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馨
史铁生在《务虚笔记》中写道,过去并未消失,未来已经存在。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过去诚然在时间线性意义上已然消逝,却以某种方式存在于現在和未来之中。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之中,在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沉淀下,一些定论如生存法则、物我关系、道德律令等等是亘古不变的,人们很大程度上都生存在过去的智慧之下。过去并未消失,苏轼曾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事物背后的本质处于秩序和定性之中,现代社会我们仍需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当今中国现代化发展迅速,但并不代表“西方化”和“他者化”,而中华传统才是我们发展的基石,我们的发展基于过去的回归和再激发。
当然回溯反思,既是对过去的确认和回归,也是对当下的审视,更是对未来的瞻望。在过去和现在生活的折射中映出的是未来的影子,倘若把时间比作长河,在奔流、汇入、蒸发、沉降、凝结之中,既是过去、现在、未来的循环往复,也有不断沉淀、净化、飞扬后的新生。现今的选择、行为、观念决定了未来的走向。纵观历史长河,未尝不是“前人发其端,后人竟其续;前人拟其大,后人议其精”。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难以割裂,互相交织。因此,王羲之发出千古一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但仍承望“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
然而未消失的过去,已存在的未来,并不代表过去和未来的确定性和固定性。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我们的自由意志带给我们对未来广阔的创造空间。面对存在但并未成形的未来,我们如李白一般,以“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魄力,以“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的勇气,让生命的无限可能照进未来。过去并未消失,但人能够凭借不断增长的视域与思想对其加以再创造,去其糟粕,迭代更新。
在过去和未来的推究之中,不难体会“现在”对于生命历程的重要性。唯有“现在”是我们真正拥有的东西,掌握尼采所说的强健的生命本能,为过去增添光彩,为未来筑下底基。而反观当今社会,“摆烂”之风盛行,可谓埋没了自身生命本能之光辉,实为惑矣。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形式,并非轻如鸿毛,也并非沉重的负担,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让人沉湎于过去或轻视未来,而是清醒于当下。
史铁生曾说过,十三岁扣下枪的扳机,在三十岁时这枚子弹正中眉心。我们可见过去之存在。他亦有言:“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可见未来之可创性。过去、未来相互勾连,而现在始终站在决定性的主导地位。
评点
视野决定素材的范围与高下,对于这个作文题,大多数人容易想到的是个体的生命时间轴,而不一定能将视野扩展到几千年以来“生存法则、物我关系、道德律令”的变与不变,而正因为作者的高瞻远瞩,进而能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与苏轼“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等哲理为我所用,指出“前人发其端,后人竟其续;前人拟其大,后人议其精”这一种深刻的过去、未来关系。
不足之处是缺乏事例论证,特别是在联系时代的段落中,可以简要举例让文章更接地气。
(指导教师:沈冬芳/ 编辑:李跃)