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崇庆
三十八年前,我15 岁时,在本地的一家师范学校读书。
有一次在琴室练习弹琴。偌大的教室里,五十几台风琴都有学生“霸”着,没有“抢”到的学生,假装若无其事地练唱着五线谱曲,其实眼睛却在鹰似的瞄着,只要有人起身,便立即遞补过去。和许多新生一样,我也在踢里腾腾地踩着风琴踏板,手忙脚乱地在键盘上寻着白色或黑色的音键,也想和着琴声,唱“我是一个粉刷匠”,却怎么也协调不到一块。沮丧的我飞快地踩着踏板,把满手按在键盘上,嘤嘤嗡嗡的音节如我此时的心境,紊乱烦躁。正在这时,前排的一个女生,转过了头。我至今还记得那份美好:长发如瀑,遮掩着姣好的面容。
红着脸,轻轻地把散乱的秀发,朝耳后拢了拢。特别是那对眼睛,湖似的平静幽邃,秋叶飘落似的忧伤哀怨。长睫毛飞快地眨了几眨——像是在惊奇,原来你也在这里?
然后,眼光慢慢地游走。而我,竟也有点痴痴。这个女子,我好像见过,犹如远友故交。到底在哪里,却想不起来。特别是那幽怨的眼神,那么熟悉。
于是,一到下午,我总想迫切地奔到练琴房。却巧,她也在这里。有那么两次,我怅怅地满室巡望,正失落时,她来了。只轻轻地碰了一下眼神,我便立即勾下头,一副专心致志练琴的样子。有一次,我来晚了,正踌躇着,她盯了我一下,又刻意把眼光落在自己的风琴上。然后,站起身,依着风琴,欲走不走的样子。直到我大胆地走到她的风琴旁,她才缓缓挪身离开。我多情地想,是在为我占着风琴?是想叫我多多练习?我刚一落座,分明是一缕秀发拂过我发热的脸。有声音从浓密的长发里飘出来,似在自言自语,“ 弹琴没巧,只要多练”。这是我第一次听得她的声音,轻柔婉转,秦风楚韵,犹如天籁。后来,几成默契,不管谁先到,都把琴谱放在临近的风琴上,为对方占着琴位。看着她熟练的自弹自唱的样子,我分心了,满脑都是她细嫩柔滑的葱根般雪白的纤纤手指在飞舞。她当然觉察了我的“不轨”,临走时,故意地一甩长发,青春的温柔再一次扑面掠来,然后,幽幽地剜了我一眼,叩着高跟袅袅娜娜而去,牵着我不舍的目光。
后来,我又恋上了读书。在空旷的图书阅览室里,常与她邂逅,总在相邻不远的座位上,静静地翻看着《星星诗刊》,默读着海子的“春暖花开”。轻轻地瞥一眼她,是舒婷的《致橡树》。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我正寻思着要借什么书时,她不经意地把一本书抽出半截,是“王蒙中篇小说集”。
我细细捧读,果真大气,诙谐,生动,不忍释卷。默默,默默,我们都悄悄地翻着书页,偶尔互瞥一眼,又都快速地勾下头去。空气中漾着书香和一种现在才懂得叫作暧昧或初恋的味道。
直到后来,在学校文学周报的获奖作者颁奖会上,我终于知道了她的名字,记住了她的舒婷式的忧伤。
蓄着中分长发,穿着廉价且流行的板鞋大裆裤,火红的衬衫在肚脐前打结。然后,我,和我一样的青春年少的我们,没心没肺地吼着“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或者周末在篮球场上,跑得满头湿发,一身臭汗。更多的是,膝盖上摊着讲义夹,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的后排,观摩老师们授课小学教程。三年的中师校园生活,临近毕业时,周围似乎潜滋暗长着一种别样的氛围。低调无闻的某某据说要留校了,两个平时连话都不多说的同班男女,居然在街道上牵手了。一位平时说话就脸红的女生,竟然在室友的起哄声中,为一位男生洗脏兮兮的球鞋和运动衣。更骇人听闻的是别班两个男女生,背靠背,在操场上静坐了一夜。女生哭肿了眼,男生凌乱了一头的蓬发。在操场的晨跑中,在饭堂的排队打饭时,我总在刻意地窥视她,而她也似乎在不经意地寻我,而一旦目光交汇,每每总是她先低下头,或偏过头,故意和别人说话的样子。
毕业典礼的前几天,在阅览室门口,经常和她如影随形的女伴,悄悄地对我说:“晚自习后,东花园,有人找你。”在那张石桌前,我们俩都静静地坐着。我无措拘谨地搓着手,她咬着嘴唇,低头抠着指甲,偶尔用手拢一下长发,再深深地叹一口气。
想起一句诗“穿过你的头发,我的手。穿过你的心情,我的心”。可懦弱的我,不敢。
终于大胆地直视了她一眼:红色的蝙蝠衫,白色的长裙。目光游弋处,正是花园里的那方莲池。莲叶何田田,苗条的茎秆上,一圈洁白的莲花瓣,簇拥着一只丰腴的红莲花。不知过了多久,花园管理员吹响了关园的哨音。哐当的关门声外,是深深的幽怨和长长的那声叹。正式离校前几天一晚,那个女伴塞给我两张电影票。如约而去,她只是一人,而傻乎乎的我,叫了我的同桌男伴。忘了电影的名字,只清晰地记得,她把头不断地向我倾过来,和身上散发出来的好闻的清香。再一次见面,又在阅览室。她浅笑着,当着很多同学的面,大方地把一本书递给我,说:“我看完了,还给你。”我也从怀里笨拙地抽出一本,递给她“我也看完了”。我“还”给她的其实是我专门为她购买的新书,舒婷的一本诗选,扉页上写了很长的一段诗。可惜,那时没有复印和手机照相,还记得几句,“摇曳在季节之外的红莲”等。她赠我的是北岛的诗集,扉页上是她娟秀的亲笔赠言。
二十年校友会上,那个不长眼色,陪我们看电影,当“灯泡”的同学,打趣逗我,说那是我第一次所爱。
哦,彼时情愫,最是纯真。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