息缺乏足够有效的监管,导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性质各异的信息。因此,网络信息具有多元化的色彩,有的积极向上,有的中规中矩,有的消极腐化。互联网是一个光怪陆离、亦真亦幻的虚拟世界,网络信息分为红色地带、灰色地带和黑色地带,各种暴力、血腥等不良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有些不良信息为了获得流量不择手段,用各种不堪入目的文字或者画面来博人眼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巨大冲击。有些西方国家费尽心机地利用网络散布各种反动信息,通过信息传播诋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肆宣传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歪曲的价值观念,侵蚀大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三观还未最终确立,极易受到各种腐朽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渐偏离正确的三观,甚至误入歧途。高校思政课教师除了讲授教材内容之外,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以及接收到的不良信息进行针对性诠释与解答,引导学生坚决与错误思想观念做斗争,从而回归正道。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革新教师教学理念,树立强化数据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大数据意识,认识到数据是教育的宝贵资源,高度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搜集存储。”[4]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树立大数据理念。一是树立数据信息思维。大数据蓬勃发展,极大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具有极大价值。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政课教学都离不开大数据的应用。网络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音频、APP 等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源泉,通过信息技术加工后变成各种具体信息。二是树立数据价值思维。大数据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然而目前高校有很多思政课教师仍然缺乏大数据思维和理念,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认知认同度不够高,甚至对大数据表示冷漠或者抵触态度。网络海量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分析、计算、转换等程序之后,得出有效数据。教师能够了解数据背后隐藏的相关关系,从而对学生和教学活动产生更准确的认识。三是树立数据分享思维。通过数据关联、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利用的效益最大化。网络中有很多优质教学资源可以共享,例如思政课集体备课平台、一流课程网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电子参考书目等数据,均可供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共同学习和使用,教师可以积极分享、互通有无。同时,在高校内部要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团结协作、互相支持,降低数据使用成本,提高数据利用效益。

(二)加强数据技术应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各种网络信息平台来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例如,以“智慧树”平台为例,教师在开课前把学生的学号、姓名、班级、专业、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导入“学生管理”模块,生成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正式开课后,教师每次课前在“学习任务”模块发布本次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在“学习资源”模块上传预习资料,该模块会显示学生学习时间、学习人数、资料下载率等数据。课堂上使用“签到”功能可记录学生出勤情况,使用“问题”“讨论”“投票”“弹幕”等模块可当场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些模块会显示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学生的姓名、答题结果及准确率,能显示讨论发言的详细内容、分组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等具体学习数据。课后可以通过“习题”“测验”等模块对学生进行考查,了解学生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或者较好掌握,哪些内容掌握较差或者完全没有掌握。教师根据网络数据查缺补漏,分析归纳出知识难点、易错点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在下次上新课之前,及时对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的相关内容进行强化,不留死角,补齐漏洞。全部课程结束后,在线上进行“考试”,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考试,系统会自动判出成绩,并列出每道题的准确率,显示每个学生每个题目的具体得分情况。综合以上诸多数据模块,可以提炼出“学情数据”“成绩管理”“知识图谱”等教学管理详细数据,这些数据共同构成了教学管理数据库。在思政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一个冷漠看客,静静地观看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表演”,而是通过网络平台实时参与各项具体教学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从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灌输,变成师生积极互动双向交流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三)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夯实高校教学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升,需要思政课教师和高校共同付出努力。一是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近年来大数据发展迅猛,在国家系列政策文件的引领和要求下,广大高校思政课一线教师顺应形势,不断学习和应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不断进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然而,在利用大数据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却仍然遇到很多障碍。其中,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是主要痛点,思政课教师提高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因素。思政课教师大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科班出身,对于思政课教学的业务能力较强,但对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了解与应用能力较弱。很多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对于大数据技术望而生畏、谈虎色变,内心充满抵触情绪,不想用、不会用、不敢用。年轻教师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握程度较好,但仍需持续学习和精进技术水平。总体而言,高校较多的思政课教师对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缺乏了解或掌握滞后,对数据的采集、储存、挖掘、清洗、转化、分析、呈现等技术掌握程度较低,信息技术水平有限。二是夯实高校教学基础。很多高校大数据建设水平和条件相当有限,思政课教学改革难以有效开展。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除了思政课教师本身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之外,高校也要在硬件、软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很多高校存在数据库建设水平低下、数据技术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数据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各部门数据库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等现象,诸多现实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效大打折扣。高校应各部门齐抓共管、大力协同,努力解决技术、资金、管理等现实难题,为大数据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引擎提供支持,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思政信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