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逻辑、困境与对策

2023-10-07 15:18高延玲朱妍郭晓辉冯明丛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高延玲 朱妍 郭晓辉 冯明丛

摘要: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涉农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能够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农”色不浓、特色不突出,体制机制僵化、实践教学欠缺以及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等问题,应通过特色培育、机制完善、加强创业实践教育等手段,促进涉农高职院校打造具有典型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办发〔2021〕9号) 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具有培养机制、办学模式、“双师型”师资、专业面向“三农”、教育教学实践多元化等独特的资源优势[1]。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做到专创融合、产教融合、科创融汇,着力培养一大批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人才振兴做出突出贡献。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

(一) 服务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的使命与担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乡村振兴,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离不开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技术的助推,离不开现代物流、电商、加工等产业体系的服务。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优势,精准对接乡村振兴相关行业产业,加快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向,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彰显涉农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的使命和担当。

(二) 促进学生就业: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采取系列措施推动高质量就业成为当下重要任务。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蓬勃发展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个时期,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镇,一方面使得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为城镇化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五大振兴需要大量各行各业的人才,这些人才有赖于乡村人口的回流,更需要大批高素质农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涉农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学生爱农、兴农情怀,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扛起责任和使命。

(三) 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本体价值

孔子说:君子不器。即人不能像器物一样,仅仅充当某种功用,而应该追求“器”“术”之外的“道”“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即人要摆脱“器”,要成为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就是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即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精神价值的凝练与升华。

今天,我们讲“五育并举”,就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就是创新创业教育,即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创业观、劳动观、审美观以及“三农”情怀,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服务乡村振兴能力,这是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本体价值。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特色不够鲜明:创新创业教育共性明显、个性不足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涉农高职院校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够巧匠为目标,因此,涉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服务这个目标。乡村要振兴,“三农”要发展,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什么样的人”[2]。为乡村振兴培养涉农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涉农类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和本质属性,但长期以来,由于重大创新创业赛项评价标准指挥棒广泛影响力的存在,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具有“三农”特色的课程体系、校园氛围和体制机制,造成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力度不够,培养的人才创新创业方面通识知识、技能有余,而对农业农村产业发展了解不够,也不能从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和创新点。

(二) 机制不够灵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有余、实践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实践教育,即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理论要服务创新创业实践。尤其是面向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要让学生到广阔的乡村去,从乡村振兴战略中,寻求创新创业和自身价值实现的路径。但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属性,决定了其教学应更突出现场教学、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即要让广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寻找商机、锤炼本领,为投身乡村振兴储备知识和技能。

但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多从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关注教学,主要关注课程内容的完备性、教学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性,越来越体现出“学科化”发展模式,而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者正试图构建起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完整的学科体系,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属性,造成面向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教育止步于鄉村振兴案例分析分享,而缺乏对农业农村的深度观察、体验。

(三) 成效不够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较高、贡献率低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提出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高校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到课程的具体实施,学校都投入巨大。一是表现在资金的投入上,包括学校为高质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进行的教师培养投入、场地建设投入、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投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购置以及其他投入等;二是表现在精力的投入上,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以及相关课题研究、教材编写等;三是表现在场地的投入上,包括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及创新创业工业园等。但从短期效应来看,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和产出并不对等。一是现有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即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具体实践的项目数量有限,多数停留在获取各类“荣誉”阶段;二是大学生返乡创业比例较低,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2016-2019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分别为3.9%、3.8%、3.6%、3.4%[3],返乡创业的学生比例就更低。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 特色培育:打造涉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打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局限性,打造具有涉农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1、构建具有涉农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第一,确立“大国农匠”教学目标。即在课程价值引领方面,将学生的知农、爱农、兴农、强农责任意识培养作为创新创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要方面,纳入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实现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第二,突出专创融合,将现代农业前沿进展与“三农”问题相结合,启发和提升学生运用现代科技助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识和本领。第三,打造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农村基层,培养学生农村感知,提升学生研究“三农”问题能力,强化学生服务“三农”意识。

2、构建具有涉农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评价标准。

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竞赛要彰显“农”字特色,赛出具有涉农高职院校的特色和水平。第一,创新创业项目要以解决乡村五大振兴的现实问题为重点。涉农高职院校“校、省、国家”三级创新创业项目遴选、推举、评奖等管理实践中,要充分考虑涉农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宗旨,通过创新创业制度和实践,让学生重点关注服务乡村振兴的相关项目。第二,创新创业项目评价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的效能。

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评价,要充分考虑农业农村产业的特点,既要从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考虑创新创业项目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价值,也要从乡村振兴微观层面考虑创新创业项目支撐乡村经济社会毛细血管正常运转的实践价值,而不能教条对照某一标准去评价创新创业项目的价值和贡献度。

(二) 机制构建:协同培养乡村振兴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近几年来,涉农高职院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从宏观到微观、从课程体系到质量保证、从政策落实到奖励制度等方面,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应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构建起助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外协同机制。

1、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设计。涉农高职院校要从培养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创业人才出发,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分配制度、评价制度、成果保护制度、激励制度等,为高质量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第一,制定特色品牌打造目标。涉农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在充分调研区域乡村振兴产业布局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需求出发针对性统筹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从而打造具有涉农高职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第二,完善成果转化制度设计。涉农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技能积累的特色和优势,依托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实训中心(基地) 等,推动教师优质科研资源向教学延伸,让学生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推广、新工艺研发等环节的参与中推动项目成果的转化,让这些成果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有力抓手。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涉农高职院校进一步推动以彰显办学特色为目标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一是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企业实践,提升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理论和技能;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或手段,宣传乡村振兴代表人物、典型案例、产业现状和创业政策;三是打造体现创客精神的校园文化景观,如建筑、标识、景观等,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三) 回归本体:彰显涉农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属性

实践属性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过程性、情境性和价值性是实践属性的主要特征[4]。

1、在校企合作中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一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即学校与单一规上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产业学院,并以产业学院为平台,在实现学生知识建构、技能训练、素养提升的同时,借助学校和企业两方面资源和力量,构建创新创业师资+专业课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型”教学队伍,以企业真实需求为推手,以成果共享为机制,以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以市场检验为根本,构建起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舞台。二是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学院,即学校和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共建创新创业学院,打破过去创新创业学院相对单一的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定位,而将创新创业学院打造成为具有产学研联盟性质的创新创业知识分享平台、企业技术需求发布平台、师生成果转化平台、学生创业支持平台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产业动态、市场变化、前沿技术等信息,并通过开展沉浸式创新创业体验与真实性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业本领。

2、在校地合作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涉农高职院校在充分利用好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中心、服务平台、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乡村产业振兴对人才、项目的真实需求以及国家对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为他们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凝练创新创业项目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涉农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内容,把服务学生创新创业作为校地合作的重要内容,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双赢。在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和创新创业课教师可组成团队,带领相关专业学生到合作区域进行充分考察,深入了解当地产业特点、民风民俗、创业政策等,从而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张虹.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资源优势及路径[J].教育与

职业,2023(06):47-51.

[2]肖姣娣.基于涉农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的校地协同育人路径优化

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1,35(05):84-89.

[3]麦可思研究院.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20:99-100.

[4]苏克治,宋丹,赵哲.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构成、现实困阻与长

效机制[J].现代教育管理,2022(03):40-47.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项目“农业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豫教〔2021〕57956;2022年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源动力——基于基层调研的质性研究”,项目编号:JYB2023201。

作者简介:高延玲(1980-),女,河南社旗人,博士,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朱妍(1994-),女,河南中牟人,助教,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郭晓辉(1982-),女,河南舞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冯明丛(1994-),女,河南延津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梁素芳)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