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骞 薛翌蔚 沈琴琴 伍慧 潘丽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上海 201306)
骨质疏松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人群多见,常导致患者腰腿疼痛、下肢活动不便,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2]。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椎体压缩性骨折呈逐年上升趋势[3]。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因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已成为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常见方式[4]。为减少神经损伤,该手术一般采用局部麻醉,以保持患者的意识和某些运动功能。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手术时间一般在1~2 h。因手术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患者年龄通常较大,加之身处陌生环境,长时间俯卧易导致患者胸闷、呼吸困难等不适[5-6],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异常而被迫中止手术;此外,手术过程中局麻有时未能达到满意的止痛效果,尤其是骨水泥注射时。目前临床为解决上述问题,主要采用术前心理护理、术前体位训练以及术中体位摆放等方式[7-9],潘丽芬等[10]采用过伸体位法,即根据患者身高、体型选择体位垫的位置预先在手术床上相当于患者双肩及胸骨柄的部位放置高度为20 cm的U型抗压软垫,在相对于骨盆位置放置相同高度的条型抗压软垫,可改善患者术后腰背部弥漫性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上述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未改善患者术中胸闷、呼吸困难、疼痛等不适,亦未改善护士安置体位耗时、耗力等问题。我们通过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研制出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体位安置的精准体位固定架,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我院PVP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影像学证实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2)术前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的症状体征。排除标准:椎弓根及后柱骨折。于2021年1-10月入院患者为对照组(48例),于2021年11月-2022年7月入院患者为观察组(52例)。2组患者均在局麻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采取精准体位固定架进行手术体位摆放,对照组按常规托架进行手术体位摆放。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SHLL-2020(LW)006]。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椎体节段、伤椎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凸Cobb′s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固定方法,操作方法为:患者采用常规托架,俯卧位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手术床上,头部偏向一侧,2只手臂屈肘放于头部两侧,双手抓住托架两边以维持双上肢屈曲,暴露手术部位,连接氧气管、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配合手术医师消毒,铺手术无菌巾,身体上半部直接覆盖至头部上方。
1.2.2观察组
1.2.2.1建立团队 参与本研究团队成员共8名,包括2名手术医生及6名护士,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研发、设计了精准体位固定架,其中1名护士为DSA手术专职护士,手术工作6年以上,负责2组体位固定操作;2名护士负责收集患者信息资料;其余3名护士负责测量评估,对患者的分组情况予以盲法处理。手术医生均为副主任医师,1名博士,1名硕士。手术室护士均为本科学历,其中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采用工作坊形式同质化进行体位操作培训及考核。采用精准体位固定架的固定方法。
1.2.2.2精准体位固定架的研制 自制精准体位固定架,包括支架下部、支架上部和连接上下部分的立柱3部分。该装置选取不锈钢材制作,经打磨抛光焊接,外观简约、轻便。固定架下部为正方形平面,以DSA手术床板头部部分宽度设定,精准匹配DSA手术床,由4根长20 cm,1 cm×1 cm的不锈钢方管焊接而成,下部插入DSA手术床与床垫之间,患者俯卧于手术床,头部垫枕头,偏向一侧,利用患者头部重力加以固定。固定架上部为了方便取材,简化制作工艺,是与上部完全相同的一个正方形平面,上部具有托起头面部手术无菌巾的作用,且平面大小合适,刚好覆盖患者头部,不影响手术部位的暴露及手术医师的操作。上下部分平面重合时,任意选取4组重合的方管中的一组,在上、下方管两端分别用1根长40 cm,1 cm×1 cm的不锈钢方管连接,立柱高度的选取避免X线球管的转动时碰撞引起,且可以保留患者头部上方约20 cm的空间,隔离手术无菌巾与患者头面部的接触,增加患者头部上方的空气流通,避免无菌巾直接粘贴头面部引起的焦虑与窒息感。方管上面套有两个刺形按摩套,紧贴于立柱上的是一圈按摩体,材质为硬质PVC,厚约1 cm,长约12 cm,外形呈环圈状,密布按摩体表面有长约5 mm的按摩刺,材质为软质PVC,患者双手紧握按摩套能分散注意力,缓解患者疼痛、焦虑;最后进行常规手术部位消毒,铺手术无菌巾,无菌巾不直接接触头部,覆盖于支架上部,使头部上方与无菌巾之间留有一定空间,增加空气流通,减少患者的不适感。精准体位固定架设计图,见图1。
注:1.支架上部 2.立柱 3.释压球 4.支架下部
1.2.2.3精准体位固定架的使用方法 2只手臂屈肘放于枕头上方,双手在头顶部环绕紧握,在DSA手术床与床垫之间插入支架下部,且要求手术床垫全部覆盖支架下部2侧,不得外露。患者双手放松,分别握紧同侧立柱以支撑双手臂屈曲于头部两侧。精准体位固定架实物图,见图2,扫二维码获取图2。最后进行常规手术部位消毒,铺手术无菌巾,无菌巾不接触头部,覆盖于支架上部。
1.3观察指标 (1)手术体位摆放耗时:从体位摆放的固定操作开始到固定操作结束时间。(2)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该量表由徐梅等[11]于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基础上研制,主要用于测评手术患者对手术体位舒适性评价,包括生理(4个条目)、心理(10个条目)、社会文化(6个条目)和环境(7个条目)4个维度,共27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计1~4分,总分27~108分,得分越高表示手术患者对手术体位舒适度评价越高,Cronbach′s α系数为0.86,有较好的信效度。
1.4资料收集方法 由2名经过培训的专科护士收集相关资料,熟练掌握手术体位舒适性量表的使用,专用秒表计手术体位摆放时间。
观察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短于对照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体位摆放时间和舒适状况的比较
3.1精准体位固定架可缩短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体位摆放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体位固定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传统体位摆放固定方法,对操作人员实践经验要求较高,因固定操作步骤繁琐,常需多人同时协同配合,耗时、耗力。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体位安置原则中,最重要的是患者俯卧在软垫上,使胸腹部下方离开手术床面而悬空[12-13],传统固定方法需反复调节。精准手术体位固定架,工作原理简单,根据DSA手术床量身定制。在评估术侧肢体角度需求后,精准体位固定架支架上、下部以手术床头部部分设定长和宽的大小,支架上部恰好撑起头面部的无菌巾,支架下部插入插入DSA手术床与床垫之间,恰好能放置稳妥,患者俯卧于手术床,头部垫枕头,偏向一侧,利用患者头部重力加以固定。单人抚平固定带即可完成操作,有效缩短了手术体位摆放的操作时间。
3.2精准体位固定架可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舒适度 局部麻醉虽然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有效减少围手术期时间和费用,但是其对患者术中舒适度管理较差。PVP患者术中保持清醒,建立隧道和镜下操作时均会对患者产生明显疼痛刺激。同时患者需要一直维持俯卧位,为提高手术安全性,患者通常被告知不能随意乱动,否则可能损伤神经,紧张、不适常常会伴随整个手术过程,严重者会影响手术进程和愈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5),精准体位固定架可提高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术患者舒适度,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4-15]。精准体位固定架上部托起患者头面部的手术无菌巾,避免无菌巾紧贴头面部,尤其是在患者头部出汗后,引起患者的不舒适和焦虑,同时避免无菌单在手术过程中污染和脱落。此外,体位固定架立柱上各有一个释压球,是软质PVC浇铸而成的刺形按摩套,患者双手握于其上,较直接握于不锈钢方管更加舒适,且PVC材质比不锈钢表面摩擦力更大,双手握得更牢固,头部上方与无菌巾之间留有一定空间,增加空气流通,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另外刺形按摩套软硬适中,双手触点均匀,不会引起患者双手疼痛,反而能分散患者对手术疼痛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舒适度。
综上所述,对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使用精准体位固定架进行体位固定,可缩短体位摆放时间,提高患者术中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