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水荣 (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如此方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诚然,当前高校在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时均非常重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未形成影响力较大的党建工作品牌。有鉴于此,笔者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三全育人”推进情况,并以实践多年的“科技大下乡”活动为例阐述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在推动高校“三全育人”中的功用,为进一步完善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奠定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的充分重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中。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许多重要论断,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力促进了高校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不久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确定“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基本原则之一。[2]
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3]在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既深刻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也重申了抓好党建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要精心培养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4]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不忘阐发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功用。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5]他的讲话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南。
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提出,高校党组织要坚持立德树人,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6]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部署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这有助于高校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7]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共中央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落实,促进高校实现“三全育人”指明了前进方向。
与此同时,教育部等单位有序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2017 年12 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围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目标,提出以建设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推动形成“三全育人”格局,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8]该文件也直接影响了高校“三全育人”的实践。事实上,众多高校在进行“三全育人”探索时会形成不同的工作模式,但相关实践一般绕不开这些内容。
2018 年5 月和10 月,教育部办公厅先后两次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共遴选出8 个省级试点区、25 个试点高校、92 个试点院系,助力高校“三全育人”改革实践,这对高校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在教育部指导以及省级试点区、试点高校和试点院系的推动下,国内高校“三全育人”的改革实践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2018 年10 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9]
2020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认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关键是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10]同年6 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中,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协调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11]
此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根据中央要求,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细化举措,推动高校实现“三全育人”,形成共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
当然,目前国内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对比现在的形势发展需求,其中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构建有效的实施路径方面,需要全国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并着手解决。
当前,我国高校在深入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该项工作,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从高校人才培养实践来看,以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推进高校“三全育人”,既有助于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助于走出有特色的“三全育人”之路。
惠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以打造“科技大下乡”党建工作品牌,助推“三全育人”改革实践,发挥学院党组织和教师党员的力量,由学院教师党员带动其他教职工,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带领各年级学生深入乡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助农活动,探索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1.全员发动,同心同德凝聚育人合力
成立由学院党组织负责人为组长,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等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有序推进“科技大下乡”项目的实施。依托工作小组,整合校内和校外的育人力量,大力调动党政班子、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实验员团队、“五老”队伍、优秀校友、学生家长等七支队伍的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2.全程联动,同向同行激发育人活力
结合“科技大下乡”的实施,分阶段有重点开展育人工作,形成了全过程育人工作机制。从时间来看,该项目实施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从空间来看,该项目直接带动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等不同环节育人效益的提升。
3.全方位推动,同频共振彰显育人效力
以“科技大下乡”的实施为线索,通过强化组织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聚焦专业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瞄准科研、文化、心理和资助切入点,有机联动“十大育人体系”,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1.支部共建激发内生动力
依托“协同发展、党建先行”的理念,探索构建“党建+乡村振兴”的党建协同模式。一方面,学院与欠发达村党组织进行党建合作共建,所属党支部均与市内的村级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双方除了互相交流党建工作资讯和经验,还定期组织开展党建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协同共建“不走样”,在协同共建中增进感情、增强信任,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另一方面,双方根据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每年均由学院党员教师带头,组织非党员教师和青年学生深入共建党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活动,如产业调研和建设、政策宣传、科普进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等,将党建工作延伸到乡村,共同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2.党员领航助推产业升级
校地党建协同中,“协同”是基础,服务是关键。如何充分利用各自优势,让校地党建协同发挥最大的效能,需要合作双方找准“发力点”“落脚点”。对此,通过把目光聚焦到科技服务上,努力为欠发达农村和农业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服务,着力打通农业科技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组建多支由教师党员、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每组队伍均视情况带领教师和学生开展对接活动,他们常年活跃在市区和周边欠发达地区的“三农”一线,采取“一对一”精准对接的方式,既对当地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美丽乡村规划等提供技术支持,也促进师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是坚持送培下乡,提升农民脱贫致富能力。组织专家为农民开展近100 场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这些培训都是当地开展生产所需的,非常贴合实际,促使农民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开阔眼界、掌握技术,增强农民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同时,还积极组织专家编写涵盖15 个专题的《春耕生产种养殖技术汇编》,该手册内容丰富,实用性强,既有水稻、甜玉米等农作物种植技术,还有科学施肥、绿色无公害蔬菜用药以及水产养殖技术、非洲猪瘟防控等指引,受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广泛欢迎。
3.实践引领铸就脱贫致富
除做好科技服务外,还积极挖掘现有资源,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让广大师生特别是师生党员、团员青年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得锻炼、受教育。
一是送教下乡,科普义教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组建科普义教团队,由党员教师带队,组织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开展了多场次科普义教活动,近万名中小学生从中获益,大大拓展了农村科普教育的空间。
二是搭建媒体平台,支部牵线助力贫困村民增产增收。通过发挥党支部的力量,助力搭建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共建村实现增产增收。例如,2020年6 月,携手多个媒体平台和视频制作团队联合开展线上平台现场直播,给网友现场直播售鱼,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达5.04 万人,成功销售十万斤滞销罗非鱼。全体党员积极购买当地农副产品,进行消费扶贫。随后,一些商会和从事鱼产品销售的商户主动联系村民,顺利解决罗非鱼的滞销问题。
三是注重产业扶贫,增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过严谨地考察和研究,根据共建村的实际,鼓励和帮助共建村发展特色产业,让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科技大下乡”项目推进过程中,结合当地天然鱼塘众多、水质优良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村民使用富硒营养强化剂来提高鱼类品质,缩短养殖周期,取得了显著效果;结合共建单位适合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的实际情况,多管齐下,一方面筹集中药材苗木共4 万株,分发给村民,并指导他们科学种植,帮助他们解决销售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该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形成农村农业发展新业态,为农家乐、康养、旅游开发等打下基础。
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科技大下乡”党建服务地方综合实践活动走向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不仅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有力推动了共建村的乡村振兴事业,也成为“三全育人”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较好地促进了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展开。具体如下:
1.激发爱国志。实践是最好的“教材”。通过协同共建实践,真正拉近了师生与社会的距离,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的衔接和跳跃,展现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提升了主动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白了爱国不再是一句空话。近年来,通过组织学生团队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实践成果斐然。
2.体验劳动乐。开展劳动教育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重要工作,通过参与“科技大下乡”系列活动,师生进一步明确了劳动的价值,明白了知识的力量,劳动认识、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3.点燃奋斗情。奋斗的动力既来源于自身的价值目标和现实需求,也来源于外在事物对心灵的触动和周围环境的文化熏陶。在脚踩泥土、面朝农村的党建服务地方综合实践中,师生对农村的现实了解更深了,对农民的真实情感更浓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更加明白了什么才是奋斗的方向,懂得了为什么而奋斗和如何去奋斗。
总的来说,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建设党建工作品牌为契机推进“三全育人”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接下来,要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瞄准“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重难点,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开创“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