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

2023-10-07 06:04樊淑伟
辽宁教育 2023年17期
关键词:哈尼梯田案例

樊淑伟

(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形成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策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一、运用典型案例,助推学生深度探究

案例教学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如何用好案例教学方式,让案例教学促成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呢?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案例教学,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助力学生进行深度探究,促成深度学习的发生。

(一)基于教学内容,立足学情选取典型案例

探究典型案例策略,是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精心选取适合探究的典型案例,再围绕典型案例,有层次地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学习活动,助推深度学习的发生。运用本策略的关键是在选取典型案例和围绕典型案例展开探究学习两点上。

典型案例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代表性、强大说服力、探究价值的例子。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中的第一课时“我们生存的家园”,围绕“人与自然”这个话题,从全球的视野选择了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个案例,分别为“因纽特人的冰屋”“中国乌镇”“中国元阳哈尼梯田”。教师结合学情,深入分析三个案例后发现,对于“因纽特人的冰屋”,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教材中的图文,了解因纽特人就地取材建造冰屋抵御严寒,利用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和智慧;对于“中国乌镇”,学生仅仅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文不能理解乌镇人的智慧,需要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图文资料辅助学习,让学生感受乌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中国元阳哈尼梯田”的学习难度最大,因为哈尼梯田案例背后的内容丰富,学生不能“望图生义”,适当补充资料学习也不能达成目标,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深度加工,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理解和感悟哈尼族人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

综上分析,三个案例中最有探究价值的就是“中国元阳哈尼梯田”,而“中国元阳哈尼梯田”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典型案例。

(二)运用典型案例,经历深度探究学习过程

教师围绕“中国元阳哈尼梯田”这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加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猜想假设—运用资料,解释说明—验证结论,表达交流”系列探究学习过程,助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建构自然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促进学生素养落地。

一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播放哈尼梯田壮丽景观的视频,将视频画面定格到一张哈尼梯田景观图上,引导学生观察,使其发现哈尼梯田的布局特点,即哈尼族人的村寨建在半山腰,村寨的上方是茂密的森林,村寨的下方是层层相叠的千百级梯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是村寨建在山脚下,而哈尼族人的村寨却建在半山腰,这就与其前认知产生了冲突,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就提出了疑问,即:哈尼梯田为什么要这样布局?

二是分析问题,猜想假设。“哈尼梯田为什么要这样布局?”这个问题的探究,如果没有抓手,凭学生的现有能力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教师围绕问题,精准分析学情,进行学习单支架的搭建,助推学生深度探究。教师出示“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见图1),引导学生猜想“哈尼梯田这样布局的原因”。有的学生猜想是因为村落建在半山腰,方便去种田,方便上下山;有的学生猜想是为了防止泥石流的发生,因为村落上方有森林……

图1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

三是运用资料,解释说明。学生根据“哈尼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和已有前认知进行猜想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哈尼梯田小档案”的学习单(见图2),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哈尼梯田的布局奥秘,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证据解释说明问题,探究出问题的结论。

图2 哈尼梯田小档案

在运用证据解释说明问题时,学生运用学习单中的资料,在小组、全班交流,在关联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中解释说明问题,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探究能力逐渐提升。

四是验证结论,表达交流。经过系列探究学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哈尼梯田》短片视频,学生从中领悟了哈尼族祖先是怎么用勤劳和智慧开垦令世界震撼的梯田的,感受到哈尼族人与自然是怎样和谐相处的,同时也验证了自己的探究结论是否正确。

二、设置“全景立场”,引发学生深度思辨

设置“全景立场”策略,是指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具有多元化的选择。学生围绕问题选出自己认同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再运用资料单,经历辩论、倾听、吸纳不同观点的过程,兼听则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笔者团队依托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从传统文化角度开发的学科实践活动课“我们的节日——中秋节”,围绕核心问题“怎样让中秋节的节味浓起来?”开展了三阶段六课时的长周期问题解决学习活动,其中第四课时“找回中秋味道”一课,教师通过设置“全景立场”,为学生提供价值选择的途径,发展学生审辨思维,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是呈现情境,引发价值冲突。教师围绕创意月饼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你怎么看待创意月饼?你认为传统月饼需要改良吗?”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依托“中秋月饼”这个具象化的载体,用小情境映射大背景,引发学生对“如何传承节日文化”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视频中特意为学生展示了多种月饼,不同的月饼实际上代表的是不同的价值选择,通过提供多元价值,引发学生的价值冲突。

二是观点交锋,建立兼顾传统与创新的概念。教师用5 个数字,代表5 种选择,“1”代表不需要改变,数字越大则代表改变的程度越大,然后引导学生做出第一次选择并说明观点和理由。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不断与同伴交流,在“兼听则明”的过程中再经历多次选择,以此修正或改变自己的观点。最后,学生在学会倾听和吸纳别人的合理意见中,明确传统与创新的概念,理解节日应在传承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找回真正的中秋味道。

教学中,教师围绕“月饼需要改良吗?”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在传统与创新两个价值间设置5 个数字,每个数字的背后暗含一种价值选择,这就是为学生建立一个“全景立场”,使学生意识到现实中的事物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在是与非中间还有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多元化价值的选择中进行客观和理性的判断,经历深度思辨的学习过程后,将文化素养根植于心。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创设问题情境策略,是指教师基于教学内容,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为落实相应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和教学条件,引入或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生活场景或氛围,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再基于这样的生活场景或氛围,设计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度参与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真实性。教师要依据学情和学生年龄特点,选取学生身边的热点话题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创设问题。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不能是脱离现实生活虚构出来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前认知,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在问题情境中开启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之旅。

例如,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 课“古代科技,耀我中华”第三课时“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时,首先,教师可由“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新闻报道引入,引导学生初识中国航天、中国高铁名片,发现其成名理由;然后,盘点更多中国科技领域的名片,发现其成名的共有特征;最后,由当代中国的科技名片引出古代技术创造,提出本课时的核心问题,即:古代技术创造能成为中国名片吗?如果能,请你说出理由。

案例中,教师通过新闻线索引入,感知中国科技名片的特征,谈今论古,提出核心问题。用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的方式为古代技术领域的名片代言,探寻它们能成为中国名片的理由。教师创设的这个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利用支架进行小组深度合作,在深入的合作探讨中解决问题,获得核心概念,落实素养培育。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有效的教学策略是促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运用典型案例策略、设置“全景立场”策略,还是创设问题情境策略,都需要教师深入研读新课标与教材,结合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来使用,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让核心素养、正确的价值观真正落实于课堂。

猜你喜欢
哈尼梯田案例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山区修梯田》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秀美梯田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梯田之恋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