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基础,党中央立足世情、国情、农情,把维护粮食安全放在了治国安邦的战略高度。筑牢国家粮食安全蕴含了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维度的价值。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国际方面新冠疫情、全球冲突与“双碳”战略叠加冲击和国内方面耕地安全、种粮收益与种植风险交织影响的双重压力。坚持战略谋划是粮食安全工作的根本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是粮食安全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系统推进是粮食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实困境;治理方略
一、引言
仓禀实,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安全问题被置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路新策略,为新时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报告第一次明确了将农业强国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框架。此外,报告还提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这为新阶段实现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对建设农业强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价值意蕴
(一) 政治意义: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战略
自古以来,粮食问题始终是困扰着中华民族繁荣稳定的重大问题,历史上,“吃饱饭”的问题从来就没有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历朝历代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绝大多数都是由饥饿直接引发。正是因为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古代,有为的政治家都对粮食问题十分重视,战国时商鞅把农业视为国家富强的根本,强调“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1];汉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主张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储备粮食。可以说,自古以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极为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1919年《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就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提出:“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认为农业始终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生产和供给始终是国民生活的底线,是“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问题,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础战略。
(二) 经济意义: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马克思曾提出:“粮食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的条件”[3]。在我国,粮食始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着人民和国家的安危。建国前1937年到1949年,我国经济曾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萧条、物价飞涨,其核心原因就是粮食紧张、粮价波动。可见,粮食问题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对整个市场影响极大。“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规划。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产业振兴,粮食则是农业产业中最核心的产业,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就必须全面提升粮食产业安全的能力与水平[4]。可以说,粮食安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5],对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 社会意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便是其中之一。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已进入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人民群众对于“丰衣足食”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粮食安全的价值维度也不断得到拓宽,呈现出多元性,表现为数量足、品质优和种类全的有机统一,以及生态安全与健康安全的有机统一。人们的粮食消费理念已不再是简单的“吃得饱”,而是逐步迈入“吃得好”的新阶段,因此,粮食安全的社会性给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要求[6]。
三、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 国际层面:新冠疫情、全球冲突与“双碳”战略叠加冲击
第一,新冠疫情拉响全球粮食安全警报。疫情对几乎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和社会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全球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失业人口数量剧增,伴随而来的是全球收入水平下降,很多低收入群体陷入困境,无力购买粮食。此外,疫情的全球性蔓延造成农业劳动力短缺,不少国家的粮食耕种和收获都受到阻碍,粮食的国际运输也变得格外困难,全球粮食供应链受到影响。
第二,全球冲突搅动国际粮食市场。其中,由于战俄乌争影响,小麦、玉米期货价格高涨就是最典型的表现。2021-2022年,全球粮价迎来新一轮涨幅。俄乌两国都是全球粮食和农产品贸易大国,全球约有4亿人依赖于这两个国家的食品供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农产品是小麦,据统计,全球有近50个国家对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有进口依赖,其依赖程度达到30%[7]。除此之外,乌克兰是全球玉米出口大国,俄罗斯是肥料出口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俄乌冲突已经导致全球粮食价格激增,一些国家由此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引发骚乱。
第三,“双碳”战略进程中,能源危机一定程度上转化为粮食危机。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很多国家实施了碳交易和生物燃料等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玉米、大豆等粮食产品正是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可部分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9]。尤其是美国,直接使用40%左右的大豆油和50%的巴西甘蔗来充当生物燃料,这就导致粮食作物用于口粮的比例有所下降。再加上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去年全球玉米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全球粮食安全风险攀升。
(二) 国内层面:耕地安全、种粮收益与种植风险交织影响
第一,耕地安全面临挑战。耕地安全主要体现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按照我国的人口总量和1.3的复种指数倒推计算,我国耕地总面积必须保持在18亿亩。根据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全国耕地总面积为19.18亿亩,但是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之后的10年来,全国耕地地类减少1.13亿亩[10],年均减少面积还略有扩大,人均耕地面积也逐年递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此外,耕地质量呈下滑趋势,部分地区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酸化、土壤盐渍化等重污染问题,特别是被比作“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也面临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较快、土壤养分失衡、生物群系减少等问题。
第二,种粮收益受到制约。首先是种植成本持续上涨。近三年除土地流转成本相对稳定外,其他的种粮成本都有不同程度上涨,如化肥、农药等,人工成本更是不断攀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种粮收益。其次是粮食价格持续低迷。我国的稻米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近期的俄乌战争虽然带动了国际粮价的上涨,但在我国主要是拉动了玉米和大豆价格,对稻米价格的拉动并不明显。种粮没有效益则会引致“谷贱伤农”,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投资意愿偏低。
第三,粮食种植风险偏高。粮食生产有天然弱势,除了需要抵御市场风险,还要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近年来,天气变化异常,我国农业经常遭遇冷害、高温热害、干旱、洪涝等诸多极端性灾害气候。以安徽为例,安徽省是全国粮食主产省,其中,水稻是优势粮食作物之一,生产类型多样。但因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安徽省近年气象灾害频发,对水稻生产影响较大。
四、新时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治理方略
(一) 坚持战略谋划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方向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把农业粮食安全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在2014年的第一次会议中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概念,其后国家安全的内涵逐渐丰富,粮食安全属于经济安全类别[11]。2019年10月14日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发布,白皮书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12]。2021年我国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量的约束性指标,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到2025年每年大于6.5亿吨,强调自己生产的谷物也必须能保证口粮的绝对安全。2021 年4 月15 日起修订后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施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第一次在行政法规中得以明确规定。
从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粮食安全工作的部署中可以看出,党中央始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深入分析新时代粮食安全现状,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根本战略方向,健全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对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战略谋划,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指明了根本方向。
(二) 坚持党的领导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保证
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每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及其领导人都对粮食工作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对粮食安全工作提出过许多方针政策、战略构想和具体要求。新时代十年来,党中央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是党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特别是近年来面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然能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党领导下的粮食产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站上1.2万亿斤台阶。今年5月11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80千克,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千克粮食安全线。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粮食安全保障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
(三) 坚持系统推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遵循
第一,“藏粮于民”,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近几年,农民手中藏粮的比例虽略有下降,但农户储粮总量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早已意识到了“藏粮于民”的重要性,积极采取了各项措施,尤其体现为积极应对气候冷暖变化和疫情防控、调整种粮补贴政策、改善农户的粮食储藏条件等,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素质职业化涉农人才会回到农村,种好田、多打粮,人才的回归会不断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谱写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藏粮于地”,解决好“种在哪里”的问题。“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18亿亩的优质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在北京举行,会议中提到“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紅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将“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等作为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还要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和管理。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随后农业部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将“坚持量质并重、保护提升”作为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的首要基本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可见,数量和质量是保护耕地的一体两面,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前提下改善提高耕地的质量成为新阶段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第三,“藏粮于技”,解决好“怎么种地”的问题。我国应以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为契机,才能实现大国农业崛起[1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有目共睹,通过加强对良种、灌排、施肥、播种等技术体系的创新研发、集成示范与推广应用,科技已逐渐成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要素。但由于起步较晚,对标国际先进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着投资额偏低、农业科技转化率不够等短板。此外,种子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必须通过完善法规加大种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激发种业原始创新活力。
除了要把“藏粮于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三大对策一体推进、引向纵深,还要树立“大食物观”的观念。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大农业、大食物”的新观念。树立大食物观,就是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要向草原要食物、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约束,以此确保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农产品有效供给,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压舱石”,维护粮食安全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变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工作的系列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全党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粮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忠海.古代的粮食安全观[J].中国发展观察,2021(23):79-80+67.
[2]宋莉莉,张琳,杨艳涛,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产业的
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0,22(06):12-1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44.
[4]韩杨.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J].改
革,2022(01):43-56.
[5][6]钟钰,崔奇峰.从粮食安全到大食物观:困境与路径选择[J].理论学
刊,2022(06):102-109.
[7]张燕.全球粮食危机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经济周刊,2022(14):47-49.
[8]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意義和变
革路径[J].新经济导刊,2021(02):4-8.
[9][12]赵磊.全球粮食安全与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治理[J].当代中国与世
界,2022(02):59-67+127-128.
[10]王雪朋.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J].前线,2022(04):25-28.
[11]张新平,代家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J].
甘肃理论学刊,2022(04):14-20+2.
[13]王炫凯,曲宝成,艾孜买提·阿合麦提,等.“十四五”时期我国粮
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2(03):31-35.
基金项目:202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安徽省大别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0D81。
作者简介:周容容(1988-),女,安徽六安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