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杰 李亚兵 张仲欣
摘要:“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作为当代机械装备制造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其包含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专业难度较大,同学们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探究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与建设,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动力,增加同学们学习的自信心,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了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使同学们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善于沟通、勇于创新的能力;能初步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具备在不确定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机械制造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1 概述
據《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统计,预计到2025年,全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是以制造一定质量的产品为目标,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和最高的效率进行机械产品制造的综合性技术,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方法、加工装备等基本知识,使学生获得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本课程是后续生产实习、上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的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等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使同学们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内驱力。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对机械制造技术进行了非常全面的介绍,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反映新概念、新技术及新方法,保持机械制造技术的先进性;在对基础理论知识及先进技术进行阐述的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强化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既着眼于当前机械制造技术及其未来的发展,同时也注重我国当前的国情;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展知识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非常注重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先进技术,使学生具备机械制造技术工艺分析及制定的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环节具有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好、职业能力达成度高的特点。
践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养同学们爱岗敬业、如何从全新和不寻常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从多个角度看问题以及同学们之间如何协作思考等,从而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并能聆听别人的观点,创造高效能的解决方案,提高同学们的集思广益能力。
2 教学改革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哪种类型的学生,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制造业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能力。
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使同学们具有创新创业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善于沟通、勇于创新的能力;能初步进行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并具备在不确定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改革思路
实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体系、课程结构等的整体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整合和创新改革教学内容。创建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制造业的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情和认知规律,“机械制造技术”教学环节的情境实施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在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各环节采用“练、学、思、拓”能力训练模式开展教学。
根据学情分析,形成以教师引导思路、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过程中把复杂的概念知识转换为学生易理解的图片案例;把大量的设计信息通过网上视频、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呈现;把知识点从书本转化为实操点评;从独立学习转变到团队协作;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学。
培养学生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持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有创新精神,具备将创新思维融入教学活动的基本能力。
4 研究方法
4.1调查法
调查法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同学们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对同学们采用的因材施教、教材的合理取舍和调整等的意见和建议,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4.2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用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同学们在教室、实训室、实习工厂等的学习情况,从而获得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研究方法还有实验法、实证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通过各种方法,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使同学们学到真正的技能和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5 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方面要因材施教,为了同学们上课听得懂、学得会,同学们能够主动的学习,必须对同学们因材施教。
高职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选择适合每一个同学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的学习,培养学生持之以恒、不晨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以积极态度对待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意识,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制造业实际技能的需要,以及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和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和调整,以便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3)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实践,学习知识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治学严谨的态度,增强责任感、团队协作的能力,并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 实施方案
(1)首先通过调查法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自身素质、认知水平等情况,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同学们的这些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选择适合每一个同学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2)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制造业实际技能的需要,以及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和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和调整,教材经过处理后,符合同学们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更加主动学习,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3)重实践,开展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走向学校,传递重要的专业实践知识,并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参观、见习、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多项内容。
在校企合作中,让同学们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集中实训,由校企工程师重点指导,我们的教师积极配合。
7 达到的成果和效果
在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自身素质、认知水平等情况后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因材施教,使同学们主动爱上学习,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努力学习知识。
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制造业实际技能的需要,及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和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和调整,教材经过处理后,符合同学们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更加主动学习,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
重实践,开展联合办学,加强校企合作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让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传递重要的专业实践知识,并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实践知识和技能。
在校企合作中,在校外实习工厂时,由校企工程师重点指导,我院系教师积极配合,改变了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现状,培养大批对制造业实际技能需要的人才。
8 特色与创新之处
(1)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方面,采取因材施教。为了同学们上课听得懂、学得会,同学们能够主动学习,必须因材施教。
高职的学生大部分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特别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素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有针对性地学习。
(2)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制造业实际技能的需要,以及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和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和调整,以便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3)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实践,学习知识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机械制造技术”课堂教学和复合式的教学设计开展课程创新与实施。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金属切削加工设备、金属切削加工、典型零件制造、机床夹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机械加工工作岗位的机床装备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加工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掌握机床维护维修、机床刀具应用的基本技能,以使学生获得机械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和装备及其装配工艺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基本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方法、加工装备等基本知识;使学生获得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后续生产实习、上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的基础,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下开展教学,轻理论、重实践,用较少的课时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利用互联网学习各种金属切削机床的加工工艺范围和加工方法,并且用较多的课时在实验室进行实操的学习,同学们学习效果非常好,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基于行动导向、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并采用复合式的教学设计开展课程创新与实施。
9 相关教学改革工作积累
高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差,但是动手能力和对机电的理解力非常好,他们比较喜欢实训室做实训,并且实践动手能力很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自身素质、认知水平等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0 反思改进
反思:“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对制造业实际技能的需要,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和自身实际情况,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取舍、补充和调整,以便使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学习、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和校企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享、基地共用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学生学情组织课堂教学。不断提升了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
改进:“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采用因材施教、“理實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效果显著,以后重视校企合作,把课堂搬到工厂企业中,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作者简介:张少杰(1979-),男,河南漯河人,讲师,机械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技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